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地理位置,無城歷史,區劃沿革,城市建設,區域代碼,行政區劃,城市社區,農村社區,行政村,基礎設施,道路交通,供水,供電,水利設施,通訊、電視,風景名勝,米公祠,錦繡溪,黃金塔,景福祠,其他名勝,工業園區,人口數據,獲得榮譽,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無城鎮地處
皖中,南瀕長江,北依
巢湖,處於長三角經濟圈輻射範圍之內,緊鄰蕪馬銅經濟開發帶,是皖江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無城鎮是
無為縣委
和縣政府機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119.24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29351人(2017年),轄16個
社區居委會,16個行政村。
無城鎮始建於隋開皇元年,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境內有聞名遐邇的
米公祠、
黃金塔、綿繡溪、晉池、
墨池,米公祠是宋代書法家
米芾任無為
知軍時所建,黃金塔是一座宋代古塔。
地理位置
無城鎮位於安徽省蕪湖市
無為縣中部,緊鄰蕪馬銅經濟開發帶,是皖江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無為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系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無城臨江通海,公路四通八達。境內幹線公路縱橫交錯,與周邊各大中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連。距合肥、南京僅百餘公里,經蕪馬高速、滬寧高速4小時可直達“長三角”經濟中心上海,位於東向發展的最前沿。
無城歷史
千年古邑無為城,有著悠久的歷史。隋開皇元年(581年),改
蘄縣為
襄安縣(治所在今
巢湖市區東北),始置無為鎮(治所即今無為城),無為城開始成為一地的政治中心。唐代,曾在縣境內置開城、扶陽等縣,但為期短暫,旋置旋廢。
北宋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立
無為軍,以無為鎮為軍治,治所在今無為城中心菜市場一帶。熙寧三年(1070年),無為正式建縣,治所在今無為城芝山北。元代,升無為軍為
無為路,後又降
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
巢縣3縣。州(軍、路)、縣治所未變。元末治所毀於兵火。明吳元年(1367年)置無為州,在舊址重建州治。洪武元年(1368年),省縣、州縣合一,清代因之。無為州治所毀於清末。民國元年(1912年),無為改州為縣,縣署設在無為城十字街東北(今
人民廣場蘇果超市附近)。
民國29年(1940年)日軍侵占無為城,國民黨縣政府先後遷至
蜀山、黃姑及
廬江縣黃屯一帶,日偽縣政府設在西大街鞍子巷口(原女子國小內)。民國34年(1945年)10月,國民黨縣政府返回無為城,治所設在原城隍廟內(今人民廣場北側,老檔案局大樓附近)。民國38年(1949年)7月,縣境內4個縣級民主政權合併為無為縣政府,機關仍設在原城隍廟內,1956年,改建成機關大院。2002年春,
無為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遷至新城區鳳河路西側,與路東側的
無為賓館相對。
無為城自宋初建置軍治以來,便築有城牆。北宋無為著名學者、詩人
楊傑,寫詩歌頌無為城南門九華樓:“此樓此景他州無,山川形勢吞三吳。惟憑詩老寫奇勝,縱有畫筆難功夫。”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無為城巍然雄踞大江之濱的氣勢。到北宋後期,因兩度兵事而修築城垣,自此始有城的雛形。南宋末年,
元世祖忽必烈的鎮國上將軍、都元帥
劉整,率師攻打無為城,因久攻不克氣憤而死,可見無為城牆的堅固。元至正二十三年(1 364年),歸附
朱元璋而被委任為無為知州的夏君祥築城。城周長9里36步,高1丈2尺,基寬7尺,城頭寬4尺。東以華林河為壕,深1丈,寬5丈5尺;南、北、西挖壕深7尺,寬5丈9尺,引華林河水以灌之。建有6道城門,大東門叫楚澤門,又名朝宗門,清代稱朝陽門;小東門叫東津門;南門叫薰風門,又名移風門,清代稱得勝門;西門叫大安門;北門叫鎮淮門,清代稱迎恩門;東北門叫倉埠門。以後,時圮時修。
明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沿海一帶,並深入沿江內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時有倭警傳至無為,無為人
劉侖倡議重修無為城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警日漸緊迫,
巡按御史吳百朋到達無為。知州何寵面陳築城的迫切性。正好這年豐收,城中人也樂意修築。吳百朋同意修築無為城牆,委託廬州通判冀元負責,知州何寵協助,並拔官銀3580兩,城中富戶孫大賢、
曹芳捐銀806兩,其他商民共捐銀1700多兩,官費民資計銀6100多兩用於建城。全城人踴躍參加,於次年春三月新城工程告竣。城基入土1尺2寸,壘石三層,用磚石砌到頂。城高2丈2尺,周長1491丈3尺,有門樓6座,大東門城樓改稱明遠樓,後叫賓旭樓;小東門城樓仍叫東津樓,後叫倚雲樓;南門城樓改稱九華樓;西門城樓改叫稻孫樓;北門城樓仍叫迎恩樓;倉埠門城樓叫慶豐樓。城頭相距若干丈再建一窩鋪,便於駐兵戍守,計12座。至此,無為城牆格局始定。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久雨,南、西、北三面城牆俱圮。當年修復,並增建南門外九華橋上重關。
