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德,男,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文學策劃部副主任兼高級經濟師。1954年12月22日出生,遼寧大連人。1972年7月入團,1972年12月入伍,1976年10月入黨,1984年和1988年分別就讀北京電影學院學習製片管理專業和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
基本介紹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文學策劃部副主任,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後,赤峰學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文學策劃部副主任
70年代
主要影視作品如下:
1975年5月,參加革命樣板戲維語《紅燈記》的拍攝。
1976年3月,參加革命樣板戲京劇《沂蒙頌》的拍攝。
1976年7月30日,赴河北唐山地震災區採訪、拍攝。
1979年2月17日中國宣布向越南進行自衛還擊作戰的命令,先後跟隨解放軍昆明軍區第十一、第十三和第十四集團軍跨越紅河進入越南老街、班菲、小曹、他辣、狼中、黃連山省古柳、保勝、普梅車站、沙壩等進行戰地拍攝。
1979年2月22日在執行完拍攝任務後繳獲一輛蘇式卡車開回祖國。
1979年3月20日隨作戰部隊回昆明參加迎接中央慰問團和軍區對越作戰勝利慶功大會。
1979年5月乘專機從昆明返回北京。在戰爭中完成戰地紀錄片《奮起還擊》,同時還完成《自衛還擊作戰》內部版及資料片;紀錄片《向英雄模範致敬》等多部記錄片、教育片和資料片。《奮起還擊》榮獲首屆解放軍文藝獎最佳紀錄片獎、國家政府獎優秀紀錄片獎和總參、總政優秀教育片獎。本人榮立個人三等功和集體三等功各一次
80年代
1981年3月至1983年2月參加影片《風雨下鐘山》拍攝任製片。該片榮獲國家政府獎優秀影片獎、首屆解放軍文藝大獎
1983年3月參加戲劇影片《呂布與貂蟬》的籌備工作。
1984年5月參加故事影片《遠方有條流金的河》籌備及選景工作。
1984年3月參加電視劇《小樓軼事》拍攝擔任製片主任。
1986年12月參加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影片《敦煌》的拍攝,擔任中方駐京代表,獲廠嘉獎一次。該片榮獲日本第12屆電影節“最高作品獎”。
1987年12月參加電視劇《本案沒有結果》擔任副導演、場記兼製片。
90年代
1990年4月參加故事影片《蘑菇雲下的匪幫》的全片籌備工作擔任副主任。
1990年10月參加重大革命歷史巨片《大決戰-平津戰役》的拍攝擔任指揮組成員,榮立集體一等功一次,該片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3屆解放軍文藝大獎、國家政府獎優秀影片獎、第12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5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中國電影90年優秀影片獎、當代電影十佳優秀影片獎、電影百年百部優秀影片、並獲總政頒發的個人藝術貢獻獎一次。
1994年12月被任命為經濟師,獲廠嘉獎一次。
1995年9月被任命為故事片部副主任,同時擔任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大進軍》《大轉折》指揮組成員,並直接參與了影片《大轉折》和《南線大追殲》的具體組織工作和拍攝協調工作。該片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中國電影90年優秀影片獎、電影百年百部優秀影片。
2000年以後
2000年4月接受下部隊代職鍛鍊任務,並擔任總政代職幹部組副組長。在此期間帶領部隊參加了八一廠拍攝的電影《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協拍任務。由於深入部隊生活,帶隊工作和完成任務出色,受到集團軍軍、師首長的通報表揚。
2001年3月參加電視劇《走向喜瑪拉雅》的製作並擔任監製,該劇榮獲全軍電視劇金星獎長篇二等獎。
2002年5月參加電視劇《浦江豪俠》策劃製作並擔任藝術總監和監製。
2002年5月至9月擔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建廠五十周年大型電視文藝晚會《今夜紅星燦爛》擔任製片主任和文藝晚會辦公室主任。
2003年還參與了電視劇《民心》、《無愧蒼生》該片榮獲全軍電視劇金星獎長篇二等獎、25屆電視劇飛天獎長篇一等獎;《陳雲在臨江》該片榮獲全軍電視劇金星獎中篇二等獎、26屆電視劇飛天獎中篇二等獎;《強渡嘉陵江》該片榮獲全軍電視劇金星獎中篇二等獎。
2003年11月參加了電視劇《清風店戰役》製作,擔任監製。該劇榮獲全軍電視劇金星獎中篇三等獎。
2005年10月參加電視劇和電視電影《誰當家》,擔任執行製片人、文學編輯和監製。
