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潛江民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湖北省潛江市
-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 遺產序號:581 Ⅱ-82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代表曲目,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潛江民歌是楚歌遺風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周代,她屬於《周南》,列於十五國風之首,是雅樂、燕樂的主體;戰國晚期,屈原、宋玉津津樂道的“揚(陽)阿”即是潛江民歌;《四面楚歌》唱的是潛江的“雞鳴歌”;漢代的“楚歌曰艷”、魏晉的“西曲歌”中,潛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主要組成部分。“下里之音”即是專指的潛江民歌。南朝·梁·簡文帝在《與湘東王書》中說:“故玉徽金銧,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聽。”
藝術特色
潛江民歌根植於潛江方言,除《楚辭》的“兮”、“些”之楚語仍是這一帶常用的“口頭禪”外,從語言聲調色彩分析:潛江、天門、仙桃(原沔陽)為一個色彩區,這一帶由於受外界的影響較少,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江漢平原有一定的影響。而潛江則是這一色彩區的中心,語言聲調呈放射狀向周邊縣市漫延形成變異。其語言聲調特徵是:高聲為色彩音,歸為語音聲調中四聲之陰平、去聲;中音為核音,歸為陽平;低音為支柱音,歸為上聲。
潛江民歌大部分屬於三音列民歌。常用的有四種形態:1、徵三音列“152(1為高音)”;2、宮三音列“315(5為低音)”;3、羽三音列“163(1為高音)”;4、孿生三音列“652”。這四種正三音列原型又有如和聲轉位的變形,以及這些三音列的自由交替與互相滲透,導致民歌音樂豐富多彩。故潛江自古就有“民歌之鄉”的美譽。《淮南子·說山》的“欲美和者,必先始於揚阿、采菱。”《江陵樂》的“逢人駐步看,揚聲皆言好。”就是史籍對潛江民歌的盛讚。
代表曲目
《數蛤蟆》、《催咚催》、《哪有閒空回娘家》、《薅黃瓜》、《十許鞋》、2011年王艷主唱的《中國有個小地方》、潛江歌手張揮的《歌唱你潛江》等
傳承意義
一、盲藝人傳唱:盲藝人以演唱謀生,吸收大量民歌及小調入曲傳承;
二、勞動傳承;
三、與風俗習慣、節日習俗結合的傳承;
四、戲劇傳承:荊州花鼓戲、皮影戲中吸收、借鑑潛江民歌入戲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