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日本屬於先知先覺擁有和研製潛艇的國家。1904年,一口氣訂購了5艘
霍蘭級潛艇,1905年交付,命名為特一至特五號。據此,日本研製出2艘第六型潛艇,即改進型霍蘭級潛艇。二戰時期,日本“瘋狂”造艇,截至1945年8月,共造了190艘潛艇,其中就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潛艇I-400號,其水上排水量達5223噸、水下6560噸。二戰期間,日本潛艇戰沉了135艘,剩下的55艘戰敗投降。但是潛艇製造、使用經驗和教訓卻得以積累下來了。依靠著美國援助和自身基礎,日本在二戰後的造船、特種鋼材、流體動力學、聲吶技術、電子和火控技術都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先後研製出10級50餘艘潛艇,在當時都屬於優質產品。
韓戰爆發以後,美國重新武裝日本,1955年8月借給了日本1艘小鯊魚級潛艇SS-261“斑革魨”號,日本命名為SS-501“黑潮(くろしお)”號,黑潮號作為日本戰後擁有的第一艘潛艇,日本技術人員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實艇研究,摸清了美國現代潛艇的基本性能、結構及設計思想,這一方面為日本獨立設計建造戰後現代潛艇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還作為訓練艇,在1955年至1965年這十年間為日本培訓了一批又一批潛艇艇員,也充當了水面艦艇進行反潛作戰的靶標潛艇。當其在1965年退役轉為輔助性的雜務潛艇後,又作為系泊練習用和實習潛艇繼續培訓潛艇艇員和潛艇維修人員。
黑潮號潛艇並不是日本自行建造的潛艇,由於曾是海軍大國,並建造過近百艘潛艇,因此當時的日本海上警備隊(海自前身)開始強烈要求裝備國產潛艇。隨著日美間政治、經濟和軍事關係的發展,在美國的“默許”下,日本決定建造建其戰後國產第一艘潛艇,這也使當時的日本朝野為之轟動。
建造沿革
1955年,日本開始啟動第一艘國產潛艇的建造計畫,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設定了水中目標研究處進行方案論證,川崎重工株式會社成立了特殊艦艇研究室,從事潛艇資料收集、外國技術的調研、擬定重大試驗項目等。日本船舶設計協會也接受委託組織民間人士進行方案探討和各種學科的研究。在正式建造契約簽訂前,日本朝野已興師動眾組織力量對方案進行反覆論證和重大項目的攻關試驗。
1956年,通過多次審議最終確定了標準排水量1100噸左右、個半殼、雙軸推進的主艇體方案,這是在舊日本帝國海軍潛艇的基礎上參考
德國XXI型潛艇(即
21型潛艇)和
美國海軍刺尾魚級常規潛艇上設計而成的潛艇。
1957年3月20日,建造契約簽訂,選定了自民治39年以來為日本海軍建造過60艘潛艇,總計8萬噸的川崎重工株式會社神戶造船廠承擔。在基本設計中,為合理規劃總體布置、設備安裝、操作維修、保養等,對主要艙段都作了實尺度的木質模型,甚至連10毫米粗細的管路及電線的敷設都作了詳細安排,對模型前後進行了4次審議,其中一次還請來美國專家進行指導。
1957年12月25日,SS-511親潮號在神戶造船廠1號船台鋪設龍骨,親潮號採用了分段裝備的新工藝,建造方法與日本海軍戰前相比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了確保耐壓艇體的質量,除了理論研究外,還做了近80個模型的壓環試驗和實尺度焊接試驗,之後才編制了詳細施工綱要,對焊工進行嚴格的考試、焊接程式必須按照規程進行,最後用X射線檢查了全部耐壓構件的焊縫,長達1400米,拍了5000張照片,經過17個月的施工於1959年5月25日早晨進行了下水典禮。
服役歷程
1959年12月1日,親潮號潛艇開始了處女航,進行了18次水上試驗後,於1960年6月15日完成了全部試航任務。1960年6月30日,時任日本防衛廳代理長官今中次官親臨基地發布“感謝狀”,主持簽收儀式,親潮號正式加入日本海上自衛隊。
1976年9月30日,親潮號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退役,在16年的服役期內其航程可繞地球約5周,下潛了2000多次。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親潮號潛艇作為日本戰後建造的第一艘潛艇,他同日本以往建造的潛艇有很多區別,第一是以水下性能為主,兼顧水上;第二是改變了動力系統傳動方式;第三是採用了新的建造方法、材料和施工工藝;第四是裝設了安全成熟的通氣管裝置和新型設備;第五是對降噪和居住性給予充分的重視,當時的潛艇主管寺田明將隱蔽性列在其它三個設計要素穩定性、強度和航速之前,認為“誰把聲音漏出者敗,誰先捕捉對方聲音者勝”;為改善居住性,首先設定了功率強大的全艇空調系統,夏季有冷氣的艇內比陸上舒適,採取了不斷除去二氧化碳,增加氧氣和吸收異味的空氣調節措施,合理地劃分了住艙,並注意各種艙室的光線強度和聲彩協調。
