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篷船(周作人散文作品)

烏篷船(周作人散文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篷船》是現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於1926年寫的一篇書信體散文。作者以書信形式詳盡介紹了故鄉紹興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烏篷船,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調、樸素自然的筆墨,緊緊扣住烏篷船的典型特徵加以描畫,同時透露出自己一種閒適隱逸的情思。文章詳述了烏篷船的用途、種類、結構、外形,刻畫細緻入微卻沒有繁瑣冗長之感。從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寫烏篷船,寫遊山玩水,然而細細體味,其中卻透露出作者閒適的人生觀,文中也瀰漫著淡淡的鄉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烏篷船
  • 創作年代:1926年
  • 作品出處:《知堂文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周作人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烏篷船
子榮君1
接到手書2,知道你要到我的故鄉去,叫我給你一點什麼指導。老實說,我的故鄉,真正覺得可懷戀的地方,並不是那裡,但是因為在那裡生長,住過十多年,究竟知道一點情形,所以寫這一封信告訴你。
我所要告訴你的,並不是那裡的風土人情,那是寫不盡的,但是你到那裡一看也就會明白的,不必哆唆地多講。我要說的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這便是船。你在家鄉平常總坐人力車,電車,或是汽車,但在我的故鄉那裡這些都沒有,除了在城內或山上是用轎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兩種,普通坐的都是“烏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3去也有特別的風趣,但是你總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說了。烏篷船大的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為腳划船(劃讀如uoa)亦稱小船。但是最適用的還是在這中間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圓形的,用竹片編成,中央竹箬4,上塗黑油;在兩扇“定篷”之間放著一扇遮陽,也是半圓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魚鱗,徑約一寸,頗有點透明,略似玻璃而堅韌耐用,這就稱為明瓦。三明瓦者,謂其中艙有兩道,後艙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櫓,大抵兩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頭著眉目,狀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頗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則無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約可以使你直立,艙寬可放下一頂方桌,四個人坐著打馬將——這個恐怕你也已學會了吧?小船則真是一葉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頂離你的頭有兩三寸,你的兩手可以擱在左右的舷上,還把手都露出在外邊。在這種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時泥上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著風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會船底朝天,發生危險,但是也頗有趣味,是水鄉的一種特色。不過你總可以不必去坐,最好還是坐那三道船罷。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象坐電車的那樣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們那裡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來日總要預備一天。你坐在船上,應該是游山的態度,看看四周物色,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烏柏,河邊的紅寥和白苹,漁舍,各式各樣的橋,睏倦的時候睡在艙中拿出隨筆來看,或者沖一碗清茶喝喝。偏門外的鑑湖5一帶,賀家池,壺觴左近,我都是喜歡的,或者往婁公埠6騎驢去游蘭亭7(但我勸你還是步行,騎驢或者於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蒼然的時候進城上都掛著薜荔8的東門來,倒是頗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靜,你往杭州去時可下午開船,黃昏時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這一帶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記了。夜間睡在艙中,聽水聲櫓聲,來往船隻的招呼聲,以及鄉間的們犬吠雞鳴,也都很有意思。雇一隻船到鄉下去看廟戲,可以了解中國舊戲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動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覺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樂法。只可惜講維新以來這些演劇與迎會都已禁止,中產階級的低能人別在“布業會館”等處建起“海式”的戲場來,請大家買票看上海的貓兒戲。這些地方你千萬不要去。——你到我那故鄉,恐怕沒有一個人認得,我又因為在教書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談閒天,實在抱歉而且惆悵。川島9君夫婦現在偁山10下,本來可以給你紹介,但是你到那裡的時候他們恐怕已經離開故鄉了。初寒,善自珍重,不盡。

詞語注釋

  1. 子榮君:作者曾經使用過的筆名,這是一封作者寫給自己的信。
  2. 手書:親筆書寫的信。
  3. 西陵:紹興附近地名。
  4. 竹箬(ruò):箬竹的葉子。
  5. 鑑湖:亦稱鏡湖,在紹興市西南二公里處。
  6. 賀家池、壺觴(shāng)、婁公埠:都是紹興附近的地名。
  7. 蘭亭:在紹興市西南蘭渚山下,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所造。現亭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現存有流觴亭、右將軍祠、碑亭等古蹟。碑亭內有大石碑一塊,上書“鵝池”二字,傳為王羲之所書。亭以王羲之《蘭亭集序》而出名。
  8. 薜荔:木本植物,莖蔓生,葉卵形,果實球形,可做涼粉。
  9. 川島:即章廷謙(1901-1981),字矛塵,“川島” 是他的筆名。浙江上虞人,1919年由山西大學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1年開始與周作人、魯迅交往,借居在八道灣周家。
  10. 偁(chēng)山:山名。

