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瀆廟(河南濟源市濟瀆廟)

濟瀆廟(河南濟源市濟瀆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濟瀆廟,全稱濟瀆北海廟,位於濟源市西北2公里濟水東源處廟街村,是古四瀆唯一一處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現存最大的一處古建築群落,被譽為中原古代建築的“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濟瀆廟
  • 地理位置:濟源市西北2公里濟水東源處廟街村
  • 占地面積:86255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御香院、寢宮、龍亭、靈源閣等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河南省濟源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簡介,寢宮,現狀,歷史價值,詔旨碑,景點介紹,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

歷史

古時濟水因獨流入海,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祭祀之風,古來有之,在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中,生產十分低下,科學很不發達,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解釋,隨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興雲布雨,關係五穀收成。因此,封神祭祀,是歷代天子之禮,且程式繁、禮儀多。自漢代起,朝廷每年派遣重要官員定期致祭漸成禮儀定製。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瀆神建廟,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晉封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唐貞元十二年(796年),鑒於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於祭祀,故在濟瀆廟後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濟瀆神被封為清源忠護王,北海神被封為北廣澤王。宋、元擴建,至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廟宇擴建到400餘間,占地33萬餘平方米。自隋起,歷代皇帝遣使蒞臨,舉行盛大祭典活動,唐宋時期,但凡國之大事,如戰爭、政權更迭、祈雨甚成皇室成員的生死都要向濟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間的祭祀活動更是頻繁有加,對祭祀活動更是推波助瀾,一直延續到清代,祭祀未斷,廟貌不衰。
濟瀆廟濟瀆廟
因此,一部濟瀆廟興衰史,也是中國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縮影。濟水在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濟水源頭,滋養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首都原城;濟水貫黃河而自清,歷曲折而如海的獨特流向,凝鑄了中華民族含貞自潔、威武不屈的高貴稟性;歷代文人仕子對濟水的歌詠之作,也成為中華文學寶庫中永不凋零的奇葩。
濟瀆廟濟瀆廟

簡介

濟瀆廟坐北朝南,總體面積布局呈“甲”字形,總面積86255平方米,現存古建築72間,占地10萬餘平方米,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現存建築,在中軸線上有清源洞府門(山門)、清源門、淵德門、寢宮和臨淵門,龍亭、靈源閣等;兩側有御香殿、接官樓、玉皇殿和長生閣等。清源洞府門系三間四柱挑山造木牌樓,為河南省文物價值最高的古建築。主體建築排列在三條縱軸線上,前為濟瀆廟,後為北海祠,東有御香院,西有天慶宮。是古代祭祀勝地,典型的北方古典園林,為濟源勝景之一。
濟瀆廟濟瀆廟

寢宮

濟瀆廟一景濟瀆廟一景
寢宮建於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造,屋坡平緩,斗拱雄巨疏朗,檐柱粗矮,是河南省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臨淵門北的濟瀆池(又名小北海龍池)和珍珠泉共為濟水東源。泉水清澈,遍地涌金。環池亭閣玲瓏,古色古香,是珍貴的北方古典園林建築。廟內古柏參天,鬱鬱蔥蔥。現有宋元明清古建築三十六座,北方古典園林一處,即濟水源頭“小北海”(濟源古“九景”之一),其中,清源洞府門為河南省文物價值最高的木結構牌樓建築,寢宮為河南省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石勾欄為中國保存唯一最為完整的宋代石欄桿。

現狀

廟內現存古建築保存較完好,是解放前夕毛澤東主席親自用“雙圈”圈閱的受保護的全國重要古建築群之一。1964年以來對濟瀆寢宮、清源洞府門等先後進行修葺。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瀆廟濟瀆廟

歷史價值

濟瀆廟(河南濟源市濟瀆廟)
濟瀆廟廟內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始自北宋,曆元、明而迄於清,綿延千年而不絕,本身就是一座具體而微的中國古建藝術博物館。這裡既有河南省年代最早。形制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築——北宋濟瀆寢宮,也有世所罕見的“工”字型大殿與長廊,既體現了北方建築粗獷豪放的恢弘大氣,又包容了江南園林精雕細琢的幽微匠心。

詔旨碑

大明詔旨碑刻立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通高5.5米。寬1.7米。碑文是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統一名山大川,各地城隍及歷代忠臣烈士的神號而頒布的聖旨,字型工整,遵勁有力,此碑為研究明朝初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禮儀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景點介紹