崇禎八年(1635年),
張獻忠率起義軍向廬州府一帶進軍,士紳紛紛建議加固城牆,把城上的雉堞兩個並為一個,修砌馬道,以便巡緝。清代以後,城牆數次崩塌,但隨即修復。到民國中期,無為城仍巍然屹立。
抗戰初期,國民黨安徽省政府認為,有城牆的城鎮,敵攻我不易守,敵守我不易攻,宜將城牆全部拆去。1939年6月到任的無為縣長陶若存,遵令將部分要道口城牆拆毀。殘留的部分於解放後改造成環城道路。如今倉埠門至大東門一帶,因城牆牆基沿環城河,一拆便塌,故一直未拆,尚依稀辨出舊日城牆遺址。
據嘉慶《
無為州志》和清末刊行的《無為州鄉土志》載:無為城內外共有街道21條,小巷28條,坊14座。城內主要街道有13條。州治(今杏花泉國小一帶)前為
十字街,治南為兔兒崗街(今南門大街),再向南為小十字街,又叫四牌樓,小十字街西為登瀛街(又名
儒學街),東為五神寺街。治東為熙春街,建有五雲閣、熙春坊,今呼閣上。宋丞相王藺建花圃於此,該處又稱米市。米市向北大街為鼓樓街,也稱鵝市。再向北橫街為
城隍廟街(即上馬石街),稱魚市。自小東門至倉埠門街為後新街,後新街之後為前新街,其南接
鼓樓北的叫皇華坊街,又稱草市。治西為大安街(今西門大街)。治北為迎恩街(今北門大街),北門外下草城街為豬市、牛集。東門外有碼頭,來往商船多在這裡停泊靠岸,然後百貨由大小東門、倉埠門運入城內,故城東街道較為繁華。
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在日寇侵犯無為期間,曾多次派飛機轟炸並派兵焚燒無為城,致使城內的鼓樓(又名濡江樓)、
米公祠、
景福寺、
夫子廟等著名古建築及
十字街、米市、草市、鵝市等主要街道,都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1949年1月20日,無為城迎來了解放。人民政府的新政策給了古城以新的生命力。1958年,拓寬東、西、南、北4條主要街道,路面由4米拓寬至8米,兩側留有各3米左右的人行道。1966年開始,各主要街道陸續鋪上柏油。至1988年,街巷瀝青路面達7.36萬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達1.25萬平方米。如今,無為城街道基本上為水泥路面。金塔路、鳳河路、襄安路、新力大道等幹道,有4—8道快車道,有綠化隔離帶及左右慢車道和人行道,寬敞平整,快速高效,呈現出一派現代都市風光。
區劃沿革
據《無為州志》記載,按《通志》無為舊城在花家疃,本巢縣城口鎮,魏武征吳築城於此,因無功號無為城;又有思天下安於無事,取“
無為而治”之意。其本意是天下太平,與民休息;城中有芝山,又名芝城。城中有芝山,又名芝城。至宋初建設城池,歷為郡、州、路、縣治所,到明代重新建設,才具有城市規模。後代在此基礎上向南發展形成鎮。隋、唐為無為鎮,商貿業十分發達,後改稱
城口鎮,為
巢縣首鎮。《宋史.地理志》已把它稱之為僅次於
臨安,與壽春、揚州並稱為巨鎮。不僅為軍事重鎮,政區首府,而且商品經濟也十分繁榮,成為安徽茶葉的集散地。
民國29年設皇武、文景、五華、東嶽4個鎮。35年,改設泰山、繡溪2個鎮。38年7月1日,為無為縣駐城,仍設皇武、五華、文景、東嶽4個鎮。1912年簡稱“無城”。舊城區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2公里,街巷縱橫,全部鋪以青石,店鋪林立,現今民間流傳“
九街十八巷,三進對廟堂”的俚語,數百年來一直為長江北岸稻米集散地。
1949年建無城區,1952年1月,增設太平鎮,共設5個鎮。1957年4月,並為無城鎮。1958年9月,改為紅旗
人民公社。12月,改為新民人民公社。1961年1月,改為大江人民公社。2月,復為鎮。6月,改為無城人民公社。1961年10月,仍為無城鎮,至今不變。1986年設皇武、芝山、五華、太平、文景五個管理區,下設22個居委會;1988年將泥汊、石澗區管轄的官鎮、檀樹、鳳河三鄉劃歸無城鎮;1992年底撤區並鄉後,該三鄉撤銷,並於1992年分別成立官鎮、檀樹、鳳河管理區,併入無城鎮;1996年,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11.2萬人,轄老屋、黃汰、董崗、凌井、竹園、馬廠、檀樹、姚莊、八里畈、花疃、長廟、董橋、一心、七里、魯碾、城北、鳳河、六圩、魯樓、新福、王福、官鎮、福渡、雙橋24個行政村和五化、太平、皇武、文景、芝山5個居委會。2003年7月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城內區劃重新調整,將五華、文景、芝山、太平、皇武五個管理區設為社區,同時新成立泰山、城東、西苑、金河4個社區共9個社區居委員會。2005年底鄉鎮機構改革將
倉頭鎮整建制併入無城鎮,2006年初設立倉頭管理區。全鎮現轄4個管理區,13個
社區居委會,16個行政村。鎮政府坐落在無城新區二壩路南側,政府辦公樓建於1999年。 2007年撤銷農村管理區,增設濱湖、同心2個社區。現我鎮共轄13個城市社區,4個農村社區,16個行鎮村。
城市建設
2012年完成城市建設總投資50億元,徵收房屋20萬平方米,竣工道路10公里,新增公共綠地20萬平方米,竣工
保障房2602套、
安置房30萬平方米、商品房50萬平方米,
城鎮化率達47%。城南新城開發建設成效明顯,全年完成投入18億元,新一中、電纜檢測中心等18項工程加快推進,
軍二路、高新大道(城南段)拓寬工程如期竣工,比亞迪大道等12項新建工程全面啟動。東一環舊城改造項目全力推進,已簽訂房屋徵收協定85%,通濟橋、晏公花園安置房全面開工。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無中、二中擴建項目加快推進,三中擴建工程已竣工,新圖書館、南門新汽車站主體工程已完工,污水處理廠、一水廠遷建等配套項目前期工作已完成。東門入口改造完成前期工作,南門大轉盤改造開工建設,城東新區建設全面啟動,西北片區建設提速加力。高溝濱江新城建設穩步推進,完成投入4.6億元。
