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選擇中國儒家經典—《中庸》。這一章承接“居上下驕”的意思而發揮,同時在理論上來說,這一章所強調的,依然是重實踐的觀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 作品出處:《中庸》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子思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出處簡介,作者簡介,中庸之道,

作品原文

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天下有三重蔫(1)其寡過矣乎!上焉者(2),雖善無征,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蔫者(3),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4),建諸天地而不悖(5),質諸鬼神而無疑(6),百世以俟聖人而不丁惑(7)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8),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9),近之則不厭。
《詩》日:“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10)。”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11)有譽於天下者也。

作品注釋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作動詞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統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說的三件重要的事:儀禮、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4)三王:指三代君王。
(5)建:立。
(6)質:質詢,詢問
(7)俟:待。
(8)道:通“導”,先導。
(9)望:威望。
(10)“《詩》曰”句:引自《詩經·周頌·振鷺》。射,《詩經》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幾乎。夙夜:早晚,夙,早。
(11)蚤:即“早”。

作品譯文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於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裡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於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作品讀解

這一章承接“居上下驕”的意思而發揮。要求當政者身體力行,不僅要有好的德行修養,而且要有行為實踐的驗證,才能取信於民,使人聽從,這就好比我們今天要求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一樣。不管你把自己的德行吹上天,也不管你的規劃有多宏偉,做一兩件實事,拿一點政績出來給我們看看:你修的路在哪裡?你建的房在哪裡?你辦的學校在哪裡?市場是否繁榮?物價是否上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成為老百姓的公僕。
提高到理論上來說,這一章所強調的,依然是重實踐的觀點。“本諸身,征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這是主客觀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用客觀實踐來檢驗自己的主觀意圖、見解、理論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與願望。從而使自己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
這裡當然還是蘊含著儒者對偉大與崇高的嚮往和對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出處簡介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作者簡介

《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選自《中庸》其作者是子思。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中庸之道

1.關於中庸的詞義
中庸研究者多認為,中庸的“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義。“中”“庸”合稱,即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這三層含義相互關聯,構成了中庸一詞的字面意義。
2.關於中庸的內涵
由於認識角度有異,研究者有不同看法。代表性意見有三:
其一,認為中庸的內涵情況頗為複雜,但集中起來不外尚中、尚和兩方面。
其二,認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則體現於人的現實行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認為“中庸”是“中”與“庸”的辯證統一。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
凡事要適可而止,要不偏不倚,這就是中庸之道。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沒有工作,因此每個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當然要勤勞,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後做事就畏難、畏苦,就不能長久,不能持之以恆。所以,有些公司行號大都制定八小時上班制,每天工作時間從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 有一個時間性;甚至每個星期不但有休假日,還實施「周休二日」,這就是要我們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樂:人不能沒有物質生活,適度的物質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是有的人享用過度,過份的放縱五欲之樂,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高樓大廈,出門要開高級轎車等。過份的追求物慾之樂,甚至浪費無度,則如銀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總有一天會負債,所以福德因緣還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與人相處,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構想。尤其身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如果待人嚴苛,或者是過份放任,都不是處人之道。第四、用物不要太榮:對於日常用物,有的人好買,平常沒事就喜歡逛街購物,並且樂此不疲,有的人則非名牌不用。其實東西能用、夠用就好,不要太過豪華、奢侈,物質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謂「人為物役」,物質太豐,有時也是一種負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