創作背景

1926年前後,作者周作人的思想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他繼續堅持“五四”文學革命的傳統,在女師大事件和“三·一八”慘案中,以戰鬥的詩文,抨擊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支持進步的學生運動;另一方面,又產生消極退坡思想,寫了一些寄情山水、閒適恬淡的散文小品。這篇散文是作者於1926年在北京所寫。

作品鑑賞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
第一段是交代寫作緣起:給老朋友遊覽自己的故鄉作“指導”,以略盡朋友之誼。作者提到自己故鄉時表現得比較平淡。但字面上淡化對家鄉的感情,並非實際上對家鄉感情不深,後面的內容就表明了這點。文章開篇運用的是似淡實濃、明貶暗褒的逆筆手法。
第二段著重介紹故鄉的一種“很有趣的東西”——烏篷船。這段介紹文字頗具特色。首先是說明精密,詳略得宜。先總寫大、中、小三種船,再重點介紹中、小船。介紹這種船的質地、構造和性能,比較精妙。第二,在介紹時作者不是機械地敘述,而是帶感情色彩地點染:“船頭著眉目,狀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頗滑稽而不可怕”。雖寥寥數語,而情態宛如,意趣橫生。可以看出作者沉浸在故鄉景物特有的情趣之中。而這又是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的。唯其如此,更覺情深意永。第三,“打馬將”的一筆插敘,看似無關緊要的“閒筆”,實際上表現了朋友之間的親密無間,無所拘束。可見閒筆不閒,別有作用。介紹小船的文字也匠心獨運,別開生面。篷頂離頭“兩三寸”,言其矮小,“兩手可以以擱在左右的弦上”,言其狹窄,“少不小心,就會船底朝天”,言其靈活輕巧。“仿佛是在水面上坐”是寫一種特殊感受。
第三段作者又以朋友兼導遊的雙重身份給老友乘船出遊當“參謀”。先談出遊時間,勸告老友不要“性急”。這很符合旅遊心理。雖是“玩水”,卻似“游山”。水光與山色相映成趣;以下歷數遊覽的地點和場景,哪些地方“最好看”,哪些地方“頗有味”,哪些地方“千萬不要去”,作者都了如指掌,仿佛心裡藏著一張精密的旅遊圖,既是給別人導遊,也是自己神遊故里,陶然自樂。
這篇文章,通過寫烏篷船等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朋友的真摯情誼。文中嚮往那種“看隨筆”、“喝清荼”、“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行動自如”的“理想的行樂法”,雖然也折射出對現實生活的某些不滿情緒,但主要是反映作者的“士大夫階級”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情趣。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民旅鬥爭中,這種及時行樂的處世哲學,很客易導致政治上的消沉與動搖。
這篇文章寫得瀟灑自如。信筆所至,娓娓而談。在狀物敘事的同時,雜以藝術見解,寓以哲學意蘊,把知識性、趣昧性和哲理性融為一體。採用書信體,如老友重逢,推心置腹,既不避重複,也不重條貫。“初看似乎散漫支離,過於繁瑣,但仔細讀,卻覺得他的漫談,句句有份量。”(郁達夫《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序》)。這是因為作者有意追求一種平淡自然的藝術境界。但文辭“絮語過多”而稍遜洗鍊,行文講究“澀味”而有礙暢達。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椹壽,後改名遐壽,字啟明、知堂、起孟等。浙江紹興人。現代著名散文家、翻譯家、文藝理論家。1901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就讀,1906年赴日留學,回國後任教於浙江第五中學,1917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任教。五四時期參加過《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以及文學研究會和語絲社的發起和組織工作。發表了《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等重要文章,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小品散文是五四新文學創作的可貴收穫。抗戰期間曾任偽職,後因漢奸罪入獄。解放後主要從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園地》、《談龍集》、《澤瀉集》等。
周作人周作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