當年古州城,今朝寫華章。一直到1949年解放,無為城的建設局限在護城河內有限的l.97平方公里範圍內。建國後到1988年,城區面積擴大到4.8平方公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無為城建設開始發力,步入了迅速發展的軌道。隨著二環路、金塔路、襄安路、二壩路和西苑、金河、北圃等大型住宅區的竣工,無為城擴大到7平方公里。再隨著鳳河路、濱河路的向北延伸,新力大道的建成,
無城工業園區的建設,城東的旭東路與
福渡鎮街道對接,城南、城西新片區的開闢,至2006年底,無為城建成區面積己達15平方公里。同時,環城河景區的分步建成,人民廣場和農文化廣場的竣工,
西大街的拓寬改造,污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產等等,逐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如今的無為城,正朝著現代化濱江中等城市規劃目標邁進。
區域代碼
無城鎮及所轄區域代碼
0
| 無城鎮
| 340225100000
|
1
| | 340225100001
|
2
| 文景社區居委會
| 340225100002
|
3
| | 340225100003
|
4
| | 340225100004
|
5
| 芝山社區居委會
| 340225100005
|
6
| 金河社區居委會
| 340225100006
|
7
| | 340225100007
|
8
| 西苑社區居委會
| 340225100008
|
9
| 城東社區居委會
| 340225100009
|
10
| | 340225100010
|
11
| 同心社區居委會
| 340225100011
|
12
| | 340225100012
|
13
| | 340225100013
|
14
| | 340225100014
|
15
| | 340225100015
|
16 | 龍雲社區居委會 | 340225100016 |
17
| | 340225100200
|
18
| 黃汰村委會
| 340225100201
|
19
| 新民村委會
| 340225100202
|
20
| 凌井村委會
| 340225100203
|
21
| | 340225100204
|
22
| 七里村委會
| 340225100205
|
23
| | 340225100206
|
24
| 董橋村委會
| 340225100207
|
25
| 王福村委會
| 340225100208
|
26
| 官鎮村委會
| 340225100209
|
27
| 革貪村委會
| 340225100210
|
28
| 七廣村委會
| 340225100211
|
29
| 周店村委會
| 340225100212
|
30
| 黃閘村委會
| 340225100213
|
31
| 陳閘村委會
| 340225100214
|
32
| 聖咀村委會
| 340225100215
|
行政區劃
無城鎮共轄17個社區(城市社區13個,農村社區4個)及16個行政村。
城市社區:五華、文景、太平、皇武、芝山、金河、泰山、西苑、城東、濱湖、同心、龍雲、雙橋共13個社區。
農村社區:檀樹、城北、倉頭、黃雒共4個社區。
行政村:馬廠、黃汰、新民、凌井、鳳河、七里、東河、董橋、王福、官鎮、革貪、七廣、周店、黃閘、陳閘、聖咀共16個村。
城市社區
五華社區位於無城東南部,東起東門大橋,西至無為一中,北到西大街、米市大街,南到南門大橋。面積約1.1平方公里。人口1.4萬人。下轄五個居民小組。轄區內有環保局、菸草局、農業銀行、繡溪國小等行政事業單位和
五華山小區、天龍小區、
錦繡苑小區、安陽小區、
南苑小區等居民小區。是無城商業集中區。
文景社區位於無城老城區中部,東起臨湖路,南到西大街,西至西一環,北至環城北路。面積1.1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下轄11個居民小組。轄區內有無為中學、職業中學、師範附小、縣醫院等單位和九洲花園小區、育人花園小區等居民小區。是無城商業、教育中心。
太平社區居位於無城東北部,東至環城河糧食儲備庫,南到電信局,西大街臨湖信息中心,西抵臨湖路陶瓷酒家,北邊與北大橋、石油公司毗鄰,占地面積0.95平方公里,社區內有2所國小、2所幼稚園,西有電影院、米公祠、老年活動中心,南有中心菜市場、供電局、五家銀行等單位。民營企業12個、個體工商戶559戶,社區居民3586戶,10486人。暫住人口527人,是我縣電力、金融、糧食、文化中心。轄區範圍內擁有大江劇場小區、華苑小區、銀杏苑小區、
凌風山莊、鞍子巷小區、臨湖小區、大豬集小區、鐵山小區、隆興苑小區、安納小區和
京華苑小區等居民小區。
皇武社區成立於2003年7月,轄區面積0.4平方公里,現有7個居民小區,居民住宅樓40棟,住戶3541戶,常住人口10625人,流動人口213人,轄區單位16個,學校2個,醫院1個,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
新社會組織5個,個體
商業網點280個,有志願者隊伍1支5人。
芝山社區位於老城區西南部,東抵
錦繡苑小區,西南沿一環路,北
臨西大街。面積1.1平方公里,下轄5個居民小組。轄區內有體育局、房產局、長江河道管理局、無為一中、運管所、
繡溪公園等行政事業單位和君臨四季花都、
時代廣場、一中教師新村、芝山新村等居民小區,是商業、教育、交通集中之地。
金河社區坐落於無城新區中心地帶,東南臨環城河景觀帶,西北環繞金塔路、巢無路,轄區面積2平方公里,住宅小區27個,人口1.8萬。轄區內有縣政府、無城鎮政府等機關事業單位58個,
規模以上企業2家,個體工商戶800餘個。隨著無城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金河社區各項社會事業得以不斷進步。社區文明創建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社區擁有各類志願服務隊伍近千人,民眾性文體活動生機勃勃,城市、縣、鎮多次授予榮譽稱號。
泰山社區地處北門大橋外,有常住居民5713戶,17241餘人,社區的特點是以建設和諧服務新社會,扎紮實實開展
