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操縱強度(submarine's maneuvring strength)是1996年公布的航海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艇操縱強度
- 外文名:submarine's maneuvring strength
- 所屬學科:航海科學技術
- 公布時間:1996年
潛艇操縱強度(submarine's maneuvring strength)是1996年公布的航海科學技術名詞。
潛艇操縱強度(submarine's maneuvring strength)是1996年公布的航海科學技術名詞。公布時間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航海科技名詞》第一版。1...
艇外攜一個能用定時引信引爆的炸藥包,可在艇內操縱系放於敵艦底部。內部僅容納一人操作方向舵和螺旋槳。1776年,海龜號企圖攻擊英國皇家海軍老鷹號(HMS Eagle),雖未獲成功,但開創了潛艇首次襲擊軍艦的嘗試。史上第一艘成功炸沉敵艦的潛艇在美國南北戰爭。何瑞斯·勞升·漢利(Horace Lawson Hunley)建成漢利...
潛艇操縱 控制潛艇在水下和水面運動狀態的技藝。目的是保證潛艇安全航行和實施戰術機動。分為水面操縱、下潛操縱、上浮操縱、水下操縱和緊急操縱等。水下操縱是潛艇操縱的主要內容。操縱方法是依據潛艇性能和運用螺旋槳、方向舵、升降舵、潛浮系統和均衡系統實施。
調整了垂直舵的位置,由於原垂直舵位於螺旋槳尾流的外側,作用效果不理想,在潛艇高速航行時操縱問題尤為突出,因此改造中進行了調整。經U11和U12艇測試,改造後的垂直舵效果改善顯著。結構 205型潛艇採用單層殼體結構以便能在波羅的海淺灘處航行,用高強度、低磁性的ST-52奧氏體鋼板替代了原先201型上使用的防磁鋼板...
單殼艇主壓載水艙少,又分布在艏艉端,潛艇進行均衡的難度較大,在上浮下潛或者潛航過程中,艇體均衡的操縱能力較差,對操作要求較高。這就對潛艇的自動化操縱性能有了較高的要求,對舵信人員和指揮部門長也有較高的業務要求。單殼艇耐壓艇體上的環形抗壓肋骨是內置的,當潛艇進行內裝時,大量的電纜、管路要...
當時,美國海軍第二代核潛艇鰹魚級已經開工建造,其設計重點是水滴線型艇體及水下高速航行時的操縱性。而長尾鯊級的設計則重點強調綜合聲吶探測、低噪音、水下高速及深潛等水下綜合性能。1957年5月,長尾鯊級的下潛深度指標被確定,反應堆也採用了與鰹魚級相同的S5W型壓水堆。然而如何在裝備相同反應堆的條件下,使...
二戰結束後,德國XXI型潛艇設計人員和技術資料被盟國獲得,蘇聯同樣獲得了該型潛艇的相關技術。相對於德國的VIIC型潛艇,XXI型增加了電池容量,並採用成套設備解決柴油機通氣管水下航行充電,艇上設備的操縱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1946年,蘇聯政府制定了二戰之後蘇聯海軍發展計畫,其中,有關潛艇的計畫是分別發展一種遠洋...
661型巡航飛彈核潛艇是蘇聯最先採用鈦合金的,除此之外,還有北約稱為A級的705和705K型,北約稱為M級的685型,以及北約稱為S級的945和945A型,共四型使用鈦合金製造的潛艇。鈦合金的優點是高強度、重量輕、低磁性和耐腐蝕,是作為潛艇材料的絕佳選擇,用其製造潛艇有利於降低艇的排水量,增大下潛深度和提高艇的...
常規潛艇的自持力一般在45天左右,核潛艇最高紀錄可以達到90天。潛艇主要。其主要攻擊對象首選為敵方的運輸船或商船,而航母、戰列艦、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艇由於大多擁有護航艦艇和飛機保護,攻擊風險較大。構成 主要有艇體、操縱系統、動力裝置、武器系統、導航系統、探測系統、通信設備、水聲對抗設備、救生設備和居住...
潛艇操縱面是舵和穩定翼,或是其組合體的總稱。按其控制潛艇運動的功能舵通常分為升降舵(水平舵)和方向舵(垂直舵),舵是潛艇(也是其他船舶)的最重要又最方便的操縱裝置,而穩定翼是固定不動的操縱面,通常只布置在艇尾的水平及垂直方向,即有水平穩定翼和垂直穩定翼,穩定翼用來調節作用於潛艇的水動力,使其...
潛艇可廣泛遂行反潛作戰、反艦作戰、區域監視控制、情報蒐集、海上行動支援、特種作戰保障和布雷等任務。潛艇外形布局仍在討論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潛艇將採用呈X形布局的尾舵,使潛艇的操縱更靈活,碼頭的停靠也更方便。在圍殼上部安裝有水平舵,水平舵安裝位置將儘可能遠離艇體,以避免水流和液壓噪聲影響潛艇聲納的...
另外,潛艇的操縱控制、動力系統、艇務系統都是全自動化的。945型攻擊核潛艇的電子設備不但數量多、種類齊全,而且在性能上與西方國家相當。945型的通訊系統主要為“閃電-МЦ”,這是一種自動無線電通信系統,系統中的設備可以接收幾個短波信道和一個超長波信道,為了不被發現,能夠在不發出電波信號隱蔽的情況下,...
