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縣志》是熊象階於清嘉慶6年(1801)責任出版的刻本。
《濬縣志》是熊象階於清嘉慶6年(1801)責任出版的刻本。
《濬縣志》是熊象階於清嘉慶6年(1801)責任出版的刻本。...... 《濬縣志》是熊象階於清嘉慶6年(1801)責任出版的刻本。責任者熊象階出版者出版時間清嘉慶6年[180...
續濬縣志 .中國圖書館網[引用日期2014-06-22] 詞條標籤: 歷史著作 , 歷史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3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qin...
濬縣隸屬河南省鶴壁市,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濬縣位於河南北部,地處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轄6鎮1鄉4個...
濬縣摩崖石刻 位於河南省濬縣城內大伾山東部的天寧寺院內及其附近。摩崖大佛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濬縣摩崖石刻 大體保存了南北朝時期原樣的大佛像,...
劉德新,字裕公,清朝濬縣知縣 ,遼寧開原縣人,生卒年不祥。生於官宦之家,其父功勳卓著,德新科舉不第,以父功為蔭生。...
(一)明代末年濬縣知縣張肯堂所纂的《濬縣志》(以下簡稱《張志》載: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鑱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拓跋魏覆以重閣。元末,毀於兵。這個...
濬縣是傳統民間藝術的沃土。繼濬縣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後,濬縣大平調又作為西路平代表入圍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令人倍感喜悅。...
濬縣花斑石作為皇家御用,與元代營建大都和明代遷都北京有直接的關係。據史料記載,元代大明殿所用花斑石就是採用自濬縣善化山。...
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濬縣黎陽鎮,根據地理位置劃分為東河道與西河道。...... 記者從《濬縣志》中找到了這段傳說的依據:“晉慕容德自鄴將徙滑台,至黎陽津風飄渡船,魏...
伾山大佛位於河南省濬縣城內大伾山東部的天寧寺院內。始建於北魏,靠山開鑿,總高八丈,藏於七丈高的樓內,為世界佛屋景觀之一,這是我國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
黎公祠?俗謂子貢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縣劉台創建。張肯堂重修《濬縣志》載:子貢祠“在南門內街東,知縣趙建極重修。”清曾振宗、馬日暄纂《續濬縣志》載...
朱應轂(?—1587),字德載,號槐石,明濬縣人。父朱天俸(1514—1584),字子學,別號一槐。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歷官戶部主事、郎中、山東按察司僉事、...
(清嘉慶《濬縣志》) [1] 參考資料 1. 古倉遺址 .濬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04-4] 詞條標籤: 文物考古 , 歷史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
浮丘山文昌閣又名文昌宮、梓童閣,在小姑山絕頂。康熙《濬縣志》雲:文昌宮“舊為老母閣,衛輝知府廣昌改為文昌閣”。嘉慶年間毀。光緒十一年(1885年)知縣黃癠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