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溝雙髻鯊

無溝雙髻鯊

無溝雙髻鯊(學名:Sphyrna mokarran (Rüppell,1855),雙髻鯊科雙髻鯊屬的一種鯊魚,是最大的雙髻鯊,體長可達6.1米。體延長,側扁而粗壯。眼小,圓形,瞬膜發達。齒頭傾斜,邊緣具鋸齒,不具小齒尖。第一背鰭高大,鐮刀型,尾鰭寬大。體背棕色,腹部白色。

棲息於大洋、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肉食性,以蟹,魷魚,章魚等為食。多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和暖溫帶水域。在中國常見於南海。

200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入瀕危物種。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相關新聞,

形態特徵

體延長,很側扁且壯大。頭的後部側扁圓凸,前部平扁,兩側擴展,形成狀突出;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側扁,中長,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基上方具一凹窪,下方的凹窪幾消失。頭側突出的外緣圓凸,後緣幾平直,長寬約相等,後緣與頭側縱軸幾成直角。吻短而寬,前緣稍呈弧形,正中淺凹,里側凹度不明顯,外側在鼻孔處淺凹。吻軟骨端部中央具一顯著圓孔。
眼圓形,瞬膜發達,位於頭側的側端前部,距鼻孔的距離比眼徑為小。鼻孔平扁,位於吻端,靠近外側,外鼻溝短,伸達頭側突出上角,里鼻溝消失,只留痕跡;鼻孔里側在出水孔上方有個三角形風斗狀突起。口弧形,口寬等於或稍小於口前吻長,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2。上下唇褶都幾消失。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齒頭外斜,邊緣具細鋸齒;里緣在前部齒淺凹,後部齒圓凸,後緣深凹;2行在使用;正中1齒,每側17齒,正中齒與第一齒細小直立,邊緣光滑。下頜齒與上頜齒相似而較狹小,齒數亦相同。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頗寬大,前4個約同大,第四與第五個距離較近,最後1個較小,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高大,前緣較傾斜,起點約與胸鰭里緣中部相對,上角鈍圓,後緣深凹,下角稍延長尖突,未伸達腹鰭起點垂直線;第二背鰭較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上角鈍圓,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距尾基較遠。尾鰭寬長,幾等於全長的1/3,尾椎軸上翹,上葉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線,尾端鈍尖突出,後緣深凹。臀鰭約與第二背鰭同大,距尾基與距腹鰭基底約相等,外角尖突,後緣深凹,里角延長尖突,未伸達第二背鰭下角後端垂直線。腹鰭比臀鰭稍大,距第一背鰭與距第二背鰭約相等,外角顯著尖突,後緣深凹,里角鈍尖,稍延長突出。胸鰭頗大,後緣凹入,外角尖突,里角鈍圓微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
無溝雙髻鯊無溝雙髻鯊
背側面灰褐色,腹面淡白;第一背鰭後緣、第二背鰭上角和後緣黑色;臀鰭、腹鰭、胸鰭後緣淺色。

棲息環境

無溝雙髻鯊是熱帶沿岸上層和半大洋性魚類。主要棲息於大洋、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生活習性

無溝雙髻鯊喜歡暢遊在大陸和島嶼的珊瑚礁,多出現在於近岸海洋水域以及近海深度80米水域。他們是遷徙性魚類。夏天,它們游到溫帶海域避暑。冬天,它們游到熱帶海域越冬。有洄游習性。
無溝雙髻鯊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孤獨掠食者,年幼時會被一些大鯊魚如公牛鯊捕食,而成年後則沒有主要天敵。 無溝雙髻鯊主要是在清晨或黃昏進行狩獵, 主要食物為脊椎動物:如蟹、魷魚、章魚龍蝦;硬骨魚類:如石斑海鮎石鱸比目魚和小型鯊魚,它們還被報導捕食同類。
主要獵食方式:無溝雙髻鯊試圖通過第一咬使獵物失血過多而不能動彈,再折返回來用頭部把它按到海底,旋轉著撕咬吞食。

繁殖方式

無溝雙髻鯊是胎生,長有卵黃囊胎盤。幼崽數量從6-55不等,但通常是20-40隻。不同於大多數其他鯊魚在海底交配,無溝雙髻鯊被觀察到在水面附近進行交配。雌性每兩年生產一次,在北半球, 長達11個月的懷孕期過後孩子將在晚春或夏季誕生。幼鯊出生時50-70厘米,年輕的鯊魚不同於成年鯊魚的地方在於有一個比較圓潤的頭部。
雙髻鯊並不像大多數魚和一些其他鯊魚一樣產卵。它們是產育小鯊魚。每一個受精卵在一個單獨的囊內發育。這個囊在母體內,並通過一根帶子附著在母體上。雙髻鯊一次可以生大約40個小鯊魚。

分布範圍

無溝雙髻鯊主要分布在北緯40 °至南緯37 °的溫熱帶水域。
無溝雙髻鯊分布範圍無溝雙髻鯊分布範圍
分布的地區和國家:阿爾及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貝里斯、荷蘭、巴西、英國、高棉、維德角、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上海,浙江,香港,台灣,澳門)、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吉布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厄利垂亞、法國、格瑞那達、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科威特、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模里西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尼加拉瓜、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菲律賓、皮特凱恩、波多黎各、卡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席爾、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阿拉巴馬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委內瑞拉、越南、葉門。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由於過度捕撈,無溝雙髻鯊數量從1990年代以來下降了50%。它也在印度洋西南部受到威脅,大量的延繩釣船隻沿海岸非法捕撈。從1978年到2003年,印度洋的無溝雙髻鯊捕撈率已經下降了73%。無溝雙髻鯊在非洲西部海岸瀕臨滅絕,從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中數量估計下降了80%。無溝雙髻鯊的種群極易受到侵害。它被列為全球瀕危的IUCN紅色名錄,並作為東部大西洋沿岸的非洲極度瀕危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主要價值

無溝雙髻鯊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生素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相關新聞

2013年3月在泰國舉行的《華盛頓公約》CITES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上,已經將3種雙髻鯊(路氏雙髻鯊錘頭雙髻鯊無溝雙髻鯊)列附為瀕危種類。各締約國剛通過投票,採納了將路氏雙髻鯊提升入附錄II(CITESII)的提案,它們將得到國際公約的庇護,中國是CITES的簽署國。
無溝雙髻鯊無溝雙髻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