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歷史起源
澧水船工號子產生在澧水流域。
澧縣是古楚國的屬地、隋唐以後,多稱
澧州或澧陽郡,是湘西北的重鎮。有“
九澧門戶”之稱,自然是湘西北政治、經濟的文化中心,加之澧水自西向東穿流而過,明清時代即成為重要的商埠碼頭,是整個湘西北物資進出口的集散中心。長途運輸只能靠水路船運,因此澧縣境內的澧水、
涔水、道河沿岸的勞動人民大多以行船運貨為生,船泊近千,桅桿林立,船工不足一萬,也有8000,且每隻大型木船縴夫不少於20人。在逆水行船拉縴過程中,為了集中力量,振奮精神,統一步調,自然而然的由地方
小調轉化成一種獨特的勞動號子,即“澧水船工號子”。
發展沿革
二十一世紀前
澧水船工號子自
明朝中葉形成以來,已有500多年歷史,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明朝中葉為“澧水船工號子”的萌發期,清末民初為盛行期。
1956年中央音樂研究所所長楊英瀏帶領的
民間音樂蒐集小組專程來常德、
澧縣採風,對澧水船工號子進行了專門收集整理。後由
湖南省歌舞團組織排演,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匯演,獲民間音樂一等獎,不久又經
中央歌舞團民族樂團重新組排在京公演後,走出國門到
莫斯科、匈牙利等國家演出獲國際大獎,同時中國唱片公司出版發行唱片。1961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1980年由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中國民歌》第一卷重新刊登歌譜,1981年澧水船工號子又被選編在《湖南省民間歌曲選集》,列為中等師範音樂教科書。
二十一世紀
澧水船工號子原隨
商船的產生而形成,又隨商船的發展而發展,隨木板商船的消失而瀕危。改革開放以來,交通事業突飛猛進,汽車、火車運輸取代了澧水流域的
水上運輸,百分之九十的船民早已改行,另謀生路,船工拉縴已成陳跡。老一輩的船工也因年事已高,相繼離世,在此情形下,古老的澧水船工號子正瀕臨著失傳的危險。
“十一五”保護規劃期間,澧水船工號子在
澧縣傳承、保護工作得以有序展開,傳唱、傳承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其中在中學為基地建立了“澧縣
民間音樂傳習基地”,並新編校本教材在城關中學試點傳唱“澧水船工號子”。新編了歌舞節目《澧水船工號子》由荊河劇團在全縣各地展演等。並在澧縣全縣範圍內進行了普查、收集整理“澧水船工號子”資料及曲譜,完善了
澧縣傳承人檔案及信息庫。
2006年,湖南省農民運動會在常德舉辦,常德市藝術研究所的青年作曲家
李小平參考以往音樂資料創作出《澧水船夫號子》,配上強勁的舞蹈之後在農運會開幕式上演出,名動一時。
2011年,為了配合宣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上海市
楊浦區文化局聯合舉辦了“
長江流域民歌號子交流暨展演活動”。為參加該活動,由湖南師大音樂學院與澧縣文廣新局聯合組成的湖南的“澧水船工號子”隊花費了一個多月時間重新編排了節目,並組織訓練,在2011年6月3日上海市
楊浦區文化館群星劇場裡,作為參演的9支民歌號子隊之一,他們展現了一台更接近
原生態的節目,再現了澧水船工的勞動場面,展現了船工的苦與樂,讓人們體驗到了船工的辛酸,博得了近千名觀眾的熱烈掌聲。
2011年4月開始,
常德市李小平和常德市作曲家羅繼南應
湖南文理學院之邀,對《澧水船夫號子》進行了加工,又根據舞蹈創意增加了抒情色彩濃郁的“么妹子”樂段和更加強勁激越的“搶灘”樂段,並參考各方意見定名為《澧水船夫》。整個舞蹈分為三部分,由《平水號子》舞段、《么妹子》舞段和《搶灘》舞段聯套而成。通過多變、富有氣勢的
舞蹈動作,生動地表現了澧水船夫緊張而激烈的勞動生活和樂觀、自豪、堅毅、勇敢的性格。這支舞蹈自創作成形以來,摘得了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金獎,在省市兩地演出多場,深受觀眾民眾好評。2013年5月4日,該舞蹈參加了央視《五月的鮮花·我們的中國夢——2013年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會演》的直播演出。
2014年,澧水船工號子相關節目還不時出現在湖南地方各種文藝演出和大型音樂會中。
主要分類
地域區別
由於地域不同,澧水船工號子可分為上河腔和下河腔兩種:
上河腔是指石門上,桑植以下,由於山高水急,河面峽窄,灘頭礁石較多,行船運貨十分艱險,故船工號子顯得高亢鏗鏘、急促而有力,節奏明快,襯詞多於唱詞,富有大無畏的戰鬥性,以搖櫓數板為主;