潛艇技術簡要介紹的內容包括:1.深潛原理;2.潛艇的動力;3.潛艇耳目;4.潛艇的殼體結構等。深潛原理 所有在水面上的船隻,包括上浮後的潛艇,它們所受的正浮力一定大於重力。如要潛下去,潛艇必須得到負浮力,即或將自身的重力大於其所受的浮力,或降低其排水量。這都可通過“沉浮箱”的排水量來控制。對於普通的...
鑒於這種情況,蘇聯考慮重新設計比608型艇更先進的中型潛艇。二戰結束後,德國潛艇設計人員和技術資料被盟國瓜分,蘇聯同樣獲得了XXI型潛艇的相關技術。相對於VIIC型潛艇,XXI增加了電池容量,並採用成套設備解決柴油機通氣管水下航行充電。艇上設備的操縱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蘇聯在已經開始的中型潛艇的技術方案中,利用...
正如一些先前的潛艇一般,西約特蘭級潛艇的設計亦以能達空間的經濟性為重點,因為在狹小的波羅的海中是極適合小型潛艇操作的。動力系統 西約特蘭級潛艇動力裝置採用柴電推進形式,由2台柴油機、1台推進電機和2組蓄電池構成。由於該級艇在動力、操縱和武器控制方面有很高的自動化水平,可實現無人機艙,因此人員編制...
潛艇耐壓殼體是指潛艇潛入水下,能承受深水壓力,並具有良好水密性的艇體。是潛艇的主體結構。通常以橫艙壁將其分隔成3個~8個密封艙室,內設各種設備、武器裝備、生活設施和操縱指揮部位。名詞解釋 一般由高強度鋼質殼板、端部艙壁、肋骨和橫艙壁等構成。殼板和端部艙壁是保證潛艇強度和水密的主要構件;肋骨...
1956年10月,長尾鯊級的初始論證工作開始。當時,美國海軍第二代核潛艇鰹魚級已經開工建造,其設計重點是水滴線型艇體及水下高速航行時的操縱性。而長尾鯊級的設計則重點強調綜合聲吶探測、低噪音、水下高速及深潛等水下綜合性能。1957年5月,長尾鯊級的下潛深度指標被確定,反應堆也採用了與鰹魚級相同的S5W型壓水堆...
修改後的新設計任務書中對627型攻擊核潛艇的性能要求是:排水量小於3000噸,裝配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水下航速至少20節,最高25節,下潛深度要比當時蘇聯的611型潛艇深100米,達到300米,續航力50至60天。為了提高航速,就必須有一個阻力小的線型,同時還要滿足適航性和操縱性方面的要求,潛艇線型設計由第45...
親潮號潛艇安裝了自動定深裝置,日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使首次研製的該設備一次裝艇試驗成功。為確定潛艇運動方程中的係數,在水槽中用4米長的模型做了多次模型試驗,在實艇試航中經過幾次出海確定潛艇的實際控制參數,最後通過了深度變化、通氣管狀態定深和水下高速定深等全面考核,為日本之後潛艇的操縱自動化開了...
209型潛艇設有自動操縱方向舵和和艏艉水平舵的設備,操控室海圖台上的游標能顯示該艇自身的運動狀態,在機械操控中心還可以遙控操縱推進系統的主機和輔機,加上其主尺度和排水量有限,因此其可靠性和機動性較好,特別適合在熱溫帶的瀕海和潛水海域活動。209型潛艇在機械操控、無線電通信、水聲、導航及火控等方面加強了...
渦潮級潛艇大量安裝先進的電子設備,導航系統,通信系統,ZLA-5電子支援系統,搜尋/攻擊潛望鏡組,ZPS-4平面搜尋雷達。潛艇操縱的自動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艇員編制縮減到80人,最後兩艘又有一些改進,編制人員從80人降到75人。性能數據 該本各艇 總體評價 渦潮級潛艇是日本在戰後建造的第四級常規動力潛艇,與前...
核潛艇是潛艇中的一種類型,指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來源設計的潛艇。由於這種潛艇的生產與操作成本,加上相關設備的體積與重量,只有軍用潛艇採用這種動力來源。核潛艇水下續航能力能達到20萬海里,自持力達60-90天。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1954年1月24日首次開始試航,它宣告了核動力潛艇的誕生。全...
礎,把潛艇運動控制、武備控制、觀通導航控制、動力操縱控制等各系統組成一個整體,以 完善全艇的自動化程度。由此看來,核潛艇的排水量有急劇增加的趨勢。常規潛艇 常規潛艇是以柴電動力作為推進動力的潛艇,噸位較小,建造周期短,造價低,適於近 中海活動。世界上常規潛艇的數量約670艘,占潛艇總數的67%左右,...
但是前西德的呂貝克工程設計局設計的柴―電潛艇,其艏水平舵角相對於艇體是固定的,但可以縮進或伸出該艇的非耐壓艇體。艏水平舵所產生的舵力與艏水平舵露出非耐壓艇體外的面積成正比。利用這種水平舵控制潛艇在水下的姿態,只需操縱其中的一個舵。當潛艇以高速在水下航行時,艏水平舵產生的副作用是使潛艇在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