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井沿革
據《
嘉靖九江府志》記載,高祖六年灌嬰過九江時開鑿此井,人們為了紀念一代名將的功績,故稱
灌嬰井。由於歷史悠久,期間一度失修,後年久為沙泥湮塞。
東漢建安年間,
孫權常駐九江城,令人掘井取水。適得故處,並有石函井銘,文曰:“
漢高祖六年潁陰侯開此井,三百年當塞。塞後不滿百年,當為應運者所開。”下云:“三百年當塞,塞後不滿百年當為應運者所開。”孫權大喜,以為瑞兆(祥兆),遂名
瑞井。
此後,歷代文人墨客前來憑弔,絡繹不絕。
唐時期,
李白頗信此說,他在《下潯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一詩中寫道:“浪動灌嬰井,潯陽江上風。”李白的說法,認為是井近長江,地下有泉眼相通,因而江上有風浪,波及瑞井,故井中有濤。
但宋代
蘇轍不信此說法,則在《
江州五詠 浪井》:江波浮陣雲,岸壁立青鐵。胡為井中泉,涌浪時驚發。水性本無定,得止自澄澈。誰為女媧手,補此天地裂。他的說法是:井底下有泉眼,地下水上冒,井水才有濤聲。
浪井文化
漢代文獻記載少見“浪井”辭彙,但《
梁書》中《
符瑞志》言:浪井不鑿自成,王者清靜則應。
梁孫柔之《瑞應圖記》:王者清靜則浪井出,有仙人主之。按照《梁書》的說法,浪井是“瑞”的一種,是天降之瑞,讚頌當世明主。兩漢的文獻,有關不鑿自生的井僅有與王莽篡權相關的政治宣傳。
經過歷史薰陶,“浪井”一詞已經成為了一種吉兆。
浪井故事
浪井這裡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從前,浪井旁有一家茶店,開店的只一對母女,母親叫李媽,女兒叫茶花,籬笆外有一賣魚郎擺攤。漁夫郎送了魚給李媽,茶花給他遞上浪井水泡雲霧茶喝,這茶水香甜可口。漁郎只說:你家水真甜,下回我還來喝。之後,漁夫常常來送魚,並幫茶花種種花,常喝浪井水,而兩人則日久生情。
一日,見李媽哭泣,茶花不省人事。賣魚郎問狀,始知:廬山之上有大蟒,浪井之下有潛蛟,女孩上山采雲霧,雲霧茶下被蟒驚,浪井水沖三丈高,蛟龍舉爪把女嚇。漁郎知曉後,取酒往浪井灌之,蛟龍貪飲,便大醉而昏睡,漁郎乘機斬殺。
浪井小巷
浪井巷的歷史並不長,而浪井巷之所以得名,僅僅是因為周邊有的一口浪井,之所以會叫“浪井”二字,這其中也包含了老百姓對這口生活之井的美好寄託。西園二支巷北端的西側,起止點是浪井巷8號到30號,全長101米,寬1.8米到3米,1981年因小巷東端有古蹟浪井而定名,有居民51戶,232人。2013年,隨著九江市區建設的進程,西園片區被拆遷,浪井巷也就從現代地圖上消失了。
浪井爭議
水井自發明以來,就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而浪井則是中華民族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重要歷史體現。浪井是九江市潯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文化標籤。但浪井也爭議不斷。
據
明、
清兩代的
地方志記載,臨長江邊上的浪井因江岸崩塌,早已被江水消沒。故有學者認為,當世現存的浪井應該是清代的遺蹟。
明代桑喬在《
廬山紀事》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嘉靖年間,潯陽北門內有人掘井挖到了泉眼,井水湧現波濤,洶洶有聲,且與江濤相應。其勢泛溢不可止,此人懼而將井填塞。這說明九江沿江一帶確實有可能掘出浪井。按《廬山紀事》記載“井今淪於江”,即浪井可能沉沒在長江底下。
陳江《灌嬰定贛考訛》指出,最早的《
楚辭·漁文》中載“淪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纓”,而楚地尚以“灌纓”命名江、河、湖、井等,如
灌江。故浪井實名應該叫“灌纓井”。年久字跡模糊,故
孫吳誤認為“灌嬰井”也是有可能的。
也有學者指出,正史無明確記載漢代灌嬰到江南定
豫章、
會稽,而正史卻記載有漢將
陳嬰定豫章,因此可能有口傳之誤;至於孫權所見浪井之銘,或為漢晉之人杜撰,假祥瑞之兆,以成王業之事。還有學者認為,灌嬰井應該叫陳嬰井,甚至叫“淪浪井”,但這些論述不足根據。
學者彭傳銀展開了批駁。他指出,《
漢書》(2083頁)載灌嬰定豫章、會稽。不應該存在“誤叫”。浪井傳頌亦以灌嬰,且“灌”字與“陳”二字的差別很大,難以寫錯或看錯,況且如史料是要校對的。由此觀之,浪井就是灌嬰井。
文物現狀
千載悠悠,古井長存,但不知從何時起,井底已聽不到濤聲了。長江堤防治理工程中,江岸築堤,壘石護坡,堤基防滲加固,地下通道被堵,截斷了浪井與長江的水下聯繫,自此,浪井濤聲的現象成為了一段歷史。但也有說是地下水位下降,泉水無力翻湧作浪,孰是孰非,又待識者考證。
文物保護
1979年,政府撥款增建了一座半亭,以護此井。浪井古井保護良好,設有護井亭、玻璃罩和碑記。
地圖信息
地址:九江市潯陽區庾亮北路信華廣場9號樓(近四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