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蔭東

潘蔭東

潘蔭東(1847-1924),字保之,自號五山寄樵、鄭灘寄樵,晚號樵叟。江蘇如東縣豐利鎮人,祖籍安徽婺源縣(今屬江西)西南鄉桃溪。清同治九年(1870)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署高郵州學正,匝月辭歸。創辦豐利兩等國小堂,首任校長。民國初,被推為如皋商會名譽會員、豐利教育會會長。曾主修豐利文峰塔。有《樵叟集(八卷)、外集(二卷)》。其子潘肇元在《南通博物苑同遊記》一文中,引以為豪“吾父興學之心”正是指潘蔭東傾心辦學。

潘蔭東祖上在通州東南靜海鄉經商。清朝中期,靜海大部坍入長江,居民四散,潘家遷到豐利場,經商致富。潘的長子肇元字新伯,由秀才考選為拔貢,繼承祖業經商,協助父親興辦學校。次子恩元字丹仲,光緒舉人。廢科舉後,自費去日本攻讀經濟學。回國後適逢民國建立,當選為江蘇省議會議員。後來應留日同學金城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周作民之聘,去天津任該行秘書長。他與沙元炳為詩文之交,互相唱和。

基本介紹

  • 本名:潘蔭東
  • 字號:字保之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出生地:江蘇省如東縣豐利鎮
  • 出生時間:1847年
  • 去世時間:1924年
潘蔭東雖在豐利極有聲望,但創辦學校並非一帆風順。當時政府雖然有詔興學,但各級官員多口是而心非,明催而暗阻。老塾師恨學校奪了他們的飯碗,千方百計造謠誹謗。普通老百姓則認為是洋教,看同仇敵。有錢的仍然各私其塾,不肯捐款興學校。一個學校的創建,從校舍、用具到教師的薪俸、一伙食、旅費以及學生的食宿、醫藥、種種費用,多則幾萬,少則數千元,無從籌措。當地紳董又視潘為外籍僑居,不肯資助。豐利是海濱鹽場,灶民貧而失學,不明事理,困難更大於他區。沙元炳在《豐利場公立兩等國小校校長紀念碑》中說:潘君負責八年,校舍和學生都逐漸增加,升學率高於他校,每年租谷收入僅二千元而支出近萬元。不是潘君慮心竭力,有始有終,怎能有此成就?“豐利人士裒(音抔,蒐集)其成績,乞言於予,將樹碑以志不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