艇型結構
親潮號潛艇採用過渡型主艇體,艏部被設計成圓鈍形,這在當時頗具獨到之處;流線型指揮台圍殼位於艇體舯部;艏水平舵沿用二戰潛艇的設計方式,設在艇體前部,可伸縮回艇內;艇艉採用雙軸雙槳推進,垂直尾舵為一個控制面,上下各一塊,艉水平舵位於艉部下方螺旋槳的後方。親潮號採用了日本剛剛研製成功的高強度合金鋼和全焊接結構的耐壓艇體,下潛深度達150米。
動力系統
親潮號潛艇改變了日本海軍戰前和德國潛艇柴油機-主電動機的直接傳動的推進方式,採取了柴油機-發電機-推進電機的電力推進方式,配備了4組共480塊高容量鉛酸電池。儘管為顧及動力裝置的生命力,仍然採用了雙軸,但螺旋槳卻採用5葉槳,但整個動力系統在當時同一代潛艇中屬領先水平,其柴油機組與推進電機的功率比成為1960-1980年代許多單軸電力推進常規潛艇的借鑑。新的動力系統和艇型使親潮號的水下航速達到了19節,比同時期的美國刺尾魚級、蘇聯
613型潛艇都高,不僅滿足了作為水明艦艇反潛訓練目標艇的需要,也為日本之後潛艇高速化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上打下了基礎。
隱身技術
親潮號潛艇吸收二戰時期,日本為潛艇裝設通氣管裝置不達標而造成人員傷亡的教訓,制定了周密計畫,在設計、陸上試驗和海試等關鍵階段,都聘請了美國專家指導。通氣管裝置加工完畢後首先在陸上試驗,主機及通氣管與實艇安裝完全相同,進行了倒灌水試驗,實地考察安全裝置的可靠性,進氣筒氣水分離的效果,通氣裝置的試驗成功,使親潮號的隱蔽性大為提高。為了實現更好的隱蔽性,親潮號所有傳動機械都在基座上安裝有橡膠減振器,壓載水艙注水口加導流擋板,採用縱縫式流水孔和5葉螺旋槳等,這些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潛艇上很平常的處理方式在當時是很“不簡單”的。
艇體設備
親潮號潛艇安裝了自動定深裝置,日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使首次研製的該設備一次裝艇試驗成功。為確定潛艇運動方程中的係數,在水槽中用4米長的模型做了多次模型試驗,在實艇試航中經過幾次出海確定潛艇的實際控制參數,最後通過了深度變化、通氣管狀態定深和水下高速定深等全面考核,為日本之後潛艇的操縱自動化開了先河。親潮號廣泛使用高壓液壓油作為輔助動力源,幾乎所有重要大直徑閥件的開始,通氣管、潛望鏡、雷達和通信天線升降桅桿,3個舵機的驅動,魚雷發射管前後蓋的啟閉,甚至系纜絞盤等都用液壓油作動力源,使液壓系統成為二戰後潛艇上最重要的輔助系統之一。親潮號還首次配備了日本自行研製的聲吶設備,試製56式B型聽音器(被動聲吶)。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 黑潮號 | 親潮號 |
---|
艇長 | | |
---|
艇寬 | | |
---|
吃水 | | |
---|
排水量 | | |
---|
航速 | | |
---|
潛深 | | |
---|
自持力 | | |
---|
續航力 | | |
---|
艇員編制 | | |
---|
傳動 | | |
---|
動力系統 | 柴電推進 4台Hoover-Owens-Rentschler柴油機及發電機,功率5400馬力 2×126組電池 4台高速Allis-Chalmers減速齒輪電動機,功率2740軸馬力 | 柴電推進 2台川崎MANV8/V 24-30柴油機,功率2×1350馬力 2台富士發電機,功率2×1000千瓦 2台東芝電動機,功率2×2980馬力 柯拉托蓄電池,4×120塊 |
---|
艇電武裝 | 黑潮號 | 親潮號 |
---|
武備系統 | 6具533毫米艏魚雷發射管 4具533毫米艉魚雷發射管 24枚魚雷 1座127毫米炮 2挺12.7毫米機槍 | |
---|
總體評價
親潮號潛艇作為日本二戰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潛艇,填補了日本戰後15年裡自己建造的潛艇的空白,揭開了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國產潛艇的歷史性一頁。親潮號通過其建造,重新匯集和培養了研究設計常規潛艇的力量,掌握了潛艇的現代建造工藝,恢復和重組了生產潛艇的工業配套體系,也為日本經濟的復甦注入了活力,親潮號可以說是日本潛艇史上的里程碑。
(三海一核科普網,艦船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