羊膜動物的對稱,胚胎髮育中不形成羊膜的脊椎動物;兩棲類和魚類的生殖離不開水,其受精卵只有卵黃囊而沒有尿囊和羊膜囊,故稱為無羊膜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無羊膜動物
- 拉丁學名:Anamnia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定義:胚胎髮育中不形成羊膜的脊椎動物
- 反義詞:羊膜動物
簡介,羊膜動物與無羊膜動物的區別,生態學上的區別,卵膜的區別,胚胎學的區別,分類,圓口綱,魚類,兩棲類,
簡介
羊膜動物的對稱,胚胎髮育中不形成羊膜的脊椎動物。圓口魚、魚類和兩棲類均屬無羊膜動物。此類動物與水關係密切,或是終生生活在水中,或是在卵和幼體階段離不開水。卵外無硬殼包被,胚胎突破卵膜後繼續在水中發育。成體皮膚粘液性,適於水中生活。沒有頸部或不發達。無胸廓,一心室,中腎終生存留。腦不發達。處於脊椎動物的較低地位。
羊膜動物與無羊膜動物的區別
生態學上的區別
無羊膜動物的生活與水有某種程度上的聯繫,或是終生生活在水中,或者至少發育早期的階段生活在水中。在某些兩棲類中發現有例外,這是少數種類次生性的表現。所以無羊膜動物是初生水生動物,也就是說他們的祖先是純水生的。
相反的,羊膜動物是真陸棲動物,即它們的祖先是陸上生活的,它們一切特徵都適於陸地生活,而某些動物生活於水中,則是次生性的。
卵膜的區別
魚綱與兩棲綱的卵包著柔軟的膠質膜。而爬行綱與鳥綱的卵,都包有堅固的卵殼,這種堅固的卵殼可以保護卵免受空氣乾燥的影響。
胚胎學的區別
無羊膜動物與羊膜動物構造上不同,也表現在胚胎髮生方面,這兩類動物在胚胎髮生最初時,胚胎都呈游離狀,位於卵中,胚胎僅以卵膜包圍著。
無羊膜動物的胚胎,突破卵膜後的各階段在水中繼續發育,靠卵黃取得營養,並以鰓呼吸。
羊膜動物胚胎髮育早期,產生了一個羊膜,包圍在胚胎外面,羊膜腔中有羊水。胚胎就如無羊膜動物生活在水中一樣,漂浮在羊水中,可以保護胚胎不受乾燥及機械的損傷。
分類
圓口綱
圓口綱(Cyclostomata),魚形動物中最早的一類,無成對偶肢和上下頜的低等脊椎動物,大約起源於4.8億年前。身體裸露無鱗,呈鰻形。全為軟骨。無偶鰭。無肩帶和腰帶。無上、下頜,所以又稱無頜類(Agnatha)。具1鼻孔。鰓呈囊狀,又稱囊鰓類。舌肌發達,上附角質齒。舌以活塞式運動舐刮魚肉。脊索終生存在。內耳半規管1~2個。生活于海洋或淡水中,有些種類具有洄游(migration)。在古生代奧陶紀和志留紀、泥盆紀地層中發現的甲冑魚類化石和現存圓口綱有許多共同之處,如無上、下頜,無偶鰭,有鰓籠和單個鼻孔,內耳有2個半規管等,圓口綱可能是甲冑魚類的後裔,也有人認為它們來自共同的無頜類祖先。現存的圓口綱動物約70多種,分屬於2個目:七鰓鰻目(Petromyzoniformes)和盲鰻目(Myxiniformes)。代表種如日本七鰓鰻(Lampetra japonicus)、盲鰻(Myxine glutinosa)。 營寄生或半寄生生活,以大型魚類及海龜類為寄主。七鰓鰻主要用前端的口漏斗吸附於寄主體表,用角質齒銼破皮膚吸血食肉;盲鰻更能由魚鰓部鑽入寄主體內,吃盡其內臟,使之僅存軀殼,因而常給漁業造成危害。
魚類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部分不同染色體數目的雜交[1]的後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魚類分為兩個總綱:無頜總綱及有頜總綱,無頜總綱包括圓口綱、甲冑魚綱,有頜總綱包括盾皮魚綱、軟骨魚綱、輻鰭魚綱,大多數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也有像非洲肺魚、彈塗魚、攀鱸能在陸地上長時間生存,以及黑魚、黃鱔、雀鱔靠單鰾呼吸,雖然大多數魚類是冷血動物,但很多鯊魚和鮪魚是半恆溫的,月亮魚則是恆溫的。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36000多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大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以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