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正陽遺址

西正陽遺址據《資治通鑑·九輿志》載:“淮水西岸謂之西正陽,屬潁州潁上縣界;東岸謂之東正陽,屬壽州下蔡縣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正陽遺址
  • 記載:《資治通鑑·九輿志》
  • 類型:遺址
  • 別名:老城根
據調查,正陽關大西門外淮河西岸汪莊子近側淮堤內,被傳說為“武陰城”、又名“老城根”的地方,曾在築堤挖溝時,挖出過城牆舊基,斷磚殘瓦,俯拾皆是,至今一條土嶺還依稀可辯,無疑是古城鎮廢墟。《元史·列傳》(董文炳傳)載:“至元九年(1272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於淮西築‘正陽’兩城,兩城夾淮相望。以綴‘襄陽’及搗宋心腹”。民國《潁上縣誌稿·大事記》載和順治《潁上縣志·四至圖》中所記,西正陽位置都與傳說中的地點基本吻合。因此,西正陽遺址即今王崗區賽澗鄉汪莊子近側。至於“武陰城”的來歷和是否即“西正陽城”,僅據《壽州志》載:“後漢先主依袁術於壽春,關公築城於此。元史董文炳據此以遏宋兵,宋兵來爭,霖雨淮漲,舟師薄城。文炳病劇,子士選擊卻之。此必文炳因關公舊城而增築之”。從這段記載中說明,在未築“西正陽城”之前,即有一土城(關公舊城),因何名曰“武陰城”,並未提及(待考)。西正陽遺址與潁口
“西正陽”是我鄉東10里“潁口”南側一個很有名的淮西古鎮,歷史悠久,為潁壽之交,兵家必爭的戰略要隘,史志記載頗多。五代漢隱帝,乾佑二年(公元949年)唐兵渡淮進攻西正陽,宋皮潁州將白福道擊敗。周世宋顯德三年(1955年)“李谷伐唐”架浮橋被顏貞襲毀,攻斷後路,就燒掉自己的糧草“退保正陽”顏貞引兵輕進,直向西正陽進擊。同將李重進逆戰於正陽東,大破亡,僅舉這些戰例,就足見遠在五代時期,西正陽便或為兩軍攻守和拉鋸戰的重要橋頭堡了。
然而西正陽遺址在什麼地方呢?《資治通鑑、九輿志》載:淮水西岸謂之“西正陽”屬潁州潁上界:東岸謂之“東正陽”,屬壽州下蔡縣界,這這已紀大玫指出西正陽在賽澗鄉管家溝東側至姚灣和八里垛子這一段六、七華里的土地之內。據調查,在正陽關大西門對直淮河兩岸,賽澗鄉境內被眾人傳說為“武陽城”又名“老城根”的地方,曾在築堤時挖出過城牆舊基。殘破磚瓦更俯拾皆是,無疑它是個古城鎮廢墟,民國《潁上縣誌.大事記》載:元世祖至五年(1268年)樞密院判官行院事董文炳築兩城於西正陽以遏宋兵,名(武陽城)與傳說中地各相符。而順治《潁上縣誌》“四至圖”中的西正陽的位置,也和傳說中地點吻合。因此可以確定“西正陽”遺址。即在今天的壽縣正陽關在西大門對直的淮河西岸堤內屬賽澗鄉轄地,毫無含糊。惜設遺址早已夷為平地,今本地人方鮮有知者。
另據順治《潁上縣誌》記載,西正陽縣東南七十里。淮水西、淮水東,即潁口,潁上縣東南之西正陽鎮潁水由潁上縣東南流至正陽鎮入淮,謂之潁口,即春秋之潁尾,這是從廣義上把“潁口與西正陽完全捏會一處了,未免籠統,應予考訂。
先談潁口,按潁水入淮處,古稱“潁口”“潁尾”都在我鄉境內,姚灣以北一帶空地里,沒有村莊及地名,對面“沫河口”“沫河口”和姚灣是潁水入
淮處左右兩個“夾肢窩”地方,準確地說,潁河北岸沫河口和潁水南岸姚灣以北一帶都屬於潁口範圍,沫河口只是潁河之隔,不能以偏概全。
“潁口”的具體地址和範圍即如上述,而西正陽都在姚灣以南三華里處,與今正陽隔河相對。因為西正陽北端與潁口南隔緊連,既無斷界,南分彼此,同時,古潁口左右,唯西正陽最為有名。
已於西正陽建毀年代和變為廢墟原因,除順治《潁上縣誌》謂“近被水崩廢”處,目前,尚無其他詳實資料可考,但據上述記載分析,西正陽建鎮歲不晚於隋唐,毀廢約在明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