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鱈鱸

澳洲鱈鱸

澳洲鱈鱸,又稱澳洲淡水鱈鱸(Macculochella peeli),屬於:鱸形目、鮨鱸科、鱈鱸屬。

基本介紹

簡介,特徵,生活習性,養殖,

簡介

澳大利亞鱈鱸,或稱澳大利亞淡水鱈鱸(Macculochella peeli)屬鱸形目(Percichthyidae)鮨鱸科(Pecichthyidae)亦譯為肖鱸科或暖鱸科,鱈鱸屬(Maccullochella)。鮨鱸科是一種分布於澳大利亞及南美洲(主要是阿根廷、智利)的淡水魚類。老的分類系統將其置於鮨科中,現獨立為鮨鱸科。當前國內外的習慣俗稱為墨累鱈,名源自原棲生地——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河中(Murrayriv—er),又因其體表布有黃褐色的蟲紋斑點,又名蟲紋石斑,正統的稱渭應是蟲紋鱈鱸。又名墨瑞鱈、河鱈、東洋鱈。為澳大利亞三種主要人工繁殖的暖水性魚類之一,是當地著名的淡水養殖品種,以其特殊外型及鮮美口感著稱,素有“國寶魚”美稱。此魚為世界上最大淡水魚之一,與寶石鱸及黃金鱸等澳大利亞產淡水魚並列澳大利亞魚 苗出口熱門的後起之秀。生長速度很快、環境適應力強,為繁殖力旺盛 之淡水食用魚,不僅適合水產養殖,賣相佳,亦可做觀賞魚,商品價值高。墨瑞鱈適合高密度養殖,但不宜於室外池養殖,對水質要求較高。肉質及口感細膩而鮮美,亞澳各國對此魚需求量漸增,後勢相當看好。
澳洲鱈鱸

特徵

魚體呈紡錘形,頭後部稍隆起,頭長為全長的1/3,口端位,口裂大。肉眼觀體表似無鱗,以手觸之光滑,實際體被細小而密的櫛鱗。體兩側有似蟲紋狀的花紋,體背部兩側呈黃黑色,腹部色淺呈黃白色,體型及體色極其美麗。背紹有硬棘11枚,余為13(14)枚紹條,胸鰭鰭條19枚,腹鰭硬棘1枚,紹條5枚,臀鰭有硬棘3枚,鰭條13枚。尾紹末端形似截圓形,鰓耙稀疏,消化系統胃發達具幽門盲囊,腸道短,屬典型肉食類型。
澳大利亞蟲紋鱈鱸護生長一年重為200g,體長達230mm,兩年重為800g,體長達350mm,三年重為2kg,體重達500mm。
蟲紋麥鱈鱸的外形主要形態特徵是身體延長,稍側扁,呈紡錘形;口裂大,端位,下頜略長於上頜。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11根棘,腹鰭前胸位,尾鰭圓形,體側背部褐色,近腹部顏色漸淡,至白色。體表布有具黑緣的蟲紋小斑塊。胃發達,呈“Y”形,幽門盲囊2~4個,膽囊卵圓形,腸管短。

生活習性

蟲紋鱈鱸喜棲於背強光處,平時多生活在水草叢生遮光隱蔽處。工廠化養殖中亦應注意遮光。每年夏季尤其夏季的夜晚最為活躍,白天怕光,多在水域的邊緣部分,不大遊動。攝食其它的小魚、小型甲殼類,有時也可攝取水鳥及類、水老鼠等,也會自相殘食。在設施漁業中可投飼小的野雜魚或人工配製的硬顆粒飼料,也可以用小雜魚攪碎配以輔料等製成軟顆粒投餵。投飼人工配合飼料應從幼魚開始馴化。適溫範圍7~30℃,最佳生長水溫18—22℃,pH5.5—8.5,最低溶氧為2mg/L。

養殖

澳大利亞鱈鱸自引進以來,經多年的馴化與養殖研究證明,這兩個品種品質優良,適宜在廣東養殖,是目前具有廣闊推廣前景的淡水名貴品種。
據了解,鱈鱸是澳大利亞個體最大的淡水魚,一般情況下個體長度在550~650毫米之間,重量為2~5公斤。其外形美麗,肉質細嫩鮮美,被譽為澳大利亞淡水珍品,價格相當昂貴,由於該魚人工繁殖難度大,所以養殖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近幾年來,澳大利亞個別單位經過精心研究,突破人工繁殖難關,成功地進行了工廠化生產養殖,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鱈鱸營中下層生活,肉食性,自然界中以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小魚等為食。經馴化,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鱈鱸的溫度適應範圍在4—40℃。最適合生長溫度為23~32℃。在溫度適宜條件下,養殖1年體重可達0.5~0.6公斤,之後生長速度逐漸加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