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志願者服務、社會保障、慈善事業,社區幹部以服務於民為宗旨,恪盡職責,為居民服務,構建和諧社會。在黨員和社區幹部的帶動下,“社區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成了居民民眾的自覺行動。
西苑社區位於無城西南城郊結合部,東從南門大橋經南門大轉盤、沿無襄路至江西橋,東北沿南環城河至無開路口。下轄4個居民小組。轄區內有公路分局、縣自來水公司、保盛都紡織公司、鴻羽羽絨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和西苑山莊、南方商廈、一字城、融城綠景、月牙山莊、水苑等居民小區。西苑社區成立於2003年7月,轄區面積0.9平方公里,現有23個居民小區,居民住宅樓140棟,住戶5081戶,常住人口14752人,流動人口350人,轄區單位8個,其中機關單位1個,學校1個,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2個,個體
商業網點220個。
城東社區位於無城東門,東起無為縣原萬康飲料廠,西至東門大橋。社區成立於2003年7月,總面積1.3平方公里,現有居民戶2108戶,社區總人口5210人,社區現有工作人員9人,其中鎮聘人員7人,國家公務員1人,軍轉乾1人。社區現有黨員73名,總支委員5名,下轄4個支部;
社區居委會於2009年8月進行換屆選舉,產生居委會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員5人。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全心全意為社區居民熱忱服務。社區內有各類企業28家、縣直單位1個、1所國小、1個汽車客運站、2個衛生服務所、3所教堂(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隨著無為縣城區建設的不斷擴大,座落在城東社區的縣中醫院和無為一中以及有關商住小區正在建設中。城東社區未來將會更加美好。社區書記主任水從根同志率全體工作人員熱情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來城東社區投資興業。
濱湖社區成立於2008年元月,轄區面積1.6平方公里,現有8個居民小區,居民住宅樓116棟,住戶3512戶,常住人口14149人,流動人口398人,轄區單位6個,其中機關單位3個,學校2個,醫院1個,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
新社會組織0個,個體
商業網點542個,有志願者隊伍3支859人。
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情況:
社區工作人員9名,其中專職黨務工作者2名。
同心社區位於革命老區-無為縣無城的西北部,新力大道、巢無路、金塔路、鳳河北路環繞四周,縣地稅局、縣工商局、縣財政局、市住房公積金無為管理部、縣廣電台、縣
行政服務中心、縣住建局、縣菸草局入駐其中,
安徽天龍集團、安徽
新科集團、安徽藍神集團等19家企業在社區經營發展。現占地面積1.7平方公里,人口1.2萬人,轄御景苑、秀水、同心1-2期、御龍灣及同心3-4期五個居民組。隨著社區發展和拆遷戶的入住,總人口可達5萬人。
龍雲社區東起軍二路,南至南門汽車站,西至鎖梗路,北至水景公園。下轄4個居民小組。轄區內有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南門汽車站、縣房屋徵收管理辦公室等企事業單位和東方家園A區、B區、藍鼎柏悅園、鉑金園等居民小區。
雙橋社區位於城南新區。轄區內有新一中、四中等學校和藍鼎翰林園、清華園、惠民園等居民小區。
農村社區
檀樹社區由原先
檀樹村和
姚莊村合併而來,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38個村民組,1593農戶,總人口7894人(包括遷掛戶)其中非農4103人,農戶3791人,3414個勞動力,其中女動力1674人,男動力1740人,農業人業人員1310人,工業從業人員330人,建築業490人,運輸業80人,餐飲業40人,批零業80,其他行業1014人。
城北社區位於無為縣縣城北門外,耕地面積為689畝,總人口為518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62人),總戶數為826戶。城北大隊成立於上世紀70年代,2006年轉為
城北社區居委會,社區下設17個自然村,一個居民小組。
倉頭社區位於無城北郊6公里處,地處無為縣第二大圩三閘圩腹地,無倉路連線縣城.我社區是一個農業社區,面積 3.6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500 畝,總人口 7500 多人。倉頭社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社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面資源豐富,現有可養水面 200 余畝,各類魚塘星羅棋布。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油料等,其中經濟作物甘蔗,乳瓜,菩薺已成為我社區的優勢產品,大棚蔬菜生產已形成規模,畜禽養殖業穩步發展。社區企業特別是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 社區現有中心敬老院1座,中學1所,國小2所,中心幼稚園1所,有線電視台一座,且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水泥路。
黃雒社區位於無城北郊,東和
陡溝鎮為鄰,西和
石澗鎮為鄰,北至含山縣,我社區總戶數1041戶,人口3538人,含一個街道,20個村民組。黃雒黨總支成立於2006年5月,現有黨員146名,其中女黨員26名,下設4個黨支部,20個