2008年2至10月參加電影《霓虹燈下新哨兵》創作和拍攝,擔任該影片策劃和責任編輯。影片完成後得到電影局和武警總部領導的好評,該影片獲得第十六屆大學生電影節“軍事題材創作獎”被列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獻禮片、向社會和全國院線公開推薦進入院線展映的10部影片之一;紀念建國60周年推薦展映的100部影片之一;榮獲第十一屆中宣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2009.9)。
2008年5月完成了電影書籍《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辭典》的編輯、出版工作,擔任執行編委。
2008年9月參加電影《驚天動地》的創作統籌策劃工作,並擔任責任編輯,該影片被列為建國六十周年獻禮影片,上映後受到中央領導、軍委、總政和廣電總局領導的高度讚揚,獲得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文藝作品徵集評獎最高獎“電影優秀獎”;榮獲首屆中國影協杯優秀故事片獎;榮獲廣州第七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並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提名獎。
2009年策劃數字電影《太陽臉》創作,並擔任製片人。
2010年參加數字電影《孔慶德護送卡爾遜》創作策劃,並擔任製片。
2011年參加數字電影《情定凌雲山》創作策劃,並擔任總策劃 。
赤峰學院副院長
王惠德,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工作。1963年12月出生於內蒙古赤峰市,1986年7月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1年3月23日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現任民盟赤峰市委秘書長兼赤峰學院總支委員會副主委。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參加了西遼河古文化調查,1989年同張乃仁、田廣林一起完成了專著:《遼海奇觀—遼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0~1993年在赤峰師專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任專職研究人員。期間發表了《龍為農神說》、《鳥圖騰的濫觴—兼談東夷文化》等十幾篇文章。1994以來先後主講了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紀史、中國古代史、中華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史、考古學理論、考古發掘技術等專業課,同時開設過希臘羅馬史、基督教史、文藝復興史、紅山文化研究、西遼河古文化研究、考古學常識、古文字學常識、民俗學常識等選修課。 2002年9月開始擔任赤峰師專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主持業務工作。2003年赤峰師專升格為赤峰學院,2004年開始擔任赤峰學院歷史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1996年以來,先後參編了《北方民族文化新論》、《西遼河流域古文化研究文摘》、《赤峰史志資料選編》等著述。2002年由國際華文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研究》、2004年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專著《日出紅山後》。同年出版的《紅山諸文化研究概覽》一書,是主要作者並擔任副主編。1987年參加國家規劃課題:遼西古文化調查與研究,完成多篇學術論文,並出版專著。1994年主持國際合作課題:赤峰市陰河流域古文化的調查與研究(同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合作),並出版專著。期間還參加了國家級課題:“西遼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研究工作;2003主持自治區教育廳課題:西遼河流域畜牧經濟起源研究;2005年擔任國家級課題:《蒙古族歷史文化研究》第一部分的撰寫任務。王惠德是中國遼金史學會、中國世界史學會、中國《史記》研究會會員。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科研中,該同志有多項學術成果獲獎,其中《遼海奇觀》獲得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研究》獲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青年獎;《日出紅山後》後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政府獎);《西遼河流域早期青銅文明》獲自治區政府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社會兼職:2004年5月,中國民主同盟會赤峰市委秘書長。
學術兼職:2004年5月,蒙古國國立大學考古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