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第一階段
二戰時期,憑藉技術方面的優勢,加上“狼群”戰術的使用,納粹德國的潛艇橫行大西洋,給盟國造成巨大的損失和壓力。也許正是鑒於這段歷史,二戰後北約雖然允許聯邦德國自行研製主戰坦克等重型裝備,卻禁止聯邦德國建造潛艇,因此從二戰結束到1955年的十年間,聯邦德國潛艇處於歷史上的第二個空白期。
1955年,聯邦德國成為北約第15個成員國,從而具備了建造潛艇的政治條件。北約出於監視和控制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出入大西洋的需要,同意聯邦德國重建潛艇部隊,但仍有嚴格限制,單艇排水量不得超過450噸,裝備數量不得超過18艘。1956年3月,聯邦德國海軍成立,德國潛艇工業逐步得到恢復,由於其主要負責的是波羅的海的安全,因此對所建造的潛艇的基本要求是,建造費用低、艇上人員少、海上自持力可以較小。
當時西方國家在艦艇技術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所以新一代潛艇將面對比以前更大的威脅。聯邦德國海軍決定首先要打撈二戰期間沉沒的潛艇進行參考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以前積累的技術,其中最著名的是改造的240型訓練潛艇和“鯨魚”號潛艇。
第二階段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聯邦德國的潛艇建造業步入快車道,在對打撈上來的潛艇進行改裝,1957至1959年改建21型潛艇(即XXI型)一艘,XXⅢ型艇2艘,取得了潛艇採用電力推進的實船經驗。德國
蒂森克虜伯公司(TKMS)下屬的一戰時期重要造船企業的霍瓦茲造船廠(HDW)在建造潛艇方面經驗豐富,成立於1946年的呂貝克工程設計所聚集了一大批納粹德國遺留下來的潛艇設計師。聯邦德國於是決定建造兩種新型潛艇。其中一種是用於攻擊水面艦艇的201型潛艇,其排水量為350噸,另外一種則是排水量更小的202型反潛潛艇,其排水量僅為50噸左右。
1956年,新潛艇的設計工作正式開始。1958年10月10日,呂貝克設計所給出了最終設計,在聯邦德國國防部下屬的海軍技術部門做了進一步完善研討後,1958年11月14日,對新潛艇的設計達成共識。由於受“條約”限制,在潛艇小型化,控制重量方面作了很大努力。
1961年10月21日,201型U1艇正式進行了命名儀式,於1962年3月20日正式服役。隨後的U2艇於1961年1月15日開始建造,1962年5月5日正式服役。U3艇是在U1艇下水後開始建造的,於1962年5月7日建造完成,1962年6月10日服役。1962年4月20日,聯邦德國海軍的第一支潛艇艦隊正式成立,包括三艘201型潛艇。然而由於201型潛艇採用的低磁性鋼耐腐性差,入役一年後不得不退役。不僅如此,由於該型潛艇的排水量過小,也造成艇上裝備受到很多限制。因此聯邦德國海軍提出要在201型潛艇的基礎上發展新一級潛艇,重點解決存在的問題。
建造沿革
1961年4月1日,205型潛艇首艇U4正式開始建造,由原計畫的U4艇耐壓艙壁耐壓試驗被取消,德國軍方要求必須採用更厚的鋼材以確保潛艇的下潛安全,建造船廠不得不重新訂購鋼材,導致交付時間推遲了兩個半月。隨後建造的U5至U8艇的交付也推遲到1963年底,潛艇正式服役的時間也因為噴塗防護漆、採用低磁性鋼等防腐蝕措施而推遲。
205型潛艇交付聯邦德國海軍後,進行了將近一年的常規海試,包括潛艇操縱性、航行、制動、迴轉、上浮和下沉性能測試,高壓空氣瓶的填充、魚雷的裝填和許多其他方面的測試和測量。除了進行201型潛艇曾完成的系泊試驗和港口拖曳測試外,由於垂直舵增大,205型潛艇還進行了穿越北海/波羅的海海峽的測試。出於安全考慮,在測試時每艘潛艇由兩艘拖船負責保駕。 聯邦德國海軍還對205型潛艇的武器系統進行了測試,除了測試潛艇的魚雷發射系統之外,還在海上訓練前對潛艇的操作和戰術方法等進行了評估。
205型潛艇共建造了9艘,即U4至U12艇,U11艇後來被改進為雙層殼體的205A型潛艇,外殼覆蓋了聚苯乙烯泡沫使其不會下沉,U12艇還安裝了試驗聲吶,改進為205B型。德國還將201型潛艇中的U1和U2艇改進成為205型潛艇的標準。此外,德國還為丹麥按照205型潛艇的標準建造了兩艘,這些潛艇為丹麥的需求而進行了改裝,外觀上與德國的型號有很大區別。
服役歷程