黨小組,村黨總支自成立以來,在無城鎮黨委領導下,始終以社區黨建為核心,結合社區建設的實際,紮實、細緻開展工作,社區黨總支以宣傳欄、廣播、報告會等形式向黨員民眾開展教育,搞好流動黨員管理,為適應新形勢,積極探索社區黨建新路子,新方法,拓寬我黨建工作覆蓋面。
行政村
馬廠行政村坐落於無城西郊,
無城工業園區內,交通便利,花渡河傍村而過,北以季閘水系支流與鄒村分界,全村占地面積7818畝,耕地面積3392畝,戶數1321戶,總人口5419人,村民代表66人,投資85.6萬元
新建村綜合辦公樓826平方米,及衛生室、閱覽室、文化活動室、黨員活動室、計生活動室、健身場所、計生辦、村部辦公室於一體,充分發揮了“五個中心”的作用。主導產業為水稻、棉花、小麥、油菜,主要資金來源以外出個體經營為主,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
黃汰行政村是無城鎮北門新巢無路貫村而過,
無為縣農業現代科技園坐落在本村,全村管轄32個自然村,1079戶,總人口4843人,耕地面積3212.79畝。大小圩口10個。村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同時涉及水產養殖等。三緣公司、永安汽車配件公司、隆興集團御龍灣在本村巢無路兩旁,黃汰農家樂,以飽滿的熱情熱烈歡迎社會各界領導光臨指導。行政村以科技園為依託,以三緣公司為龍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利用千畝水面吸引了以養蟹為主體的水產養殖。同時還發展了龍蝦,河蚌等水產養殖。並以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家禽養殖,收效顯著。2011年農民人均收入4千多元。
新民行政村位於無城鎮的西郊,地理位置優越。
新民村總戶數1246戶,人口5585人,耕地面積1800畝,新民村黨總支成立於2006年5月,黨小組26個,黨員153名。行政村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全村共種植蔬菜約800畝,花卉30畝,蓮藕100畝,養豬約3000頭,養魚500畝,精養河蚌150畝。並且我村位於城郊結合部,具有一定的招商引資的有利條件。
凌井行政村總人口為6298人,共有耕地4308畝,擁有40個村民組,村裡有4個發電站。
鳳河行政村地處無城北部,位於城鄉結合部,面積為6平方公里,轄32個村民小組,1092戶,4457人,14個黨小組,102名黨員,耕地面積為3200畝,水利交通便利。
鳳河村於1947年原取名:
鳳凰山和東河沿(鳳凰山和東河沿均在我村境內),1962年分為鳳河、七里、魯樓三村,2006年6月於
魯樓村又合併為鳳河村,我村東邊有5公里西河圍繞,西邊有3公里無倉路直穿而過,水陸交通便捷,千年古塔矗立在我村境內。工業方面:國有企業
豐原藥業集團、豐原包裝廠,私營企業宗平冷凍廠、亞環羽絨有限責任公司、鑫和紡織、東隆公司,解決了我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我村並成為無為鵝毛鵝絨基地。 農業方面:主要種植水稻、棉花,以及水產養殖。行政村務工經商人員居多,促進我村經濟發展和繁榮,人文地理條件優越,投資環境優良。
七里行政村於2006年5月由原七里、六圩二村合併而成,南鄰
鳳河村、西鄰
東河村、北鄰
石澗鎮柘誠村東鄰
倉頭社區,轄3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200餘戶,總人口4370餘人,農村勞動力3090人,耕地面積3420畝。無城羽毛羽絨工業園座落於我村,並有上海500強企業東隆羽毛羽絨製品有限公司入駐園區。
東河行政村東至
七里村,南至
城北社區,西至董橋村,北至石澗鎮,共有34個自然村,總人口4502人,耕地面積為2400畝,村內南北向主幹道水泥路二條,東西向沙石幹道二條;二級抗旱站4座,抗排站1座。合資大米加工廠一座,北橋養殖廠一個,東河養豬廠一所,幼稚園1所,村衛生室1所。
董橋行政村位於無城西北部巢無路,新力大道貫穿其中,轄區25個自然村,耕地面積1287畝,人口3854人,總戶數917戶;無為華星學校位於我村西北部。自2009年以來,行政村通過“一事一議”維修抗旱站及修建村柏油路和“新金”路等民生工程;村內擁有羽毛加工廠企業32家,2011年工農業產值達6.2億。
王福行政村位於無城東郊,西距城中心不足2公里,東臨蕪湖僅半個小時車程,高新大道直通高新工業園。面積9000多畝,耕地面積6000多畝,總人口5784人,其中村民組48個。我村隸屬城郊結合部,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特別是大棚蔬菜生產已初具規模,但主要是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
官鎮行政村坐落在無城南郊,上至南門大橋,下至江西大橋,通江路和二軍路直貫全村,水路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所轄44個自然村,共約有6196人,1382,耕地面積3200畝。多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帶領下,全村上下齊心努力,立足本村實際,克服了人多地少的不足,充分利用“四邊”(城邊、廠邊、路邊、水邊)優勢,夯基礎興企業,大力鼓勵、支持和發展第三產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促進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全面提高。村村通公路,戶戶用自來水,已建成標準化小康型住宅小區3個,近140戶。
革貪行政村位於無城北郊10公里處,地處無為縣第二大圩三閘圩腹地,無倉路連線縣城。我村是一個
