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濟寧直隸州
- 行政區類別:直隸州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著名景點:京杭大運河,崇覺寺鐵塔,聲遠樓
濟寧直隸州:沖繁難。清雍正二年(1724年)濟寧州升濟寧直隸州,設統轄黃、運兩河的河道總署。領三縣直屬山東省,雍正八年(1730年)改為散州,不領縣。乾隆四十一年...
直隸州的建置最早出現於元代,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單位之一,以直隸於布政司而得名,與一般隸屬於府的州不同。在清朝,行政區劃的州與廳分為直隸州及直隸廳。其中,...
《濟寧直隸州志》是清乾隆50年[1785]出版的地方志,責任者是胡德琳、藍應桂。...... 《濟寧直隸州志》是清乾隆50年[1785]出版的地方志,責任者是胡德琳、藍...
道光濟寧直隸州志,清徐宗乾修,許瀚等纂。十卷。鹹豐九年刻本。徐宗乾,字伯楨,江蘇通州人,進士,濟寧直隸州知州。許瀚,事見專條。此志始修於道光二十年徐宗乾...
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改府為州,只領3縣。同時,兗州升兗州府,駐滋陽縣,領27州縣。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濟寧州升為直隸州,領3縣。雍正八年(1730年)...
濟寧地名的由來,據傳因任城一帶地勢較高,可免水災,能保全寧,故為濟寧。明朝時先為濟寧府,後屬山東兗州府,清朝時為濟寧直隸州。辛亥革命後,廢州府設道,先後為...
濟寧商埠,魯西南的商業中心。南枕運河,流通江淮,北連河、齊,為貫通南北的咽喉樞紐。由於漕運的緣故,商業手工業日益發達,史稱“百賈雲集”。據清道光《濟寧直隸州...
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浣筆泉”原名“墨華亭”,始建於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由主事白旆在泉旁建一亭,以供賓客遊覽觀光,憑弔古人。到了明萬曆二十六...
現存6部志書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 廖有恆修、杜通睿纂《濟寧州志》,乾隆五十年(1785)王道亨續修、盛百二補輯《濟寧直隸州志》,道光二十年(1840)徐宗乾...
現有舊志8部:《濟寧州志》,廖有恆修,清康熙十二年 (1673) 刻本;《濟寧直隸州志》,胡德琳、藍應桂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濟寧直隸州志》胡德琳...
清道光本《濟寧直隸州志·風土》載:“洸右鄉·二十里舖”,即此村。該村明代前原名為徐龍鋪,古代在重要官道十里設鋪,為傳遞文書訊息驛站,至清代因村莊距濟寧...
遷濟寧直隸州。金鄉民濬彭河,下游諸屯民聚眾沮之,毆官傷胥役,勢洶洶,宗乾馳往諭使解散。屯民出自首,大吏欲置重典,宗乾以為民畏水患,非與官敵,聚眾本沮...
1776年復屬濟寧直隸州。1913年屬山東省岱南道,1914年改屬濟寧道。1928年5月,直屬山東省。1941年,國民黨嘉祥縣政府隸屬山東省第二專署。1938年11月,日偽嘉祥縣...
清朝時期山東省南部設定的一個分巡道,涵蓋整個魯南地區,僅作為監察區域。轄兗州、沂州、曹州3府及濟寧直隸州。...
為明末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寧直隸州人。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參加科舉考試,得中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同一科當中,有東林領袖張溥為三甲第一名,張溥曾在崇禎年間...
疏請以高唐、濮、東平、莒四州升直隸州,改濟寧直隸州降隸兗州府。 12. 《清史稿·列傳八十一》:旋命兼北河總督。是歲山東水災,河南亦被水,上命蠲免錢糧。...
“南池”就是指“王母閣”,原名“古南池”,建於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6年),面積400餘畝,目前位於現在濟寧市城南王母閣路西側。據《濟寧直隸州志...
16. 胡德琳;乾隆《濟寧直隸州志》卷五,《輿地》 17. 攤丁入畝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07-27]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籤: 法律, 歷史書籍 , 歷史 圖集...
清乾隆《濟寧直隸州志》魚台縣下,載有費亭城、費亭兩個條目。費國相關爭議 編輯 季孫氏是否據費僭國。較早提出季孫氏立費國的是南宋的王應麟,之後持相同觀點...
他們先在香港學習中中文,1880年,安治泰首先來到山東,方濟各會的山東主教將那時幾乎還沒有天主教徒的山東南部(兗州、沂州、曹州3府和濟寧直隸州)分配給他們,安...
徐宗乾,字樹人,江蘇南通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進士,歷官曲阜知縣、泰安知縣、濟寧直隸州知州,後擢福建龍漳汀道、台灣道、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撫。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