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州城牆

潁州城牆,位於中國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為原潁州府城牆。1939年,城牆拆除,現僅存兩段殘跡。2012年12月26日,潁州古城牆列入安徽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潁州府城牆
  • 館藏地點:露天遺蹟
  • 所屬年代:明清民國(1368-1939)
  • 出土地點:安徽阜陽市老城區
  • 城牆長度:九里四十四步
  • 城牆高度:一丈八尺
潁州之名始於北魏,州治即在今阜陽市潁州區鼓樓街道北部。歷經隋、唐、五代、宋、金、元七百餘年。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時任潁州知州趙世相增築潁州南城五里有餘。加上北城,一共有九里四十四步。改四門,東門名“宜陽門”、西門“宜秋門”、南門“迎薰門”、北門“承恩門”。由文德街另開一門,叫“五門樓”。在“望湖門”西,後有人云:“開此五門樓與潁城不利”,隨即封閉,文德街南頭抵城牆處不復建門。新城跨西建,故有五個角,建有五座敵樓,又稱“戌樓”;西南角叫“克敵樓”,又稱“白衣樓”、“雲載亭”;東南角叫“望霍樓”,又叫“奎星樓”、“拐角樓”——因“霍山”在南,所以叫“望霍樓”;西北角叫“凱歌樓””;東北角叫“向蒙樓”,又叫“神龍樓”,在今“劉錡祠”的東邊,有一座西北城牆的側門叫“待詔門”,號稱“潁州府環城十樓”。東城門樓、西城門樓、南城門樓、北城門樓、五門樓、待詔門樓、克敵樓、望霍樓、凱歌樓、向蒙樓。若加上老順昌府的南門鎮潁樓(鼓樓)、城隍廟裡的“花戲樓”、東城牆“文昌閣”上的“文昌樓”,又稱潁州府環城十三樓。
潁州城牆
民國時期潁州城廂全圖
潁州府環城十三樓,疊澀出檐,飛檐翹角,不僅是“克敵樓”、“戌樓”,而且是登高遠眺之所。以城築樓,設計奇巧,建築雄偉,殿堂拽山磨角,四周掛鈴,風吹鈴響,響徹十餘里。登樓路徑,盤旋曲折,路徑兩旁,蒼松翠柏,挺拔偉岸。環城十三樓檐牙高啄,飛閣流丹,各抱地勢,城牆上的環城十樓異常險峻,城高濠深,易守難攻。
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發布拆城命令,1939年,桂系師長賴剛至阜陽,強迫民工扒城樓、拆城牆,千百年的古建築從此毀壞殆盡。
古潁十三樓,目前僅僅剩下一座“奎星樓”,即東南角的“望霍樓”。“望霍樓”的存在,是老阜陽“飛檐翹角十三樓”的歷史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