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鎮海瀆

岳鎮海瀆

對於“岳鎮海瀆”的祭祀可追溯至遠古先民的原始崇拜,是一個長期演變發展的過程。大體上經由圖騰崇拜———山形祭祀———山鎮祭祀———封禪行典———五嶽行典———岳鎮海瀆祭祀。岳鎮祭祀在國家祀典中最為重要。岳(鎮)成為皇(王)權和國家社稷的象徵。“五嶽”為“天”的代表,是仁德和尊嚴的象徵;“五鎮”是“地”的標誌,是國土和統治的化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岳鎮海瀆
  • 文獻:《隋書·禮儀志二》
  • 1370年:明太祖洪武三年
  • 1113年:政和三年
簡介,經歷,

簡介

對於“岳鎮海瀆”的祭祀可追溯至遠古先民的原始崇拜,是一個長期演變發展的過程。大體上經由圖騰崇拜———山形祭祀———山鎮祭祀———封禪行典———五嶽行典———岳鎮海瀆祭祀。岳鎮祭祀在國家祀典中最為重要。岳(鎮)成為皇(王)權和國家社稷的象徵。“五嶽”為“天”的代表,是仁德和尊嚴的象徵;“五鎮”是“地”的標誌,是國土和統治的化身。
《周禮·職方氏》載九州之鎮山: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嵩山;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泰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華山;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其中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衡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所餘四州之鎮為會稽山、沂山、醫巫閭、霍山,是以五嶽四鎮之謂。《周禮·四望》亦載有五嶽四鎮四瀆之說。秦漢以後大致沿襲此制。漢武帝時,曾以天柱山為南嶽,天柱山亦稱霍山。後世祀典只有五嶽四瀆而不提四鎮。五嶽即岱、華、衡、恆、嵩。四瀆即江、河、淮、濟。江者長江,河者黃河,淮者淮河,濟者濟水。濟水,古水名,發源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黃河下遊河道即原濟水河道,濟源、濟濼、濟南、濟陽等地名皆源於此。
至隋朝祀四鎮,以霍為中鎮,增曾為中嶽和西嶽的吳山為五鎮之列。五鎮者東鎮沂山、西鎮吳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
《隋書·禮儀志二》載:“開皇十四年(594年)閏十月,詔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冀州鎮霍山並就山立祠”。《舊唐書·禮儀志四》稱,唐玄宗時相繼對五嶽封王,五鎮封公:先天二年(713年)封華岳神為金天王,開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天寶五載(746年)封中嶽神為中天王,南嶽神為司天王,北嶽神為安天王;天寶十載(751年)封沂山神為東安公、會稽山神為永興公、吳岳山神為成德公、霍山神為應聖公、醫巫閭山神為廣寧公。及至宋代,封五嶽為帝,封五鎮為王,並封山神夫人為後。據《宋史·禮志五》載,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統一五嶽帝號為:“東曰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肅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政和三年(1113年),“西鎮吳山封成德王,東鎮沂山封東安王,南鎮會稽山封永濟王,北鎮醫巫閭山封廣寧王,中鎮霍山封應靈王。”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鐵穆耳加封“東鎮沂山為元德東安王、南鎮會稽山為昭德順應王、西鎮吳山為成德永靖王、北鎮醫巫閭山為貞德廣寧王、中鎮霍山為崇德應靈王。”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前代封號,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山水本名稱神,五鎮的稱謂是“東鎮沂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北鎮醫巫閭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
《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云:“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嶽岱山,祭於兗州;東鎮沂山,祭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南嶽衡山,於衡州;南鎮會稽,於越州;南海,於廣州;南瀆大江,於益州。中嶽嵩山,於洛州。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西瀆大河,於同州。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無閭山,於營州;北海、北瀆大濟,於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籩、豆各四。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
唐宋之際,連年戰亂,岳鎮海瀆例行的祭祀活動不能正常舉行,直到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才在秘書監李至的提請下恢復。《宋史》卷一百二《志》第五十五云:“太平興國八年……秘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海瀆。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長史以次為獻官。’其後,立春日祀東嶽岱山於兗州,東鎮沂山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淮瀆於唐州。立夏日祀南嶽衡山於衡州,南鎮會稽山於越州,南海於廣州,江瀆於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海就河瀆廟望祭。立冬祀北嶽恆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北海、濟瀆並於孟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土王日祀中嶽嵩山於河南府,中鎮霍山於晉州。”

