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教學心理學

漢語教學心理學是學科教學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漢語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規律的一門學科。中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教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中國的語言文字,培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漢語教學需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對學生進行漢語基礎訓練。包括字、詞、句、段、篇(中學還加上語法、修辭、邏輯、文學)等基本知識的掌握和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形成。其核心是要在提高學生口頭言語能力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掌握書面言語,形成讀寫能力,同時發展內部言語,從而使他們得以打破時空界限,接受並傳遞社會歷史文化。這樣,學生可提高認識能力,亦可使心理品質得到發展。

這門學科的研究始於 20 世紀 20 年代。1948—1949 年艾偉的《閱讀心理·國語問題》和《閱讀心理·漢字問題》兩本著作乃其誕生的標誌。研究涉及的範圍,通常有識字心理、閱讀心理、作文心理和寫字心理四個部分。內容主要有:一般智力與語文教學;非智力心理因素與語文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術的心理(提問、質疑、課堂組織心理等);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年齡特徵和個別差異(識別、分類和因材施教等);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心理;語文的測評心理和語文教師心理等等。20 世紀 50 年代,特別是 70 年代後,科研工作者對語文心理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1980 年出版的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中專章論述漢語教學的心理學問題,對大量研究成果作了分析和概括。 80 年代開始,又在現代生理學、認知論的基礎上以及對雙語行為的比較等方面,對漢語心理進行理論探討和專題實驗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