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梁山國際水滸文化節迄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和轟動的效果,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濟寧,了解了梁山,為當地的旅遊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寧梁山國際水滸文化節
- 節日意義:認識了濟寧,了解了梁山
- 設定地點: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
- 設定時間:93年
- 經濟效益:為旅遊和經濟發展帶來推動力
簡介
參與單位
主要內容
中國(梁山)第三屆專用汽車博覽會
歷史文化
梁山,屹立於世界的東方。這種自然的景物和歷史的發展,造就了梁山泊、水滸歷史、水滸故事和水滸文化。不僅如此,而且承載起弘揚水滸文化的歷史重任。世人誰都不會忘記梁山和水滸,一提到水滸,立即想到梁山、梁山好漢;一提到梁山,馬上就想到水滸、水滸英雄、水游文化。是一座名山造就了一部名著,也是一部名著成就了一座名山——梁山。
二、從史書記載和梁山區域的變動看,梁山是水滸文化的發源地和載體。
梁山本名良山。良山之名始見於《史記·梁史王世家》的記載:西漢文帝十二年,“徙淮陽王武為梁王”,封地梁國(今河南商丘),“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梁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月卒,謚曰孝王。”良山易名梁山,始見於《漢書·文三王傳》,傳中在記述梁孝王遊獵時,直書為“北獵梁山”。良山易為梁山,有三種說法:一是良山屬梁國境域,傳說為皇家獵場,漢文帝次子梁孝王劉武曾在此遊獵,所以更名為梁山。二是梁孝王因打獵死在這裡,葬良山之陰,遂易名梁山。三是因避東漢光武帝叔父劉良的名字,改良山為梁山。這三種說法都有史志記載,但以第三種說法佐證居多。《漢書·地理志》、《漢書補註》、《壽張縣誌》、《東平縣誌》等都有為避劉良諱,改壽良為壽張,改良山為梁山的記載。這就是說,在史書的記載中確有梁山。這裡的梁山,就是現在位於梁山縣境、曾經形成梁山泊,宋江嘯聚天下英雄、演出一幕幕驚心動魄歷史活劇的地方——梁山境域。
談起梁山泊和水滸文化,我們不能不提到黃河。黃河是母親河,孕育了中華大地,孕育了黃河文化、中華文化;黃河也孕育了梁山泊和水滸文化。這不能不從黃河的多次自然的改道說起。從史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自漢元光三年(前132年),“孝武元光中,河決於瓠子,東南至巨野,通淮、泗”開始,到元至元初年,黃河在梁山周圍曾多次改道,都流經梁山或環繞樑山而行,以致形成梁山泊,促使其變遷,以致消失。這就是黃河與梁山的情結。梁山,無法改變大自然的造就,梁山同樣無法改變黃河的依戀。至今,黃河在梁山縣過境仍25公里。讓我們以史學家的眼光,看一看梁山泊的產生、發展和變化,以及水滸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光大。梁山泊雖歷經滄桑,時大時小,但在宋代,特別是在宋江起義時期,梁山泊水勢較盛,面積極大。梁山泊水域到底有多大,史籍記載不一。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二引《五代史》說梁山泊“瀰漫數百里”。唐代《元和志》有:“大野澤……,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宋史》有“綿亘數百里”。《水滸傳》:“山東濟州管一個水鄉,地居梁山泊,方圓八百里。”《忠義水滸》(一百回本)第七十八回:“寨名水滸,泊號梁山,周圍港汊數乾條,四方周圍八百里,東連海島,西接鹹陽,南通大治、金鄉,北跨青、齊、兗、鄆。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條戰船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萬軍糧馬草。聲開宇宙,五千驍騎戰夫,名達天庭,三十六員勇將。”正是由於宋時梁山泊水域遼闊,地形複雜,官軍不敢輕易入內,晁蓋、宋江等人才得以憑藉水泊天險,結交四方英雄好漢,演出了一幕幕誅貪除暴、殺富濟貧的活劇,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水滸故事。《宋史·許幾傳》載:“是梁山濼之為巨浸,始於五代,向未嘗無盜,而政治清明時,理之有方,乃不致為患。自徽宗怠昏失德,遂有王倫、宋江輩出矣。” 四、從宋江和宋江起義的歷史記載看,梁山是水滸文化的發源地和載體。
歷史上的宋江和宋江起義,除《水滸傳》的生動形象的描寫外,還散見於一些官史、私史和野史筆記中,儘管史料有限,儘管對宋江、宋江起義褒貶不一,但是《水滸傳》故事、水滸文化都與宋江和宋江起義有關。宋政和年間,宋江等好漢起義,占據梁山,以梁山、梁山泊和梁山區域為主體,活動於魯、豫、皖、蘇一帶,宣和三年(1121年)在海州被張叔夜率兵擊潰。
五、從水滸遺址、遺蹟和水滸遺風看,梁山是水滸文化的發源地和載體。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雖然梁山泊消失了,但是梁山仍存,依然是那樣粗獷、險峻,氣勢雄偉。漫步梁山,隨處可見水滸遺址、遺蹟;體驗生活,可以時時感到水滸遺風;與人交談,到處都能聽到生動的水滸故事。