1962年11月19日,U4艇正式服役,最後一艘U12艇於1971年4月30日服役。1967年,205型潛艇首次進行了魚雷發射試驗,但是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原因是從美國引進的MK37魚雷只適合在靜水中作戰。205型潛艇服役後,針對使用中出現的問題還逐步進行了改進,主要集中在潛艇的中部。
20世紀70年代中期,205型U4至U8艇先後退役,U9和U10艇在1993年退役,U11和U12艇則在2003年和2005年退役,到2004年,丹麥皇家海軍最後一艘205型艇才退役。U9退役後被放置在德國施派爾科技博物館,U10和U11退役後分別被拖至德國威廉港和費曼島作博物館艇,改進為205型的U1艇還在解體前被用作閉合循環式燃料電池系統(AIP)的試驗艇。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205型潛艇雖是在201型潛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相比而言,卻做了重大的設計改進。205型潛艇仍採用鯨魚形艇型,單軸推進;指揮台圍殼龐大不規則,前緣後緣都呈階梯狀布置,剖面呈機翼狀;前緣垂直圓滑,後緣略傾與艇體逐漸融合;圓柱形艇殼,指揮台圍殼後幾乎不可見;艇首潛水舵在艇艏底部,類似“魚鰭”造型,可收縮;為了提高潛艇的操縱性能改進了局部設計,增大了垂直舵,舵的偏轉角度變為42°。潛艇的救生設備先前堆放在潛艇指揮台圍殼下面,改進後將其安置在潛艇中部後端位置,在潛艇水面航行時作為有圍護的平台。
205型後續升級改造時,還改變了潛艇甲板艇體型線,通過改變潛艇中部型線,顯著降低艇體阻力,同時也可以減小潛艇潛望深度航行時的興波阻力,U7艇在修理過程中也進行了中部改造。局部改善了潛艇內部空間,將電台和密碼設備布置在一個隔音室內,聲吶裝置布置在艇體中部左舷航海圖桌附近。調整了垂直舵的位置,由於原垂直舵位於螺旋槳尾流的外側,作用效果不理想,在潛艇高速航行時操縱問題尤為突出,因此改造中進行了調整。經U11和U12艇測試,改造後的垂直舵效果改善顯著。
結構
205型潛艇採用單層殼體結構以便能在波羅的海淺灘處航行,用高強度、低磁性的ST-52奧氏體鋼板替代了原先201型上使用的防磁鋼板,具有很大的彈性和良好的動態強度,增大了下潛深度。由於201型在設計時過高地估計了低磁性鋼的彈性模量,導致其極限潛深有一定的減少(設計為100米,經過試驗後改為80米)。205型的設計中修改了彈性模量,鋼板的厚度增加為17毫米,潛艇的骨架也進行了加強,使極限潛深達到100米,這使得205型潛艇的排水量超過了北約對聯邦德國潛艇排水量的限制。1962年10月19日,聯邦德國不得不申請將205型潛艇的水下排水量改為450噸。
動力系統
205型潛艇動力裝置為兩台賓士MTU-12V-493AZ80GA31(MB820B)四衝程V12柴油機,單台持續功率441至445千瓦(500至600馬力),兩台810千瓦交流發電機,一台西門子公司的SSW電機,持續功率1000至1320千瓦(1500至1800馬力),單軸推進。
艇載武器
205型潛艇艇艏設有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攜帶8枚魚雷或16枚水雷,使用通用公司的“海豹”線導魚雷,戰鬥部260千克,主動尋的時射程13千米,航速35節,被動尋的時射程28千米,航速23節,採用電信公司的MK8火控系統。
水聲系統
205型潛艇為提高潛艇的水下探測能力,設計要求增設第二部聲吶,為此呂貝克設計所在201型潛艇的基礎上增加了艇身長度,從23.1米增加至43.9米,潛艇中部安裝了VARO公司的變流器和聲吶監測裝置操縱控制台,並且在潛艇中部布置了具有保護措施的航行站位,以便潛艇能夠具有很好的水面航行能力,特別是在水雷布置區域。但是,由於潛艇聲吶監測裝置的發射搜尋設備與潛艇上採用的搜尋範圍為1100米的簡單聲吶有衝突,所以205型潛艇上最終放棄使用聲吶監測裝置,只有U8艇為測試聲吶監測裝置的功能而暫時安裝使用,其他205型潛艇的這個位置作為儲藏間使用或者空置。
205型安裝有阿特拉斯公司的SRSM1H高頻主/被動聲吶,在後來的改進中,在潛艇殼體前部安裝了DUUX2A型距離測量被動聲吶,該被動聲吶位於減搖組件前部。
艇電系統
205型潛艇指揮台圍殼上裝有湯姆遜無線電公司的“卡里普索”Ⅱ型對海搜尋雷達,I波段,雷達預警電子支援設備。
艇載設備
