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真鯊

灰真鯊

灰真鯊,Carcharhinus obscurus (Lesueur, 1818),為真鯊科真鯊屬的一種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幼鯊活動於沿岸,成魚則活動於外海,深度可達400公尺處。有季節性洄游的習性。 2010年3月,全球80個國家簽署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灰真鯊列入附錄II,但爭議很大,最終投票的時候未獲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真鯊
  • 拉丁學名:Carcharhinus obscurus (Lesueur, 1818)
  • 別稱:灰色真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
  • 亞目:真鯊亞目
  • :真鯊科
  • :真鯊屬
  • :灰真鯊
  • 英文名:Dusky shark 
簡介,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簡介

提起鯊魚,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它能吃人,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鯊魚都襲擊人。據統計,全世界也僅有32種鯊魚對人有威脅,其中可能還有一些屬於同物異名呢,真正能襲擊人的鯊魚全世界也不過10多種,即噬人鯊、居氏鼬鯊、無溝雙髻鯊、短吻基翅鯊、白邊真鯊、烏翅真鯊、大青鯊、灰真鯊、尖吻鯖鯊、太平洋真鯊和澳洲真鯊。就真正臭名昭著的噬人鯊而言,也未必是一見了人就襲擊。這種鯊的數量還是相當多的,但它一般並不找人的麻煩。它每年可能有上百萬次機會襲擊人,但真正發生了的全世界也不過數十次。有確切記錄的,平均每年不到30起,最高時達到了56起。據1990~1996年統計,鯊魚襲擊過344人,殺死44人,平均每年死亡6人。

瀕危狀態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略粗壯。頭平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短,發育不完全;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圓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直立或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低的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胸鰭、腹鰭、尾鰭下葉及背鰭之鰭尖暗色,但成魚則為淡色。
灰真鯊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幼鯊活動於沿岸,成魚則活動於外海,深度可達400米處。有季節性洄游的習性。主要以底棲或巡遊性硬骨魚類、小型鯊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有時亦食哺乳類的屍體或無機碎屑。大型成魚對人類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6-1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9-102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台灣東部海域曾捕獲。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