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榮

潘恩榮

潘恩榮,男,博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恩榮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馬克思主義技術哲學與工程倫理、《資本論》哲學思想
  • 職務: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
  • 任職院校: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職稱:教授
  • 性別:男
個人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出版圖書,學術成果,榮譽獎項,

個人經歷

我本科電氣自動化,浙江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浙江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中心博士後。
榮譽兼職
仲英青年學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人員,浙江省“之江青年學者”,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
學術兼職
廣州市南沙區創化計算機法律解讀技術及套用研究院“學術與工程倫理諮詢委員會”,主任(2019-2024)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2019-2024)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理事(2018-)
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創新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2017-2019)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2011-)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訪問研究員(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2010-2013)
國際技術哲學學會(SPT),會員(200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議專家
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

主講課程

《資本論》與當代(博士研究生
專業英語(博士研究生)
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博士研究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碩士研究生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本科生)

研究方向

  • ·馬克思主義技術哲學與工程倫理、《資本論》哲學思想、人工智慧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學位第一專業博導,馬克思主義學院)
  • ·創新設計理論、工程設計哲學、設計文化(設計學[工學],科學學位第二專業博導,工業設計系,計算機學院)
  • ·(面向技術本身的)人工智慧倫理[“人工智慧+倫理”工程博士倫理導師,專業學位,教育部人工智慧省部共建協同中心(浙江大學);人工智慧導師是CAD中心金小剛教授]
  • 在科學演化、技術人工物雙重屬性理論、工程設計方法TRIZ、技術哲學“經驗轉向綱領”、工程倫理髮展模式、創新驅動發展和《資本論》等方面有著持續且連貫的研究。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潘恩榮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1年7月1日
《工程設計哲學》是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恩榮。全書主要有問題之難與研究進路、結構與功能的分離、案例與模型、技術功能類函式等內容。