農業村,面積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24畝,總戶數968戶,總人口4037人,共有17個自然村28個村民組。
革貪村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村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面資源豐富,現有可養水面1000餘畝,各類魚塘星羅棋布。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油料等,其中經濟作物甘蔗、乳瓜,菩薺已成為我村的優勢產品,大棚
養花生產已形成規模,畜禽養殖業穩步發展。村企業特別是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行政村現有國小1所,且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水泥路。
七廣行政村由原土城、七廣、蔡灣三村合併面成,東鄰
陡溝鎮、西鄰
石澗鎮、北鄰
黃雒社區、南鄰
黃閘村。轄34個村民組,總戶數1001戶,總人口4031人,勞動力2865人,現有耕地面積4516畝。村兩委一班人在無城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協作,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狠抓落實,最佳化服務,勤政為民。一心一意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找準發展路子,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經濟,實現了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基礎設施進一步鞏固、民眾實際困難和難題得到進一步解決。
周店行政村是由原周店和永固兩個村合併的新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200人,1017戶,耕地面積4243畝、22個自然村,45個村民小組。村內有周店、張廣兩所完小,有國家教師17名,民辦教師6名,全校共有學生369人。現有
鋼混結構平房8間,村部所在地沒有村兩委幹部辦公室、黨員活動室、計生吸務室,人口學校綜治民兵營辦公室,廣播室、會議室、功能齊全。和新建衛生室。村內有倉石、柏油路橫穿全村3公里,村仙有4條水泥路通往各個自然村,三條沙石路通各個自然村。村內有8個低壓配電台區,10個電力抗旱站、16隻高言喇叭連往各個自然村。
黃閘行政村位於無城北郊,全村總面積7.8平方公里,轄31個自然村,設立1個黨總支部、4個黨支部、12個
黨小組,總人口4500多人,黨員人數168人,耕地面積5500餘畝。該村是無城鎮農業大村,經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等種植為主,雞、鴨、鵝、生豬養殖,存欄量均在全鎮各村居首,村東瀕臨西河,境內溝渠縱橫,漁業資源十分豐富,盛產漁、蝦、
黃鱔、貝類等水產品,近幾年來,該村工業悄然興起,勢頭強勁,已建有三家精米加工廠,一家油脂加工企業。該村交通十分發達,倉黃、倉楊兩條縣,鄉道以東西向、南北向橫貫本村,與全村已修建的村村通延伸道路緊密相連,形成遍布全村各自然的交通網路,國家重點工程,正在興修的京福鐵路直穿本村,成為全村一道靚麗的風景。
陳閘行政村地處無城鎮西北邊陲,屬於深圩區,總人口3726人,耕地面積4246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油菜、棉花,擁有完小一所,村衛生室一所,糧食加工廠一個,特種水產品繁殖廠一個。
聖嘴行政村位於
無為縣無城鎮邊遠的東北邊,和
福渡鎮、
陡溝鎮隔河相望。面積約3平方公里,下轄35個村民組,總人口3541人,全村有102名黨員。聖嘴村歷史悠久。1949年7月始建為聖咀鄉人民政府。聖嘴村物產資源豐富,有“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為主要,西河貫村而過。改革開放30年來,全村人民解放思想,發憤圖強,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聖嘴村地理複雜有四個圩口﹙義興圩、小義興圩、永勝圩、三閘圩﹚。基礎設施步伐加快。加快了義興圩、小義興圩的堤防加固和道路建設。對全村的塘、溝、渠進行了清理,初步完成了全村防洪、防澇、灌溉三大水利建設。
基礎設施
道路交通
境內水陸交通便捷,軍二路、巢無路、無繁路等高級公路貫穿全境。現鎮村道路共215條,總長269.1公里。“十一五”期間,全鎮道路建設計畫總投資2167.4萬元,鎮村道路建設30項,其中以工代資金為1517.18萬元,占總投資的70%;地方配套資金為650.22萬元,新建4級公路101.64公里,改善全鎮20個行政村近10萬人的交通條件。
供水
全鎮境內共有大小5個供水廠,日供水量達10萬噸。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2002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報經省發改委批准《無為縣城供水長江水源工程》已於2004年5月底開工建設,2003年由省、市領導部門列入國債項目,現取水泵房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之中,隨後進行的是直徑為1000毫米的渾水管網工程和10KV供電專線,可望在2006年底無城廣大用水戶能夠飲上更加乾淨、衛生的長江水,提高人民身體健康水平。
供電
鎮內擁有22萬伏、11萬伏變電所各一座。農村地區主要由5條線路供電,分別是109官鎮線、105檀樹線、116鳳河線、111#倉頭線、108#黃雒線。自1998年10月至2004年底對全鎮46個行政村供電線路進行了農網改造,共改造高低壓線路410公里,改造公用配電台區151座,從根本上保證了農村地區的正常和安全供用電。
