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春卷

潮州春卷

潮州春餅是廣東省潮州地區漢族街頭巷尾的傳統小吃佳品,又名潮州春卷。潮州春餅呈長方形,金黃美觀,外酥里嫩,味濃香郁,為人稱道。皮酥脆,餡鹹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州春卷
  • 主要食材:豬肉
  • 分類:粵菜
  • 口味:鹹
  • 別名:潮州春餅
菜品歷史,製作材料,製作方法,主要特點,相關民俗,

菜品歷史

春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清代時,春餅用白面為外皮,圓薄平勻,內包菜絲,捲成圓筒形,以油炸成黃脆,食之。今其俗猶普遍存在,稱為“春卷”,有甜、鹹等不同餡心。《類腋·天部·正月》引孫國敉《燕都遊覽志》:“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清顧錄《清嘉錄·正月·春餅》:“春前一月,門上已插標供買春餅,居人相餽貺。賣者自署其標曰應時春餅。”又引蔣耀宗、范來宗《詠春餅聯句》:“十月瓊肌貴,吳儂制不同......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饞嚼味融融......”

製作材料

主料:薄餅皮36張、豬肉150克、綠豆300克、生蒜300克、濕香菇絲25克、蝦米25克、花生油750克(耗100克)。
配料:味素、精鹽、魚露、川椒末、砂糖、麵粉各適量。

製作方法

1、將生蒜去頭,去外衣,洗淨切碎待用。再將綠豆碾片浸水去殼洗淨,蒸熱,取出晾乾,加入生蒜、蝦米(切碎)、香菇、魚露、味素拌勻成餡料。
2、將豬肉去皮,切成條,加入川椒、砂糖、精鹽醃漬待用。
3、取薄餅皮1.5張(半張作貼底)鋪在板上,取餡料30克、豬肉5克放上,包成枕形,接口處用麵漿粘合,將花生油放入鼎內燒熱,待燒至油溫六、七成熱時,放入春餅,炸至金黃色便成。

主要特點

皮薄酥脆、餡心香軟,別具風味,是春季的時令佳品。

相關民俗

咬春
按照民俗,立春那天要吃春餅,名為“咬春”。杜甫有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春餅卷的青菜很多,來源於立春薦“五辛盤”之說。《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意。”吃春卷的含義相同其實吃春餅並不限定立春,您哪天想吃哪天就是“立春”。
春餅、春卷都是立春之日吃的小吃。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晉朝,興於唐朝。《關中記》中道: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用薺菜迎春耕做的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代宮廷春餅以“薄如蟬翼”而馳名。這裡說的是用薺菜為餡的春卷。
潮州春卷
春餅和春卷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徵,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卷菜吃。春卷是薄麵皮包菜油炸而成。據考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的春盤演變而來。晉代有“元旦造五辛盤”之說,而用大蒜、小蒜、韭、蕓薹胡荽五種辛葷蔬菜;到唐代春盤內容有了變化,改為:萊菔、春餅、生菜;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方法。
立春季節,春回大地,大蔥已出嫩芽稱羊角蔥,鮮嫩香濃,吃春餅抹甜麵醬,卷羊角蔥,稱為“咬春”。但北京人吃春餅更講究炒菜,它要韭黃、冬粉、菠菜切絲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稱為和菜,卷春餅吃。另外還有春餅夾醬肘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