學術成果

從攻讀博士學位開始(2005-至今),我受Herbert Simon《人工科學》中“設計科學”思想激勵,堅持“工程師的立場和視角”,致力於在技術哲學、創新驅動發展與《資本論》研究中開拓“交叉學科”新思路,發展出一套“工程設計哲學理論與結構-功能分析方法”。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等;已在《哲學研究》、《科學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Springer國際會議論文集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多次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
國外訪學
(1)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哲學系聯合培養博士生(2007年10月-2008年11月),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額資助,師從世界著名技術哲學家Peter Kroes教授,完成博士論文的研究與寫作。
(2)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2015年2月-2016年2月),合作教授Peter Kroes,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
研究項目
“技術哲學社會人工物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9BZX027),2019.7-2022.6。
“‘網際網路+雙創’的倫理與社會穩定風險”,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之江青年課題”(16ZJQN013YB),2016.7-2018.6。(已結題)
“《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工業革命思想及當代套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與建設工程專項課題)(16MGC0404),2016.4-2017.12。
“中國工程職業制度建設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工程實踐的倫理形態學研究”(15ZDB015)第四子課題,2016.1-2020.12。
“浙江省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工程倫理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浙江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2016C35042),2016.1-2017.12。(已結題)
“《資本論》及其手稿的技術和拜物教思想研究——馬克思技術哲學研究”,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與建設工程專項課題(13MGC0112),2013.7-2015.6。(已結題)
“馬克思技術哲學與當代西方技術哲學的比較研究”,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之江青年課題”(13ZJQN037YB) ,2013.11-2015.6。(已結題)
“面向對象的改進型物-場模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905158),2010.1-2012.12(已結題)。
“當代技術哲學經驗轉向綱領研究”,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0CGZX06YBQ),2010.8-2012.8(已結題)。
“工程設計哲學——技術人工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中國博士後基金會項目(20090461399),2009.12-2011.6(已結題)。
“當代分析的技術哲學研究”,浙江省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B09ZX01),2009.9-2010.8(已結題)。
“面向對象的物-場模型改進型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0009663),2009.11-2011.3(已結題)。
參與項目:
“面向公共安全的跨媒體呈現與驗證和示範平台”,科技部(2012CB316406)[973項目“面向公共安全的跨媒體計算理論與方法”(2012CB316400)第六子課題]。2012.1-2016.12。
出版著作
(1) 潘恩榮:《創新驅動發展與資本邏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ISBN 978-7-308-15185-6。
(2) 潘恩榮:《工程設計哲學:技術人工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陳凡、羅玲玲:中國技術哲學與STS論叢(第二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004-9988-6,中圖分類號:TB21-02。
發表論文
(1) 潘恩榮、孫志艷、郭喨:《智慧集成與反身性資本重組——人工智慧時代新工業革命的發展動力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20,36(2):42-47.
(2)潘恩榮、楊嘉帆:《面向技術本身的人工智慧倫理框架——以自動駕駛系統為例》,《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42(3):33-39.
(3)潘恩榮、陳婧潔:《“最多跑一次”的新工業革命價值》,《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35(6):21-27.
(4)潘恩榮、阮凡、郭喨:《人工智慧“機器換人”問題重構——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與介入路徑》,《浙江社會科學》,2019(5):93-99.
(5)潘恩榮,孫宗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海外投資的工程倫理風險根源探析》,《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5):96-101.
(6)潘恩榮,孫宗嶺,張為志:《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2月26日,第1640期,第6版.
(7)潘恩榮,阮凡,林佳佳:《資本邏輯背景下技術集成的社會風險及其演化機制》,《科學學研究》,2018, 36(10):1744-1749.
(8)潘恩榮,楊明芳,林佳佳:《“一帶一路”工程建設對新疆地區國家認同的影響機制——一種“巨觀的工程倫理”思路》,《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6):62-68.
(9)吳旭平,潘恩榮:《“兩山”理論的制度性實在建構》,《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3(7):70-75.
(10)潘恩榮,楊明芳,喬麗莎:《公眾與創新創業——工業革命視野中“網際網路+雙創”的倫理盲區及其應對》,《自然辯證法研究》(封面文章),2016,32(12):53-57.
(11)潘恩榮:《<資本論>研究需要引入“技術邏輯”》,《哲學研究》,2015(9):103-107.
(12)潘恩榮:《<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創新驅動發展思想”哲學研究述評》,《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31(8):41-46.
(13)潘恩榮:《科研倫理問題背後的兩種科學——一種技術辯證法視角》,《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4):22-28.
(14)潘恩榮:《<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創新驅動發展”機制的動力建構——基於現代技術哲學經驗轉向的視角》,《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45-52.
(15)潘恩榮:《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研究的思維慣性》,《浙江社會科學》,2014(11):100-105.
(16)潘恩榮:《面向對象的改進型物-場模型研究》,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第十一屆設計與製造前沿國際會議(ICFDM2014)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機械工程學科2012年度結題項目成果彙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244.
(17)潘恩榮:《技術哲學經驗轉向綱領與自然主義》,《自然辯證法研究》(封面文章),2014,30(3):41-46.[《人大複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全文轉載),2014(7):72-78.]
(18)潘恩榮:《馬克思與技術哲學經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2月27日,B4版.
(19)E. Pan: Object-Oriented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ical Artifacts.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Principles and Process, Springer, 2013, 329-341.
(20)潘恩榮:《技術哲學兩種經驗轉向及其問題》,《哲學研究》(封面文章),2012(1):98-105.[《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2012(5):22-23;《人大複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全文轉載),2012(5):26-32.]
(21)潘恩榮:《技術方法論研究——TRIZ的方法論基礎》,載陳凡、陳紅兵、王天恩編:《技術與哲學研究(2010-2011年第六卷)》,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366-370.
(22)潘恩榮:《TRIZ與技術認識論》,《科學學研究》,2010,28(6):816-821.
(23)潘恩榮:《當代分析的技術哲學之“難問題”研究》,《哲學研究》,2010(1):107-112.
(24)潘恩榮:《走向工程設計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25(12):61-67.[《人大複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全文轉載),2010(4):21-31.]
(25)潘恩榮:《設計的哲學基礎與意義——自然主義式的認知》,《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28(5):43-47.
(26)潘恩榮:《科學概念的認知進路與轉向——科學技術論視野》,《科學學研究》,2006,24(1):12-17.[《新華文摘》,報刊文章篇目輯覽,2006(9):168.]
(27)潘恩榮,何亞平,肖國強:《創新文化研究與波普爾哲學》,《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1(10):5-9.
(28)潘恩榮,何亞平:《區域文化中的異化現象》,《科學學研究》,2003,21(S1):6-10.
(29)潘恩榮:《談談科學、技術與工程的一體性》,《今日科技》,2003(8):12-14.

榮譽獎項

代表作《工程設計哲學》榮獲2015教育部三等獎(交叉學科)和2014年浙江省政府三等獎,《創新驅動發展與資本邏輯》榮獲2017年浙江省政府二等獎;
獲獎
1.《創新驅動發展與資本邏輯》,第十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2017年11月24日,1/1。
2.《技術哲學兩種經驗轉向及其問題》,第一屆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學術獎,青年成果獎,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17年10月28日,1/1。
3.《創新驅動發展與資本邏輯》,第二十四屆“董氏基金”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獎勵基金會,2017年6月10日,1/1。
4.《工程設計哲學:技術人工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三等獎,教育部,2015年12月10日,1/1。
5.《工程設計哲學:技術人工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浙江省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2014年2月28日,1/1。
6.《技術哲學兩種經驗轉向及其問題》,浙江省社科聯第八屆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浙江省社科聯合會,2014年9月3日,1/1。
7.《技術哲學兩種經驗轉向及其問題》,第二十屆“董氏基金”優秀成果論文獎,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獎勵基金會,2013年5月23日,1/1。
8.《工程設計哲學:技術人工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獎,一等獎,浙江省教育廳,2012年12月27日,1/1。
9.“當代分析的技術哲學研究”,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獎,二等獎,浙江省教育廳,2011年11月23日,1/1。[以《當代分析的技術哲學之“難問題”研究》和《走向工程設計哲學》聯合申報]
10.《當代分析的技術哲學之“難問題”研究》,第十八屆“董氏基金”優秀成果論文獎,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獎勵基金會,2011年4月30日,1/1。
榮譽
仲英青年學者,2019年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人員,2015年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2013年(第二期),哲學政治學
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2011年(第二批),哲學社會科學
浙江大學“青年崗位能手”,201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