經歷

金代沿襲唐宋以來的禮制,以時致祭岳鎮海瀆。《金史》卷三十四《志》第十五云:“大定四年,禮官言:‘岳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廟致祭,其在他界者遙祀。立春,祭東嶽於泰安州、東鎮於益都府、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立夏,望祭南嶽衡山、南鎮會稽山於河南府,南海、南瀆大江於萊州。季夏土王日,祭中嶽於河南府、中鎮霍山於平陽府。立秋,祭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望祭西海、西瀆於河中府。立冬,祭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巫閭山於廣寧府,望祭北海、北瀆大濟於孟州。”金大定四年(1164),從禮官請,以五郊迎氣日祭五嶽、五鎮、四海、四瀆,東嶽泰山、東鎮沂山、東海、東瀆因在東方,而東方屬春,故於立春日祭之,其他岳、鎮、海、瀆依例而行。“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沂山為東安王,吳山為成德王,霍山為應靈王,會稽山為永興王,醫巫閭山為廣甯王,淮為長源王,江為會源王,河為顯聖靈源王,濟為清源王。”

按照《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記載,元代岳鎮海瀆的代祀從中統二年(1261)開始,其云:“岳鎮海瀆代祀,自中統二年始。凡十有九處,分五道。”其中東鎮與東嶽、東海、北鎮為東道。“既而,又以驛騎迂遠,復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賢院奏遣漢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璽書給驛以行。中統初,遣道士,或副以漢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謂中書省臣言曰:‘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道遠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漢人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以上說明,元代遣祭官的身份前後曾有三次變化,開始是以蒙古官為代祀官,中統初年又以道士代祀,而以漢官副之,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選名儒及道士作為代祀官。
與唐宋之際一樣,元明之際的朝代更替,使岳鎮海瀆祀禮廢弛,但明初很快就得以恢復。據《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記載,明洪武二年,對岳鎮海瀆的祭祀尚至為簡陋,只“以岳瀆諸神合祭城南,未有專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壇。”禮官以為此非尊神之道,於是提請“以岳鎮海瀆及天下山川城隍諸地只合為一壇。與天神埒,春秋專祀。”提請得到允許,“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絳紗袍,詣岳鎮海瀆前,行三獻禮。山川城隍,分獻官行禮。”當年,明太祖就舉行了大明朝第一次遣祭代祀活動,“命官十八人,祭天下岳鎮海瀆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書省,使者奉以行。黃金合貯香,黃綺幡二,白金二十五兩市祭物。”
但到了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朱元彰卻下詔去岳鎮海瀆封號,只以山水本名稱其神。東鎮廟現存《明洪武三年明太祖詔定岳鎮海瀆神號碑》云:“考諸祀典,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號,歷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不然。夫岳鎮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闢以至於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於上帝,幽微莫測。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至如忠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定製,凡岳鎮海瀆,並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
《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云:“禮官言:‘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嶽之稱。《周官》:“兆四望於四郊”,《鄭注》以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詩序》巡狩而禮四岳河海,則又有四海之祭。蓋天子方望之事,無所不通。而岳鎮海瀆,在諸侯封內,則各祀之。奏罷封建,岳瀆皆領於祠官。漢復建諸侯,則侯國各祀其封內山川,天子無與。武帝時,諸侯或分或廢,五嶽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時,始有使者持節祠岳瀆之禮。由魏及隋,岳鎮海瀆,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縣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岳鎮海瀆,分東西南北中為五道。今宜以岳鎮海瀆及天下山川城隍諸地只合為一壇。與天神埒,春秋專祀。’”
清代明以後,沿襲歷代禮制,繼續祭祀岳鎮海瀆,《清史稿》卷八十三《志》第五十八云:“順治初,定岳、鎮、海、瀆既配饗方澤,復建地只壇,位天壇西,兼祀天下名山大川。”但遣使致祭開始於清順治三年(1646),“三年,定北鎮、北海合遣一人,東嶽、東鎮、東海一人,西嶽、西鎮、江瀆一人,中嶽、淮瀆、濟瀆一人,北嶽、中鎮、西海、河瀆一人,南鎮、南海一人,南嶽專遣一人,將行,先遣官致齋一日,二跪六拜,行三獻禮。”然而,康熙繼位,遣使致祭岳鎮海瀆廢除,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才再次恢復。《清史稿》卷八十三《志》第五十八又云:“(康熙)三十五年正月,為元元祈福,始遣大臣分行祭告,凡岳五:曰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鎮五:曰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中鎮霍山、西鎮吳山、北鎮醫巫閭山。海四:曰東海、南海、西海、北海。瀆四:曰江瀆、淮瀆、濟瀆、河瀆。”
以沂山為例,歷代帝王對其封號足以看出對高山廣水祭祀的重視程度。在唐代沂山被封作“東安公”,到了宋代又被封為“東安王”,元朝增封為“元德東安王”,朱元璋在他即位的第三年以聖旨的形成詔封為“東鎮沂山之神”。然而對沂山的加封並沒有就此而止。到了清朝雍正二年四月被清世宗封為“沂山佑民捍禦之神”。同理,對其它“岳鎮海瀆”的封號一樣名目繁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