水利設施
境內水系主要有西河水系、
永安河水系、黃閘水系、陳閘水系、金龍水系等,共有電力排灌站23處,電站內各項機械設備齊全。
通訊、電視
1993年開始程控電話業務,1998年底全鎮實現
村村通電話,截止2004年底,全鎮境內固定電話用戶34562戶,網際網路用戶上千戶,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鎮。
風景名勝
米公祠
2001年8月,無為縣政府通過政府撥款、發動社會各界贊助等方式,啟動米公祠修復工程。根據典籍所存之《墨池圖》,現已恢復聚山閣、竹深處等景觀。一期工程己於2006年9月底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
米公祠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遺存”上。
一是米芾崇尚晉代書法,他收藏晉人王羲之《
王略帖》、謝安《
八月五日帖》、
王獻之《
十二月帖》墨跡後,自題齋名——
寶晉齋。現這裡收藏了晉唐以來歷代名家碑刻150餘方。寶晉齋原碑刻己無存,但1960年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印了宋拓十卷本《
寶晉齋法帖》。現藏碑刻一部分是後人摹刻,一部分是從民間徵集所得之碑,主要部分來自曾任
四川總督劉秉璋後人
劉體仁家“有裴齋”之私藏碑刻。現無為縣文化部門選拓寶晉齋現存碑刻中的精品,如
米芾篆書《宋真宗御製文宣王贊》、楷書《李公嶙陽關圖》、
趙孟頫\行書《武侯出師表》等,已陸續印行《寶晉齋碑帖選》1—3輯。
二是米芾好石成癖,他每天
袍笏揖拜的——
拜石(又名石丈)。《宋史·本傳》載:“
米元章,守
濡湏時,聞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遊之玩。”相傳怪石形如丈人,有八尺多高。米芾移至庭前,三拜九叩,和石頭稱兄道弟,為此留下了“米顛拜石”的故事。明代畫家
陳洪綬(
陳老蓮)畫過“南宮拜石圖”,清代無為知州張公儕摹刻“南宮拜石圖”,現均己無存。後來無為州守張琨玉建“拜石軒”,清末無為舉人方六岳題書“拜石軒”匾額尚存。
安徽省圖書館現存有長洲
劉德潤題書於拜石軒的“
米襄陽公拜石圖”石刻拓印件。畫面為
米芾袍笏揖拜於石前,身後站著一位小廝,手舉掌扇,扇面上畫的是雲海紋圖。拜石右下方站著一位書童,手捧盤子裡放著筆硯。此圖源於何人之手筆,待考。現置
米公祠內的
拜石,已無當年石丈之貌,但它傲岸的風骨保存至今是很難得的。拜石己被視為米公祠一大景觀,極為珍貴。
三是米芾當年於寶晉齋前鑿池建亭,公餘之暇讀書揮毫的
墨池、投硯亭。“投硯止蛙”,池水盡黑而為“墨池”,傳說由來已久。舊志書上記載的亭名為“釒監亭”,解放前後改名為“
水心亭”,現亭上匾名為“投硯亭”。和
黃金塔一樣,
米公祠於1981年被安徽省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錦繡溪
公園因繡溪水而得名,它地處古城西南角。有山有水,山為芝山,茂林修竹,蔭翳蔽日;水為錦繡溪,碧波澄澈,岸柳輕揚是遊人觀賞、休憩的好去處。無為城又名芝城,源於產紫芝的芝山。繡溪本與外河相通,築城後才與外河隔開。
相傳溪中有一個特別大的珠蚌,夜晚時常在水邊啟殼吐光,明皎如月。錦繡溪宋時己分為二,又名雙溪。一堤中分,水波蕩漾,亭台掩映在柳絲之中,十分嫵媚可人。若假日和二三親友蕩舟溪中,穿行於堤中拱橋之下,往來於二水之間,或抬頭飽看雲彩,或俯觀水中小魚嬉遊,或比賽划水,笙歌互答,那是怎樣的賞心樂事?
宋朝曾封為
樞密使太師、魏國公的邑人王之道,有詩描寫錦繡溪:“畫橋雕檻接招堤,新有幽人傍繡溪。千頃淨明天上下,兩奩光映水東西。飛樓涌殿參差見,古木修篁咫尺迷。此景此情君信否,綠楊蔭里囀黃鸝。”清朝呂般班女士《繡溪春遊》:“繡溪春漲柳絲絲,堤滿遊人花滿枝。人詠花間鳥語樹,乾坤無處不成詩。”倡導白話文的先驅——無為縣
湖隴人
李辛白,早年在“繡溪草堂”師從方澍讀書時,有《呈六岳師》一首:“輕煙漠漠雨疏疏,如此湖山畫不如。添取草船環翠閣,人間哪必有西湖。”可見繡溪景色的秀美。
因為地處城南,錦繡溪別名南池。宋人滿維端有《南池》詩一首:“偃月城南錦繡川,迴環亭樹曲池邊。籃輿蠟屐閒投入,竹塢花溪信步前。”錦繡溪俗稱觀震潮,相傳因地震陷落而成,年代己無法考證。清嘉慶《
無為州志》記載:“溪涸,居民掘坑取水至丈余,則木多直立,猶當年屋柱也”。
繡溪公園山水俱佳,不少詩文中以“芝山繡水”代稱美麗的無為古城。
解放後,“
錦繡溪”更名為“繡溪公園”,政府陸續投資在公園內培植了大量花草,建立了動物園,添置了遊船,壘起了假山,並修建了一座磚木結構的五角亭,1958年又在公園內芝山上開闢了烈士陵園,建立了一座
革命烈士紀念碑,後又建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豐富了公園的內涵。
黃金塔
無為城東北郊
鳳凰山黃金墩上矗立著一座恰似桅桿的建築物,它就是聞名遐邇的
黃金塔。相傳南汰寺住持登公在宋真宗即位時建造此塔,意欲佛祖庇佑一方蒼生普渡慈航。千載風雲悠悠,古塔屢經修葺,至今雄姿卓然。根據文獻記載和古建築學家的勘察鑑定,黃金塔建於宋鹹平元年即公元998年,為仿木樓閣式磚塔,斗拱為鴛鴦交手9層,塔身高37米。平面為
正六邊形,邊長3.4米。塔內立中心軸磚柱,磚階繞柱螺旋形盤桓而上,直達頂層,通道壁設有佛龕,此是無為現尚存唯一的一座古塔,也是安徽省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築之一。附近原有黃金閣、
南汰寺等古建築,但早己毀壞。1981年,
黃金塔被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金塔為安徽省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築,北宋早期,無為縣境內佛教興盛,僧侶眾多,遂在汰水邊(現西河)闢地建寺,稱南汰寺,後又在寺中建塔,即黃金塔,形成規模宏大的佛教建築群,但由於時代變遷,戰爭毀壞,南汰寺與黃金塔也迭經動亂,從興到衰,後只剩下一個古塔,據文獻記載,明清以來,曾先後於洪武、
