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皮書

灰皮書

簡介

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特有的一個辭彙。1963年我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所謂“供內部參考批判”的書籍,主要是西方文學作品。包括《麥田的守望者》《帶星星的火車票》《基督山伯爵》等多部名著。這些書的封面大多是黃色或灰色的,固稱“灰皮書”或黃皮書。文革期間,這些書悄悄流傳,成為“地下文學”的主要啟蒙源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灰皮書
歷史背景,書目內容,閱讀對象,影響,意義,

歷史背景

“灰皮書”對應的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蘇兩黨之間的分歧和破裂,作為標誌,則是1956年“蘇共”的“二十大”。毛澤東在翌年的《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於教條主義作過很多批判。這是應該的。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對於修正主義的批判。……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這就是修正主義。修正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思想。修正主義者抹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抹殺無產階級專政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區別。他們所主張的,在實際上並不是社會主義路線,而是資本主義路線。在現在的情況下,修正主義是比教條主義更有害的東西。我們現在思想戰線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開展對於修正主義的批判。”於是這才有了“灰皮書”。
“灰皮書”的編譯、出版,是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由當時主管宣傳工作的康生具體負責。據說其名稱和發行辦法也是康生提出的。康生說,這些“壞書”用一種顏色紙做封面,人們一看就知道是壞書了。

書目內容

1960年底,中宣部常務副部長許立群兼任中央編譯局局長,中宣部理論宣傳處處長王惠德兼任副局長。人民出版社組織翻譯出版了一批“老修正主義、機會主義 分子”著作的單行本,如考茨基的《社會民主主義對抗共產主義》、《陷於絕境的布爾什維主義》,伯恩施坦的《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鮑威爾的《布爾什維主義還是社會民主主義》,托洛茨基的《俄國局勢真相》、《被背叛的革命》、《史達林評傳》、《蘇聯的發展問題》等。
“灰皮書”開始是為了批判以赫魯雪夫為代表的“現代修正主義”,由此上溯到其源頭的以伯恩施坦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所謂“老修正主義”),出版了一批包括蒲魯東拉薩爾巴枯寧、伯恩施坦、考茨基、福爾馬爾、阿德勒、鮑威爾、希法亭饒勒斯米勒蘭王德威爾得普列漢諾夫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諾維也夫等的著作。此後,隨著中蘇矛盾和分歧越來越尖銳,為了配合“反修”鬥爭,“灰皮書”大量出版,圍繞關於時代的特徵、帝國主義的性質、和平共處、和平演變等一系列問題,致力於批判南斯拉夫的狄托以及蘇共赫魯雪夫等的“修正主義”,包括歐洲的陶里亞蒂、多列士等,甚至上溯到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以及托洛茨基等。

閱讀對象

“灰皮書”不公開發行,有的在封底印有“內部參考”字樣。由於發行範圍極窄,控制很嚴,普通人很難看到,其閱讀對象也主要是高層領導幹部和學術理論界的人物。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書籍漸漸被人所知,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熱門讀物,啟蒙了許多渴求“新知”的知識青年。

影響

“灰皮書”為當時封閉狀態中的人們打開了一個了解外部世界的小小視窗,影響了好幾代的青年。如當時在北京,就有一個以趙一凡為中心的傳閱圈子。至於它所涉及的異端思想,如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人學和哲學新潮、文學啟蒙,等等,不僅後來直接催生了如朦朧詩派和星星畫展等文藝流派的出現,更間接地為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傳達和釋放了某種程度的信息和心理預期。

意義

“灰皮書”成為現在人們深入了解歷史的一個新鮮話題,曾攪起一個持續的“回憶熱”,眾多過來人對它進行了充滿情感的回眸,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沈展雲所著的《灰皮書,黃皮書》,不過,相比較民間的研究,與之相關的官方研究以及相關檔案和回憶等依然闕如(曾任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的張惠卿、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的孫繩武、出版家沈昌文、翻譯家草嬰等有片斷的回憶,可惜當事人陸定一、胡喬木、胡繩、陳原、王子野包之靜、曾彥修等未及留下回憶)。“灰皮書”是研究中國國史的一個很好切入口,雖然目前還是一片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