205型潛艇在改進時還安裝了潛艇懸浮裝置,由圖什卡精密機械公司設計,潛艇可在水下不航行的狀態下能自動地通過進水和排水保持到一個需要的深度。潛艇的下潛深度與額定深度的差值由膜片來確定,膜片的兩邊分別由水壓和彈簧起作用,彈簧的張力由手柄進行設定,可以在0米至100米間進行顯示。膜片的運動通過脈衝槓桿傳到前置計算機上,膜片的延展同時也作為微分量加入,通過電磁閥門雙繼電器偏移量的總和來控制膜片閥,進而控制壓縮空氣排放。在3個大氣壓下膜片閥會打開,外界的水通過左舷調節艙進入使潛艇下潛,或通過壓力在0.5個至1.5個大氣壓之間的右舷調節艙將水排出使潛艇上浮。進入或排出的水量由水錶顯示,通過電子設備分支再報告給懸浮裝置,當所計算的水量排出後,相關的膜片閥關閉。這種裝置在U11和U12艇上進行了套用,在U11艇的首次試驗中發現有很大的閥門噪聲。經過改進後,在1969年5月對安裝懸浮裝置的U11艇進行了進一步測試試驗,表明懸浮裝置的前置計算機功能穩定,閥門噪聲級別也較小。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
---|
艇長 | 44.3米 |
---|
艇寬 | 4.6米 |
---|
吃水 | 3.8米(平均) 4.3米(最大) |
---|
排水量 | 508噸(水下) 457噸(水面) |
---|
航速 | 10節(水面) 17節(水下) |
---|
潛深 | 100米 |
---|
自持力 | / |
---|
續航力 | 4200海里/水面5節 228海里/水下4節 |
---|
艇員編制 | 22人(4名軍官) |
---|
傳動 | 單軸推進 |
---|
動力系統 | 2台柴油機,總功率882至900千瓦 2台交流發電機,總功率810千瓦 1台SSW電機,功率1000至1320千瓦 |
---|
艇電武裝 |
---|
魚雷 | 8具533毫米艏魚雷發射管,8枚魚雷或16枚水雷 “海豹”線導魚雷 |
---|
雷達 | “卡里普索”Ⅱ型對海搜尋雷達,I波段 |
---|
聲吶 | SRSM1H高頻主/被動聲吶 DUUX2A被動聲吶 |
---|
綜合系統 | 雷達預警電子支援措施 MK8火控系統 |
---|
該級各艇
舷號 | 艇名 | 代號 | 開工日期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退役日期 |
S183 | U4 | / | 1961.4.1 | 1962.8.25 | 1962.11.19 | 1974.8.1解體 |
S184 | U5 | / | / | 1962.11.20 | 1963.7.4 | 1974.5.17解體 |
S185 | U6 | / | / | 1963.1.30 | 1963.7.24 | 1974.8.22解體 |
S186 | U7 | / | / | 1963.4.10 | 1964.3.16 | 1965.9.30解體 |
S187 | U8 | / | / | 1963.6.19 | 1964.7.22 | 1974.10.9解體 |
S188 | U9 | / | / | 1966.10.20 | 1967.4.11 | 1993.6.3博物館 |
S189 | U10 | / | / | 1967.6.5 | 1967.11.28 | 1993.2.16博物館 |
S190 | U11 | DRDE | / | 1968.2.9 | 1968.6.21 | 2003.10.30博物館 |
S191 | U12 | DRDF | / | 1968.9.10 | 1971.4.30 | 2005.6.21解體 |
S180 | U1 | / | / | 1967.2.17 | 1967.6.26 | 1991.11.29解體 |
S181 | U2 | / | / | 1967.7.15 | 1966.10.11 | 1993.3.19解體 |
S320 | Narhvalen | / | / | 1968.9.10 | 1970.2.27 | 2003.10.16解體 |
S321 | Nordkaperen | / | / | 1969.12.18 | 1970.12.22 | 2004.2.2解體 |
總體評價
205型潛艇與201型潛艇相比,雖然有許多進步,但由於帶有試驗性質,而且某些重要設備的研製存在問題,致使其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205型潛艇原計畫在首部安裝聲吶監測裝置,但與潛艇上採用的搜尋聲吶有衝突,最終不得不放棄使用監測裝置,這極大影響了205型潛艇作戰效能的發揮。另外在耐壓殼低磁鋼的研製上,U9艇和U10艇採用AM53鋼,U11艇採用PN18S2鋼,U12艇採用Amanox182M9鋼建造,這些試驗為德國後續潛艇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