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全聚德始建於清代同治三年(1864),創始人
楊全仁來自直隸冀州,即河北省冀州市。
1864年,楊全仁用多年積蓄盤下了位於前門外肉市胡同瀕臨倒閉的“德聚全”乾鮮果鋪,專做販賣活雞活鴨生意。後來,楊全仁看到賣烤鴨更賺錢,便決定製作熟雞熟鴨出售。當時市面上主要經營燜爐烤鴨,楊全仁認為這種製作不便於客人隨來隨買,於是就琢磨把爐門敞開,邊烤邊賣。楊全仁請來從清宮御膳房包哈局出來的孫師傅,運用宮廷掛爐烤乳豬的技藝來烤鴨子,創製了掛爐烤鴨。
1900年,全聚德翻蓋了二層小樓,經營方式從原來單純的烤鴨外賣變為外賣加“堂吃”,推出了“鴨四吃”組合吃法。到了20世紀30年代,全聚德已經坐上了北京城烤鴨行里的第一把交椅。
1952年,全聚德實現公私合營。
1993年5月20日,全聚德集團公司成立。
工藝特徵
全聚德掛爐烤鴨加工設備先進,成品風味獨特,其以北京填鴨為原料,擁有一套完善的環環相扣的烤制工序。全聚德烤鴨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B2、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脂肪大部分均勻地分布在肌肉組織紋理中,所以肉質柔嫩,味道鮮美。全聚德烤鴨在吃法上也有講究,食用時以筷子夾起片好的鴨肉,蘸上少許甜麵醬,配上蔥絲或黃瓜條,卷在荷葉餅中食用;也可將鴨肉蘸上甜麵醬,同蔥絲一起夾在芝麻燒餅中食用。
工藝流程
全聚德掛爐烤鴨製作工序包括制坯、烤炙兩大流程,制坯需要經過宰殺、燙毛、煺毛、吹氣、開生、掏膛、支撐、洗膛、掛鈎、晾皮、燙皮、打糖、再晾皮等一系列環節才能完成。其中,“吹氣”這一步驟指將鴨身吹鼓,目的是使鴨皮繃起,無皺紋,這樣所烤出來的鴨子才會外皮光亮,顏色一致,入口即酥;”打糖“則是往鴨身上灑飴糖(麥芽糖)水,使烤出來的鴨子色澤棗紅、味道甜香。烤炙這一流程使用果木為燃料,在特製的烤爐中,以明火烤制,其步驟分為堵塞、灌水、入爐、燎襠、轉體到最後出爐。掛爐烤鴨的燃料須是耐燒的硬質果木木材,棗木最佳,梨木、蘋果木次之,這樣烤出的鴨肉會帶有淡淡的果木清香;且鴨身入爐之前,還要從其體側刀口處,灌入八成滿的開水,這樣子入烤爐後,鴨身一旦被火烤,腹內即開水沸騰,形成“外烤內煮”之勢。
全聚德掛爐烤鴨是在非密閉的環境中烤制的,烤爐只有門洞,沒有門扇,爐內掛著鴨坯子,操作者用一根長桿不時將烤制好的鴨子挑出,再挑入一隻生鴨坯,用挑桿將鴨挑進、挑出需要一定的功力,才能讓鴨坯躲過爐口的火焰。掛爐烤制可以實時觀察鴨坯、把握火候,要根據經驗確定開爐門給鴨坯翻個兒的時間,在烤制的過程中,要憑藉眼力、手力,隨時調整鴨坯的位置,使其能夠均勻受熱。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2021年7月15日,在全聚德157周年慶典活動上,代表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的12位烤鴨師將手中的鴨桿傳給下一代,完成了集體傳承的延續,這也是全聚德首次對外公開傳承儀式。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烤鴨技藝(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項目保護單位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49年10月16日,毛澤東主席在接受第一位駐新中國大使——蘇聯大使羅申遞交國書時,即以全聚德烤鴨招待貴賓。
1971年7月10日,周恩來總理用全聚德烤鴨招待了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
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舉辦,全聚德集團承擔了會議期間為“APEC會議”水立方國宴供應烤鴨並現場展示片鴨技藝的服務。
2015年9月3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閱兵儀式中,全聚德為外方軍隊官兵提供了烤鴨送餐上門服務。
所獲榮譽
2022年3月,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西城區)入選北京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