隆慶、萬曆、康熙、乾隆等年間整修,才使得古塔安然無恙,清末至建國以後,由於年久失修,塔體下層磚石剝落,塔頂損毀開裂,草木叢生,“文革”期間,幸得當地民眾保護,才免遭劫難。1981年,省政府公布
黃金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巨款對該塔進行全面的測繪、整修,現黃金塔已煥然一新,成為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觀。
景福祠
景福寺建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的
西寺塔,位於無為城內景福寺(今無為中學校內),與
黃金塔遙遙相對,恰如無為這塊船形地上的雙桅。景福寺又名西寺,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僧亦公建。宋僧懷玉建西寺塔,又稱西門錐子。塔高44米,為7層磚塔,氣勢雄偉,成為無為城標誌性建築。惜西寺毀於解放前夕,塔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令人扼腕長嘆。關於二塔的民間趣聞較多,一是“楊八姐捐銀萬兩,
焦贊、孟良監造”碑刻說,二是兩塔同時由魯班師徒分造說,至今在無為地區流傳甚廣。但經過文物工作者考訂,均沒有事實依據。
其他名勝
除以上名勝古蹟以外,還有一些著名的廟宇,如
羅漢寺、城隍廟、
夫子廟、二
狀元祠等,訴說著無為城的古老與文明傳承。
羅漢寺建於唐朝。明嘉靖年間,正殿焚毀,唯供五顯神像的“華光樓”獨存,因更名為五神寺,五神寺街(禮拜寺街)即由此而得名。後於清乾隆時修復,改名
延壽寺。抗戰期間,廟宇被日寇焚毀,遺址在禮拜寺街五華山北首。
城隍廟是全城最大的廟宇,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內有正殿、後殿、左右二殿,還有儀門、鐘樓等,塑像數百個。殿前為遊藝廣場,節日為全城最熱鬧的場所,無為著名貢燈——剔墨“紗燈”製作坊,即集中於城隍廟街。廟門前有一井,水清明澈,相傳用此水調色繪紗燈,色彩鮮艷奪目,人物栩栩如生。1934年,城隍廟神像被搗毀,改為民眾教育館,1956年拆除。廟址在原縣政府大樓和原縣檔案局辦公樓附近。
夫子廟即
孔廟,瀕臨繡溪水,在今無為一中校內,清鹹豐時拆毀,僅存欞星門和
泮池。池邊有二井,俗稱“龍眼睛”,天旱眾井皆涸時,獨此二井不竭。文化大革命動亂中,二井被當成“四舊”而毀。上世紀九十年代,無為一中在原址建拱橋和雙井池,又成為一處景觀。原夫子廟拆毀後,復於西大街重建夫子廟,位於今無為教師進修學校和實驗國中,俗稱此處為“黌門”。
二狀元祠舊址在西大街今
無為縣實驗國小附近,為祭祀宋狀元
焦蹈、明狀元
邢寬而建。原為二
狀元坊,一在州治(今無為城中菜市、
杏花泉國小一帶)西,為紀念焦蹈建;一在州治東,為紀念邢寬建。後來,在西大街合建二狀元祠。清末民初無為人王鶴天有《二狀元祠聯》:“宋朝榜首,明代榜首,並祀仰前賢,任維廢維興,萬古春風常有價;科舉人才,科學人才,古祠對新校,問孰優孰劣,雙溪秋水咽無聲。”該祠早已毀棄,但於2001年建成,連線新老城區長達339米的九孔“狀元橋”,坐落在二
狀元祠舊址北面數百米,直達新建學校無為三中,既是人們對兩位狀元的懷念,又寄託著對新一代學子奮發努力為國爭光的期望。
工業園區
無城工業園區始建於1996年,位於無為縣城新區,規劃面積6.76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1.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1.27平方公里。園區以特色電纜、紡織服裝、醫藥用品、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和畜產品深加工為支柱產業。2004年6月整頓後經批准列為省級工業園區。
現園內各類企業253家,有
五洲集團、
豐原藥業無為分廠、
新科電信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天龍集團、無為恆順集團實業有限公司、鑫和紡織有限公司、金世紀有限公司、鴻翔羽絨製品有限公司、四海實業有限公司、
巢湖華康食品有限公司、宏盛羽毛製品有限公司等29家骨幹工業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家,
出口創匯企業2家,民營科技企業16家,上市公司1家,年營業收入超千萬元企業20家,超億元企業3家。
工業園臨近
蕪湖、
銅陵兩座長江大橋,軍二路、巢蕪路、無繁路等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距南京、
合肥機場和蕪湖外貿碼頭僅1小時左右車程,交通十分便捷。園內已實現“五通一平”,擁有一座日供水10萬噸自來水廠,22萬伏、11萬伏變電所各一座,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
2005年園區實現總產值12.9億元,其中工業11.6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3.1億元,利稅2.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2005年工業園區完成征地、拆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2000萬元,新入園工業企業8家,總投資1.5億元。
人口數據
地區
| 戶籍人口數
| 占全縣比重
| 常住人口數
| 占全縣比重
|
| 1425333
| 100
| 1180069
| 100
|
無城鎮
| 184729
| 13
| 164940
| 14
|
229351人(2017年)。
獲得榮譽
地圖信息
地址:蕪湖市無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