由澧縣下至
津市安鄉一帶,正是湘北大原,地勢平坦,河面寬闊,雖時有大風大浪,但較之上河流域還是平緩了很多,故“澧水船工號子”的聲腔趨於舒暢而優雅,節奏稍慢,比較動聽稱“下河腔”。
上河腔與下河腔同出一徹,平板與快板,均可因時因地交替運用,並無絕對界線,只是聲腔略有變化。
唱腔板式
澧水船工號子”唱腔分為平板、數板、快板、慢板四種板式:
平板又稱“么妹子呼咳”,是平緩流段搖櫓時所唱;
數板又稱“低腔”,節奏緊湊,速度較快,是深水行進時所唱;
快板亦稱“高腔”,是深水搖櫓、與急流搏擊時唱的號子;
慢板通稱“三吆台”,是深水搖櫓緩行中使用的號子,節奏穩重,音調深沉。
套用場合
澧水船工號子按用途大致可分為三種:裝載用的號子、下水用的號子、上水用的號子。
藝術特色
在
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民間歌曲概論》中,
四川音樂學院宋大能教授定論:“湖南澧縣的澧水船工號子,是十分著名而具有代表性的行船號子,它的藝術風格獨特,地方色彩鮮明,在結構上已完整成套”。
音樂元素
澧水船工號子是
民間音樂,眾多澧水船工來自湘西北苗族、
土家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因此,在澧水船工號子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當地各少數民族的音調、
裝飾音、襯詞等音樂元素,音樂表現手段上呈現出多民族化特點;在調式方面,澧水船工號子一般採用民族羽調式,似土家族吟誦般但質樸婉轉的旋律音調(《板栗開花一條線》);在裝飾音等運用方面,澧水船工號子借鑑了苗歌音樂中裝飾音、
滑音豐富多變等特點,用
假聲演唱
高腔和用真聲演唱平腔的演唱方式同
苗族音樂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襯詞方面,大量運用苗族、
土家族音樂中的襯詞,如:喲、咳、啊、哎、哪、啦、囉、咿、呀、嘿、哩、嗬等。因此,綜合分析澧水船工號子中的音樂特點,充分體現了音樂元素的民族多樣化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特點。
唱詞唱腔
澧水船工號子其句式分七字、五字兩種,一般是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氣勢磅礴,渾厚有力。
特別是慢板、平板、急板三種唱腔各具特色,能有力刻划船工行船時那種堅毅、勇敢、勤勞的性格和
氣質,生動地表現船工們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從事
撐篙、
搖櫓、
拉縴時的情景,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一直為廣大人民民眾所喜愛。
澧水船工號子以反映船工們苦難生活和勞動場面為主題,雖然比較通俗,但豪氣沖天,充滿了藝術魅力。如“太陽出來紅滿天,船工汗水濕衣衫”,“山高水險不用怕,步步蹬穩往前爬”。
另外,也有專門唱給船老闆和旁觀者聽的號子,如“高山烏雲即刻到,拉縴好比過天橋,泥爛路滑難行走,汗水雨水流成槽”,“風兒吹來河兒彎,情哥搭信要鞋穿”等等。
演唱風格
它的演唱形式又分為三種不同風格:
逆水行船拖貨時搖櫓或拉縴唱。
休閒唱,船停靠碼頭後,船工自法發喊起自編號子,多是自娛自樂,男女之間借歌傳情。
舞台演出唱,一般根據船工號子基調,加以創作新編船工號子參加各類文藝活動。
代表作品
舞蹈分為三部分,由《平水號子》舞段、《么妹子》舞段和《搶灘》舞段聯套而成
傳承意義
一是歷史悠久,忠實地記錄著澧水船工們的淚與心酸,展現了勞動人民勇於與大自然拼搏的精神,同時,湘西北又是苗族、
土家族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澧水船工有不少人來自於少數民族,澧水船工號子象徵著56個民族的大團結,擰成一股繩,奮力拚搏,勇於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因此它是中國人民的文化遺產之一。
二是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鮮明的民間音樂特點,粗狂、渾厚、鏗鏘有力、聲調高亢和諧,在狂風大浪中,用以凝聚力量、振奮精神、統一步調,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民間音樂,凡是在全力拚搏的大型勞動場面都能用得上,如抗洪搶險,搬運鐵軌、體育運動中的拔河比賽等都可借用這種勞動號子,以發揮集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