寢宮建於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造,屋坡平緩,斗拱雄巨疏朗,檐柱粗矮,是河南省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臨淵門北的濟瀆池(又名小北海、龍池)和珍珠泉共為濟水東源。泉水清澈,遍地涌金。環池亭閣玲瓏,古色古香,是珍貴的北方古典園林建築。廟內古柏參天,鬱鬱蔥蔥。現有宋元明清古建築三十六座, 北方古典園林一處, 即濟水源頭“小北海”(濟源古“九景”之一),其中,清源洞府門為河南省文物價值最高的木結構牌樓建築,寢宮為河南省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石勾欄為中國保存唯一最為完整的宋代石欄乾。廟內現存古建築保存較完好,解放前夕,毛澤東主席親自用“雙圈”圈閱的受保護的全國重要古建築群之一。
濟瀆廟
濟瀆廟
濟源城西北行四、五里路,便來到清源濟瀆這座占地四百多畝的古建築群的南端。迎面矗立的便是濟瀆大廟的“清源洞府”的山門。這座風格獨特的古建築純用木質疊架而起,飛檐桃角,重翹重昂的大屋頂,僅由並排豎立的四根木柱支撐。遠看似乎搖搖欲墜,其實紋絲不動,穩若磐石。它由宋初創建,明代復修,歷經了數百年的風侵雨蝕,現仍然完好無缺。
濟瀆廟濟瀆廟
進入清源洞府山門,沿著大廟中軸線上的寬闊甬道,再往北走二、三百米,便是濟瀆清源王的寢宮大殿。這座紅牆碧瓦、琉璃脊獸、雕樑畫棟、氣象宏偉的古建築物,原創建於北宋開寶年間,面闊五間,進深四架,屋頂坡度平緩。斗拱雄巨疏朗,在中州木結構中,歷史最為悠久,保存最為完好。
寢宮旁邊有一幢“古漢柏圖志碑”。碑上題有一首七律詩:“老樹何年蔭柘黃,至今猶帶紫泥香,材高豈但倚廊廟,歲久還須作棟樑,滿地風霜空凜凜,凌雲節操愈蒼蒼,夜來明月枝頭動,疑是將軍寶劍光。”從詩意看,“古漢柏”也就是現在巍然尚存的“將軍柏”了。這棵粗可七人合抱,高達三十餘米的老樹,傳說為唐初叱吒風雲的名將尉遲敬德奉命來這裡監守大廟時,曾經把戰爭年代自己使用的鋼鞭掛在樹枝上。五代後漢皇帝為了追念他的功績,便封此樹為“將軍柏”。至今這棵經歷千有餘年風霜苦雨的老樹,依然是老乾扶疏,新枝茂密,儼然象許多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那樣,“滿地風霜空凜凜,凌雲節操愈蒼蒼”。難怪在“四害”橫行時期,有人游濟瀆廟,觀看了這棵挺拔的“將軍柏”,無限感慨地寫詩讚頌道:“扭斷腰身剩薄皮,新枝依舊翠雲垂,濟瀆廟裡將軍柏,暴風飆風總不移”。長生殿
古漢柏東北邊,長生殿的高台石壁上,橫嵌著元學士許有壬寫的“天下第一洞天”六個古樸雄渾的大字。其下集中存放著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石刻碑碣數十幢,其中金大定年間的創建石橋記,書法勁健,其拓片曾經出國展覽。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寫的“投龍簡記碑”,筆致雄勁而秀潤,尤世人所稱道。
繞過濟瀆寢宮,便是人們稱為濟瀆東源的小北海、珍珠泉、萬泉寨等水源區了。這裡萬泉鼎沸,遍地涌金,狀如珍珠浮地,絡繹不絕,聯貫而出。唐代李頎詩云:“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伏泉數眼沸,平地流清通”。描寫的正是這裡的景色。向稱濟瀆西源的龍潭,也是一處大型的自然泉組,縣誌中記載這裡的景況是:泉水“停蓄時晶瑩澄澈,月映潭空;奔注時萬眼匯流,雪浪滔滔。”
清源濟瀆“小北海”上的臨淵閣,知春亭、水殿、龍亭海眼等小巧玲瓏,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經上級撥款,維修一新,迴廊朱欄,曲徑通幽,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很快這裡將成為勞動人民的遊覽勝地。
出濟瀆廟往東,便是煙村散落,田疇千頃,灌溉渠道密若蛛網的濟河灌區了。灌區的上游,有一片“合瓦寶地”。相傳早在元末明初,人們為了根治澇,開挖地下水溝,順著地下溝用三扣瓦築成“非”字形、“井”字形、“未”字形互相溝通的地下排水系統,上覆黃土,下流清泉,既防旱,又除澇,泉水冬溫夏涼,可以調節地溫。在大雪紛飛,地凍如石的嚴冬,“合瓦地”上片雪不存。這種“合瓦地”象個“天然溫床”,促使作物早熟,經久耐放,味道鮮美的濟瀆金蒜,就出在這裡。
濟河灌區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灌區。解放前,由於渠道年久失修,泉水阻塞,只有半個流量,灌區五千畝農田還常常出現“旱時缺水澇時淹”。解放後,灌區人民積極開發泉組,擴大水源,硬化渠道,防止滲漏,把泉水擴大到兩個流量以上,灌溉著三萬多畝土地。來到灌區,看到那萬泉吐珠,匯集成滾滾的渠水,正澆灌著翠綠如茵的塊塊麥田,農民們有的在施追肥,有的在耙地保墒,在那人歡馬叫的田野上,呈現出一幅熱氣騰騰的春耕圖。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

濟源市濟瀆廟正式榮獲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頒發的第四批“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稱號,成為我省繼登封嵩山古建築群、社旗縣賒店古城之後第三家獲此殊榮的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