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壓誘導牛肉中Escherichia coli O157:H7亞致死損傷及其修復研究》是依託南京師範大學,由江芸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高壓誘導牛肉中Escherichia coli O157:H7亞致死損傷及其修復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江芸
- 依託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超高壓技術已成為控制牛肉中Escherichia coli O157:H7的有效手段。然而,HHP處理後可誘導細菌產生亞致死損傷,因其菌體特性改變在常規檢測中被低估或忽視,給食品的安全性及貨架期帶來隱患。前人主要關注HHP處理後的應激反應,而對損傷後的修復研究較少。基於此問題,本項目擬對HHP誘導牛肉中E. coli O157:H7損傷及損傷後的修復進行研究。擬從細胞形態結構變化、生理特徵分析及轉錄組學研究,來闡明HHP對E. coli O157:H7亞致死損傷及損傷後修復過程的內在機制。同時探究HHP誘導牛肉中E. coli O157:H7亞致死損傷的修復條件,為實際生產加工中HHP的科學合理使用提供依據,為HHP處理後的安全貯藏提供危險度評估手段。
結題摘要
本項目以超高壓誘導大腸桿菌O157:H7(以下簡稱O157)損傷及損傷後的修復為著手點,從細胞形態結構變化、生理特徵分析及組學研究,來闡明超高壓對O157亞致死損傷及損傷後修復過程的內在機制。對照原定研究計畫,部分研究內容作了調整(詳見報告正文)。經一年研究共完成五大部分實驗工作,具體包括: (1)選擇性培養基篩選:套用多重PCR對4株O157進行毒力基因檢測,發現牛肉分離菌1株eae(+),另1株Stx1、Stx2、eae均陰性。為後續實驗對損傷性O157準確計數,套用不同選擇性培養基比較,結果表明可選用SMAC或mEMB,CT-SMAC對正常菌即有較大抑制不適合用於本實驗計數;冰櫃暫存時間應儘量短,否則會發生細菌損傷甚至死亡。 (2)超高壓誘導O157損傷研究:對4株O157超高壓處理,結果各菌抗壓性有差異。不同超高壓條件各菌產生程度不同的死亡及損傷,但致死效應與致傷效應並不一致。超高壓抑制牛肉中O157和非O157實驗顯示,不同血清型壓力敏感性不同;90:10牛肉比80:20超高壓後各菌菌數下降要多,而各菌損傷率80:20牛肉卻較高,可能與脂肪保護效應有關。 (3)損傷機理研究:超高壓處理O157,流式細胞儀檢測表明隨著壓強增加酯酶活性沒有明顯變化,而膜受損的菌體顯著增多。掃描電鏡、透射電鏡、差示量熱掃瞄器分析發現,超高壓對O157整體外觀形態、大小、內在結構均產生了顯著影響,壓力越大表觀焓越小。隨著壓力增加,膜通透性增大,K+、Mg2+、Ca2+離子外泄越多,而Na+外泄情況在0-500 MPa並非壓力越大外泄越多。超高壓後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膜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隨壓力增大來而降低。 (4)損傷後的修復研究:以PBS為修復基質研究O157超高壓致傷後的修復情況,發現不同溫度下修復情況有差異,25°C下修復最快。透射電鏡發現超高壓所致的菌體結構變化在修復過程中逐漸恢復。隨著修復時間的延長,Na+外泄量均逐漸降低,而Mg2+外泄量均逐漸增加。超高壓誘導牛肉中O157損傷後的修復研究,表明在10°C第6天損傷菌基本修復。 (5)基於組學方法研究損傷及修復:提取總RNA時出現問題,轉錄組學實驗仍在進行。蛋白質組分析的實驗工作已經結束,後期生物信息學分析尚未完成,課題組現只得到原始數據。 本項目已發表SCI論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