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誌

東平縣誌

《東平縣誌》是200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由東平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東平縣誌
  • 作者:東平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 定價: 500.00元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 2005年
姜廣智主編 李新來 楊東升 杜恆華副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6000冊 1450千字 770頁 500.00元
ISBN 7―101―04962―1
東平修志始於明朝中葉,至本次修志共12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東平州學政凌雲修《東平州志》,創東平修志之始,此志書年久失傳。萬曆五年(1577),東平知州邱如嵩修《東平州志》,原志8卷,已失傳。清康熙十二年(1673) 東平知州張承賜修《東平州志》;此後,清代又先後6次編修《東平州志》:康熙十九年(1680) 知州張聰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州李繼唐修;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沈維基修;道光五年(1825)知州周雲鳳修;光緒七年(1881)知州左宜似修;光緒三十三年(1907)王洪瑞主修。民國25年(1936),東平縣縣長張志熙主修《東平縣誌》,為鉛印古線裝本,16開,共17卷,40餘萬字。新中國成立後,1962年《東平縣誌》曾啟動編纂工作,並整理出部分志稿資料,至1964年工作中止。1979年修志工作重新啟動。1980年9月整理印發了1962年編寫的部分志稿。
1981年6月,編修新志書工作啟動,共蒐集文字資料1300餘萬字、圖片資料300餘幅,1988年付梓印刷,1989年出版。本志上限1735年,下限1985年。全書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記、附錄、後記外,正文由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經濟綜述、農業、林業、水利、東平湖、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郵電、商業、財稅、金融、黨派·政協·社團、政權、民政、勞動·人事、政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人物等27編組成。共123章、425節。
新編《東平縣誌》為了突出東平的地方特點,志書將“東平湖”從自然地理編中分離出來,使其單獨成編,編下設沿革、治理、蓄洪排灌、湖內生產、湖濱水產等章。為了突出時代特色,志書所記事項的最後,都儘可能地用最新最實的資料和數據記載,為社會各界乃至後世提供和保留了可靠的資料。東平文化底蘊豐厚,歷史上曾湧現出無數的俊士人傑,西漢有“大夏侯學”“小夏侯學”的開創者夏侯勝、夏侯建;東漢有“建安七子”之一劉楨,宰輔和凝、王朴;宋代有宰相梁適,狀元梁灝、梁固,兒科醫學家錢乙,畫家梁楷;元代有狀元霍西賢,農學家王禎,戲曲家“小漢卿”--高文秀;明代有政治家王憲、杜三策;民國時期有著名建築師呂彥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更有無數優秀兒女為民族自由和國家的獨立而鬥爭。
《東平縣誌》該志上限為1986年,下限2003年。大事記和附錄下延至2004年,少數事件適當上溯至事件開始。全志除概述、大事記、附錄外,共有專志28編,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城鄉建設與環保、東平湖、臘山、經濟管理、農業、水利、工業、民營經濟鄉鎮企業、交通郵電、商業貿易、財政稅務、金融、政黨群團、政權政協、政務、政法、軍事、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技術、文化體育、醫藥衛生、社會生活、鄉鎮概況、人物。
新編《東平縣誌》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東平縣誌》(1986~2003)的編修工作始於2001年3月,2005年10月形成終審稿。該志上限為1986年,下限2003年。大事記和附錄下延至2004年,少數事件適當上溯至事件開始。全志除概述、大事記、附錄外,共有專志28編,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城鄉建設與環保、東平湖、臘山、經濟管理、農業、水利、工業、民營經濟鄉鎮企業、交通郵電、商業貿易、財政稅務、金融、政黨群團、政權政協、政務、政法、軍事、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技術、文化體育、醫藥衛生、社會生活、鄉鎮概況、人物。
東平縣位於山東省泰安市西南部,北與平陰縣接壤,東與肥城市為鄰,南及西南面與汶上縣、梁山縣相連,西隔黃河與東阿縣、陽穀縣及河南省台前縣相望。總面積1343平方公里。至2003年,全縣共轄7鎮7鄉,總人口77.05萬人。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滿、蒙古、苗等18個少數民族,計4000人。
東平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4000餘年,曾為國(諸侯國)、郡、路、府、州,是中國北方地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平是全省文物大縣,有古建築、遺址、墓群、石刻等15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東平自然條件優越,地美物豐。境內的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屬淺水富養型湖泊,湖內盛產甲魚、河蟹、青蝦、菱、蒲等多種水產品。同時,東平湖還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山東省西水東調工程的樞紐。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鐵、煤、大理石、雲母等。新探明的戴廟煤田儲量達3.6億噸,而且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優,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進入21世紀,東平縣抓住經濟發展這一事關全局的中心問題,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創造了東平發展史上的新成就、新輝煌。2003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0.1億元,同比增長16.5%;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3億元、20億元、17.1億元,分別增長7.4%,24%和15.5%;實現財政收入1.99億元,增長1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0元。
2003年,組織新上19個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工程項目,完成投資6.86億元。全縣新發展個體業戶3000戶,民營企業140家,新增註冊資金2.17億元。全縣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9家。建設完成南水北調濟平乾渠工程,投資8000萬元。實施東平湖移民二期開發工程,爭取總投資7.3億元。堅持把旅遊業作為重點產業來抓,加大臘山、東平湖、白佛山三大景區開發建設力度,成功實施東平湖旅遊景區的招商開發。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上海華聯、聯華,山東德農、三源家電、三聯家電等知名企業先後落戶東平,大大提升了東平商貿流通服務業的檔次和水平。
2003年,全縣共取得科技成果28項(其中,1項獲市科技進步獎),專利申請72項。有各類學校217所,在校生9.34萬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5%;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47%,高中錄取率67%。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8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5%和97%。有衛生機構574所,其中縣級醫院4所、衛生防疫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全縣各類衛生機構共擁有床位1600張,衛生技術人員2009人,其中醫生1500人、註冊護士465人。
東平歷史上曾繁榮一時,輝煌一度,湧現出無數流芳千古的人物,讓東平引以為榮。才女鐘離春,農民英雄索盧恢,軍事家程咬金,“建安七子”之一劉楨
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劉仲羽、於林甫、強子正、陳樂航、張敬濤等許多優秀東平兒女,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樸實、富有光榮傳統的東平人民,為改造、建設美好富足的新東平不遺餘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