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縣花斑石作為皇家御用,與元代營建大都和明代遷都北京有直接的關係。據史料記載,元代大明殿所用花斑石就是採用自濬縣善化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濬縣花斑石
- 地點:濬縣
- 闡述:濬縣花斑石作為皇家御用
- 相關:《明史·食貨志》
簡介,濬縣貢品花斑石(2),花斑石產生背景,產生環境,
簡介
濬縣花斑石作為皇家御用,與元代營建大都和明代遷都北京有直接的關係。
濬縣貢品花斑石(2)
作者:朱中月
貢品產生的背景和環境
花斑石產生背景
明初永樂遷都北京並開始大規模營建工程,其中紫禁城營建工役重大,歷朝都有建設活動。《明史·食貨志》對整個明代北京紫禁城營建活動這樣描述:“明初,工役之繁,自營建兩京宗廟、宮殿、闕門、王邸,采木、陶瓷,工匠造作,以萬萬計。所在築城、浚陂,百役具舉。迄於洪、宣,郊壇、倉庾猶未迄工。正統、天順之際,三殿、兩宮、南內、離宮,次第興建”。明代紫禁城因災害多次進行重修,如正統年間重建乾清、坤寧兩殿,嘉靖年間重修三大殿,萬曆時期重修兩宮,皆是規模浩大之工程。明代,石材已經成為當時宮殿建築工程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紫禁城宮殿建築除木結構以及門窗、裝飾外,使用石材的比重相當大,包括宮殿須彌座、石欄板、石道、石磴、華表、石獅、日晷、螭首,石刻雕像以及石碑等等均需用大量的石材。
明代紫禁城宮殿營建中所用石材主要包括漢白玉、青砂石、豆渣石、花斑石以及紫石等石材。花斑石質地堅硬,色澤鮮艷,磨平後呈現出各種花紋,瑩潤細膩,色彩斑斕,又稱文石、竹葉石、豆瓣石。由於花斑石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故而多用於皇家宮殿和苑囿作鋪地材料。
明紫禁城營建石材大都採辦於北京附近地區,部分石材來自於江蘇徐州和河南等地。北京西北部山區盛產各種石材,根據《日下舊聞考》卷150《物產》記載,“白玉石產大石窩,青砂石產馬鞍山、牛欄山、石徑山,紫石產馬鞍山,豆渣石產白虎澗。”明政府在這些地方設定採石廠,開採石材用於各種營建工程。花斑石多來自今江蘇徐州、河南濬縣等地的山區。
花斑石由多種顏色的鵝卵石經過地殼變動,受到高溫高壓以後,再生而成。這種岩石,雖然五顏六色光彩灼目,但卻沒有紋理,質地堅硬,雕琢十分困難。開採時,只能按最大尺寸開成毛材,然後用手工反覆研磨,其費工耗時,可以想像。據文獻記載,花斑石只有濬縣、徐州、三河三地出產。
濬縣善化山花斑石早在漢代就已經被人們發現並引起重視,到了唐代得到進一步的開採利用,元代修大明殿所用花斑石就是自此採運。所以,明清兩朝的陵園宮殿的修建,多採用濬縣花斑石。
產生環境
濬縣善化山在縣城西北15公里,火龍崗東麓。南北1.5公里,東西1.4公里,面積2平方公里,相對高度143米。善化山古名枉人山,最早記載於《水經注》,相傳殷紂王殺少師比干於此,故名。清嘉慶《濬縣志》載:山因“出云為樓、台、舟、車、旗、鼓、人馬之狀,變化不一,故曰善化”。善化山三峰對峙,北峰孤峰聳立,高而尖,俗稱尖山,南峰較平緩,形似大象,故名象山,東南峰較平矮,俗稱平房山。善化山系太行山余脈,山體為上寒武統出露。據傳,唐宋時善化山森林密布,松柏蒼鬱,有清泉數十,常流不息。唐尉遲敬德曾在山上黑松林打虎。北宋楊延景截殺潘仁美於此。明嘉靖《濬縣志·山川》載:“善化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多變態,時為樓亭台或舟車旗鼓人馬之狀,因名曰善化。一山分而為三,故亦曰三山。俗傳紂殺比干於此,故又曰枉人山。山下檻泉七十有二,《爾雅》曰:‘檻泉止出、正出、沵出也。’山址產花斑石,年來取石過多,山之變態漸少。然則。善化者花石之氣歟?“
明正德《大名府志·卷十·濬縣》載:“善華奇峰,三峰並峙不相連,嵯峨聳翠摩青天,早朝變化妙莫測,神光五色生雲煙,瓊花瑤草散清香,斑石郁麗宜雕鐫,懸崖深谷現靈氣,春風秋月來群仙,美哉!此景兮名善化,天與斯人兮!作圖畫。”用詩篇讚美歌頌善化山自然風光的美妙無比,猶如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