先說水滸遺址、遺蹟。梁山虎頭峰上,座落著雙重石牆環繞的宋江寨,即梁山寨。據說,宋江寨為宋代建築,氣勢宏偉,寨牆有兩道,第一道寨牆高八丈、闊二丈。這些遺址、遺蹟是宋江等梁山好漢當年活動、《水滸傳》故事和水滸文化的內容和見證。
水滸文化對梁山的影響深刻而久遠,至今水滸遺風在梁山多有表現。一是人格遺風。《水滸傳》中的108將都是豪俠、義氣英雄,特別是魯智深“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的拔刀相助、見義勇為的品格,武松“磨劍問不平,士為知已者死”的兩肋插刀、義氣誠信的道德,都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梁山人。二是尚武遺風。《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個個尚武尚勇,身懷絕技,精通武藝,當年的水泊梁山既是武林高手的集聚地,也是梁山武術的傳授地。梁山素稱“武術之鄉”,梁山武術為全國四大門派之一,法興寺、建福寺歷史上都是聞名的武僧寺院。明代法興寺武僧西竺禪師率眾僧奮勇抗倭,留下千古佳話。三是飲酒遺風。一部《水滸傳》洋洋灑灑百萬言,回回見酒,散見各回,貫穿全書。作者不惜精力收集,並不吝筆墨描寫了大量酒店、酒名、酒具、酒的品色,以及飲酒的場面和酒手形態,似乎梁山好漢的招賢納士、忠勇俠義、愛憎情仇、憤懣憂怨、成功失敗無不與酒相伴。
周邊景點
梁山,古稱良山,《山東通志》云:“漢文帝第二子梁孝王常圍獵於此,死後葬於山麓,遂易名梁山。”這裡歷史悠久,古今文明,夏商時期就有先人稼穡漁獵,繁衍生息,漢代為皇家獵場,梁孝王常到此圍獵,隋唐時期是頗有聲望的佛教勝地,武則天東巡時曾兩次駕臨梁山蓮台寺,五代後黃河多次潰決,大水注入山足,形成八百里水泊;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結交天下英雄好漢,憑藉水泊天險,嘯聚山林,替天行道,聲震天下,元代中期,黃河南徙,梁山泊日趨乾涸,遂成良田,明清文人雅士輩出,水滸文化聞名於世。
今日梁山位於中國山東省西南部,西枕濁浪翻滾的黃河,東瀕清澈潺緩的京杭古運河,北臨八百里水泊遺蹟東平湖,山水交錯,湖河相連,港汊縱橫,氣勢磅礴。梁山有四主峰、七支脈組成,四主峰包括虎頭峰、郝山峰、雪山峰、青龍山,主峰海拔197.9米。山雖不高,但崛起於大平原上,顯得格外雄渾粗獷,山雖不大,卻是峰巒起伏,形態多變,景色十分豐富,梁山北坡平緩,景色秀麗,南坡陡峭,雄險嚴峻,東西多溝壑,幽深中不乏天趣,山頂開闊平坦,略有起伏,翠柏濃蔭,寧靜明麗。
八百多年歷史滄桑,峰巒間好漢的蹤跡仍歷歷在目,宋江寨、忠義堂、斷金亭、黑風亭、石碣亭建築,花榮射雁、雙雄鎮關、林沖雪夜上梁山等塑像及范曾先生《水泊梁山記》、試刀石、練武場、宋江馬道等幾十處遺蹟、遺址無不喚起遊人悠悠的思古之情,帝子遺碑,梁山疊翠,法興夕照,蓮台春色,石井甘泉,堪稱五大勝景,其古蹟尚存,典雅壯麗。
去尼山觀覽,遠遠就可看見五峰雁列,岡巒鐘秀,此為五老峰。其山形五峰攸峙,尼山傲居正中,巍峨壯觀。魯源村。源,義即魯國之源,尼山腳下。據《闕里志·尼山》載:“在尼山之西五里,史載孔子生魯昌平鄉,即此,今名魯源村。”該村毗鄰尼山水庫,背依尼山重巒,一片青森森的瓦房,掩映在綠樹叢蔭之中,自然成景,使人流連忘返。過魯源村,沿水庫東北行,繞過尼山南麓,就可看到智源溪了。智源,即智慧之源,是說孔子出生地乃智慧之院。每當夏秋之交,溪水潺潺,蜿蜒而流,美不勝收。
沿智源溪西岸北上,便至坤靈洞,坤靈洞又名夫子洞。據《闕里志·尼山》載:“溪流而南,其上為坤靈洞”。此洞相傳為孔子誕生地,洞中有孔子雕像,並有石凳可供觀覽。由坤靈洞而上,便是觀川亭。觀川亭是孔子看五川匯流的地方。《論語·子罕》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語。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建亭紀念。雨後,站在觀亭內,居高臨下,可望波濤翻騰的五川匯流,蔚為壯觀。從觀川亭北上,便是尼山孔廟。尼山孔廟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是為紀念孔子誕生於尼山而建的祭祀廟宇。廟內有大成殿、啟聖王殿等珍貴文物古蹟,也有大量的詩文匾等文化遺存。
穿過尼山孔廟,便至中和壑。“中和”是喻孔子思想可使萬事達於和諧的境界。其壑又名“尼山硯溝”,這裡的石頭做硯,為著名的魯硯之一,名揚中外。壑南北走向,溝深林密,景色尤佳。
北湖現有魚類78種,各種底棲浮遊動物以及水生維管束植物300餘種。盛產鯽、草、鰱、鯉四大家魚、武昌魚、鱖魚、甲魚、青蝦、毛蟹和蓮、螺、蚌、菱等名貴湖產品,為濟寧城區人民的主要淡水魚和湖產品來源之一。鳥類30餘種。
北湖水面寬闊,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每當盛夏時節數萬畝荷花競相開放,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迷人景色。1995年,時任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同志到北湖視察,親筆題寫了“北湖美如畫”。1992年起,濟寧市和任城區每年都在這裡舉辦荷花盛會,海內外賓朋雲集於此,觀湖賞荷,泛舟垂釣。1994年,“中國四湖聯誼會”在此成立,同時召開了由杭州西湖、嘉興南湖、武漢東湖、濟寧北湖參加的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