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致死損傷修復(potentially lethal damage repair)是2018年公布的核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在致死損傷修復
- 外文名:potentially lethal damage repair
- 所屬學科:核醫學
- 公布時間:2018年
潛在致死損傷修復(potentially lethal damage repair)是2018年公布的核醫學名詞。
潛在致死損傷修復(potentially lethal damage repair)是2018年公布的核醫學名詞。定義某些情況下,受到潛在致死性輻射損傷的細胞隨著環境改善,損傷得到修復,細胞不發生死亡的現象。出處《核醫學...
潛在致死性損傷 潛在致死性損傷(potentially lethal damage)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定義 照射後細胞暫未死亡,但如不進行干預,細胞將會發生死亡的現象。出處 《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
《超高壓誘導牛肉中Escherichia coli O157:H7亞致死損傷及其修復研究》是依託南京師範大學,由江芸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超高壓技術已成為控制牛肉中Escherichia coli O157:H7的有效手段。然而,HHP處理後可誘導細菌產生亞致死損傷,因其菌體特性改變在常規檢測中被低估或忽視,給食品的...
亞致死損傷修復 亞致死損傷修復(sublethal damage repair)是2018年公布的核醫學名詞,出自《核醫學名詞》第一版。定義 射線導致非致死性損傷或潛在致死損傷的細胞,在給予足夠時間、能量及營養的情況下,得以修復或復活的現象。出處 《核醫學名詞》第一版。
近年來本課題組在大量臨床觀察的基礎上,對TBI後免疫炎症反應及其所致的繼發性腦損傷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初步發現調節性T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生長抑制因子(VEGI)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等多種免疫炎症相關細胞和細胞因子,以及內皮祖細胞與BBB繼發性損傷與修復關係密切。本項目將藉助小鼠腦創傷模型、體外BBB模型和...
亞致死[性]損傷(sublethal damage)是2018年公布的生物物理學名詞,出自《生物物理學名詞》 (第二版)。定義 一種可以被細胞修復(包括錯誤修復)的致死性輻射損傷。如DNA(或染色體)單鏈斷裂。任何一個亞致死損傷被修復前,如果在其近旁(同一條DNA單鏈或互補鏈上)又發生另一個亞致死性損傷,將會導致細胞死亡。出...
鎖骨上及鎖骨後血管損傷時,若無胸腔內損傷的證據,不必作緊急處理。暴露鎖骨下動脈損傷,可切除鎖骨內半,作初期動脈損傷修復。 如右側鎖骨下動脈損傷靠近起源處,則須從第3或第4肋間進入胸腔暴露其近心端加以處理。右鎖骨下動脈、無名動脈及左頸總動脈損傷,則宜作胸骨正中劈開切口以控制出血,進行修復。 如頸部...
亞致死性損傷 亞致死性損傷(sublethal cell injury),較輕的細胞損傷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血子後,受損傷細胞可恢復常態,通常稱之為變性或是亞致死性細胞損傷。
雖然單斷髮生頻率為雙斷的10-20倍,但還比較容易修復;對單倍體細胞(如細菌)一次雙斷就是致死事件。 ④交聯 包括DNA鏈交聯和DNA-蛋白質交聯。同一條DNA鏈上或兩條DNA鏈上的鹼基間可以共價鍵結合,DNA與蛋白質之間也會以共價鍵相連,組蛋白、染色質中的非組蛋白、調控蛋白、與複製和轉錄有關的酶都會與DNA...
《TIGAR促進Bmi1+幹細胞分化在小腸輻射損傷修復中的機制研究》是依託蘇州大學,由張昊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急性輻射損傷後,小腸隱窩幹細胞的存活及增殖能力對於重建絨毛結構、恢復小腸功能至關重要。本課題以具有較高輻射抗性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小腸隱窩Bmi1+幹細胞作為研究重點,通...
①通過對嚴重創傷早期全身性損害與組織修復的深入研究,重點解決創傷醫學中的關鍵科學問題,並形成相關創新理論,以推動我國創傷醫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②通過撞擊傷、燒傷、複合傷和現代武器傷的研究,最大限度地降低創傷後的致死率和致殘率,不斷提高我國創(戰)傷的防護與救治水平和我軍...
鐦252發出的中子射線是唯一能近距離治療的高LET射線,其相對生物效應(RBE)高,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強,照射後腫瘤細胞沒有或很少有亞致死損傷修復,也沒有潛在致死損傷修復,因而放射敏感性較差的腫瘤以及中晚期及復發的腫瘤經治療後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中子射線氧增效比(OER)低;對腫瘤細胞內氧的依賴性少,能...
(3)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作用: Tet在低劑量 ( 0. 1μg /mL) 時 ,雖對Rb44細胞無直接抑制作用 ,但可明顯增加放射線對 Rb44細胞的殺傷作用。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 ,細胞殺傷率增高 ,放射前後給藥無明顯差別。 Tet 主要通過抑制細胞的潛在致死性損傷的修復增加放療效果。增強抗癌藥物的作用 用 MTT法檢測柔紅黴素 ...
一、早期放射反應與損傷 二、晚期放射反應與損傷 第三節放射損傷及修復 一、亞致死損傷修復 二、潛在致死損傷修復 三、腫瘤和正常組織照射後的恢復與生長 第四節不同正常組織的體積耐受劑量 一、常規標準治療條件下正常組織耐受劑量 二、局部照射正常組織的耐受劑量 第2章胸部放射性反應與損傷 第一節心臟放射性反應...
第三節 細胞存活曲線——細胞殺滅模型和機制 第四節 放射生物學的基本概念 第五節 分次照射的生物學基礎 第六節 臨床治療計畫設計中的時間一劑量一分割因素 第十四章 正常組織放射生物學 第一節 亞致死性損傷及潛在致死性損傷的修復 第二節 組織和器官功能的恢復 ……第三篇 臨床腫瘤放射治療 附錄 ...
放射損傷的修復 當細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劑量照射後,細胞通過自身的修復機制修復放射損傷,這種非致死放射性損傷包括:潛在性致死性放射損傷;亞致死性放射損傷。在20世紀60年代Elkind發現受到PLD損傷的細胞,如果處於一個抑制細胞分裂的環境,這個環境有助於細胞的修復。體外培養試驗也證實在放療後2-4小時內細胞已修復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