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潤係數

濕潤係數

濕潤係數是指表示氣候濕潤程度的指標。

濕潤係數是乾燥度的倒數,通常用地面水分的收入量與支出量的比值表示,即K=P/E(濕潤係數K,降水量P,蒸發量E),P≥E,表明水分收入≥支出,屬於濕潤狀況;P<E,說明水分入不敷出,屬於半濕潤半乾旱狀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濕潤係數
  • 外文名:moist coefficient
  • 特點之一:是乾燥度的倒數
  • 定義:是指表示氣候濕潤程度的指標
  • 表示方法:用字母K表示
  • 又稱濕潤指數濕潤度水熱係數
概念,特點,研究與運用,

概念

濕潤係數又稱濕潤指數濕潤度水熱係數,是指表示氣候濕潤程度的指數。一般用年降水量與年可能蒸發量的比值表示,粗略地體現了水分的收入與可能支出的對比狀況,比值越大越濕潤,反之越乾燥。

特點

降水-蒸發比的概念是20世紀初由俄國學者道庫恰也夫(V.V.Dokuchayev)和維索茨基(G.N.Visotski)提出並發展的,他們認為一定的降水和蒸發比值對應於一定的景觀帶,故對氣候區劃具有意義。直到1948年,蘇聯H。H。伊萬諾夫才正式把“降水-蒸發比”命名為濕潤係數。
濕潤係數是表征氣候濕潤程度的指數。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該地的水分收入狀況,蒸發量反映水分支出狀況。某地是濕潤還是乾旱,取決於其降水量P與蒸發量E的對比關係,通常用濕潤係數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不小於支出,屬於濕潤狀況;P<E,說明水分入不敷出,屬於半濕潤、半乾旱及至乾旱狀況。濕潤係數和乾燥度互為倒數,兩者之間具有簡單而密切的聯繫。
由於計算可能蒸散量方法不同,其表達式形式也不相同。有前蘇聯Г.T.謝良尼諾夫水熱係數、美國C.W.桑斯韋特濕潤係數、前蘇聯H.H.伊萬諾夫濕潤係數等。
法國學者E.德馬頓以年平均溫度t表示可能蒸散量,其濕潤係數為:
k=r/(t+10)
在上式中k為濕潤係數;r為年平均降水量;t為年平均氣溫。

研究與運用

①根據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的氣象資料和植物分布資料,利用Kira的溫暖指數(WI)和寒冷指數(CI)及徐文鐸從中變化出的濕潤指數(HI)計算了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112個優勢種及常見種的水熱指標值,分析了樹種分布與氣候的關係,並將優勢種及常見種劃分為5個Kira水熱指標分布類群,它們是:G1低溫半濕潤型,G2低溫濕潤型,G3低中溫濕潤型,G4高中溫濕潤型,G5高溫濕潤型。計算了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和常見種分布上限的溫暖指數和寒冷指數,及一些分布到亞熱帶北緣的樹種的熱量指標,通過比較分析探討了限制常綠闊葉林樹種向上和向北分布的寒冷指數特徵。
②基於華南地區1961~2007年66個氣象台站的地面觀測資料,對華南地區全年及溫度生長期內熱量、光照和水分的時空變化特徵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1961~2007年,華南地區年均氣溫以0.20℃.(10a)-1的趨勢上升,溫度生長期內積溫的氣候傾向率[平均為98℃.d.(10a)-1]由北向南遞增;1981~2007年,6200~7500℃.d和7500~8000℃.d積溫帶面積分別較1961~1980年增加了1.5×104和4.7×104 km2
研究期間,華南地區全年和溫度生長期日照時數分別以-57和-38h.(10a)-1的速率遞減;與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全年和溫度生長期內≥1800 h日照時數的區域面積均呈減少趨勢。全年和溫度生長期降水量均呈略微增加趨勢,但不同地區的增減幅度明顯不同。全年及溫度生長期分別有62%和52%站點參考作物蒸散量的氣候傾向率為負值;與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全年和溫度生長期參考作物蒸散量均表現為高值區縮小、低值區擴大。全年濕潤指數的平均氣候傾向率為0.01.(10 a)-1,70%站點的年濕潤指數呈上升趨勢;與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溫度生長期內濕潤指數增加了0.02,53%站點的氣候傾向率為正值。研究期間華南地區氣候變化總體表現為暖濕趨勢,這將對該地區作物種植制度、作物產量和農業結構等產生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