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茶馬貿易,歷史上內地漢族地區以茶葉、布帛為主的日用消費晶與青藏高原地區以馬為主的畜產品相互交換的貿易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藏茶馬貿易
- 定義:以馬為主的畜產品相互交換的貿易活動
漢藏茶馬貿易,歷史上內地漢族地區以茶葉、布帛為主的日用消費晶與青藏高原地區以馬為主的畜產品相互交換的貿易活動。
漢藏茶馬貿易,歷史上內地漢族地區以茶葉、布帛為主的日用消費晶與青藏高原地區以馬為主的畜產品相互交換的貿易活動。漢、藏茶馬貿易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衰於清,前後相繼數百年。茶馬互市的貿易活動,是促進漢、藏民族友好關係的重...
茶馬互市,或稱茶馬貿易,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官茶換取西藏等地少數民族馬匹的政策和貿易制度。茶馬互市是內地與邊疆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茶馬互市雛形大約起源於5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唐代時逐漸形成了規則,宋朝時進一步完善,甚至設定了“檢舉茶監司”的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機構,明朝基本上沿襲了...
由於唐代以來這種貿易關係主要是以內地之茶與藏區之馬進行交換的形式進行,故歷史上稱之為“茶馬互市”,或“茶馬貿易”。伴隨這一貿易而開通的商道,因而被稱為“茶馬古道”。漢代的茶馬古道——“南絲路”的一段。四川古稱“天府”,是中國茶的原產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四川已將茶作為商品進行貿易。
位於雅安天全縣的禁門關,古稱碉門,從唐朝開始,這裡就成為四川南路邊茶茶馬交易的中心。由於藏族地區不產茶,藏人所喝的茶都來自內地,而內地漢人同樣需要藏區的良馬;以茶易馬無疑是雙方解決緊缺物資的最佳途徑。藏漢之間的茶馬貿易,自唐朝以來七百年間久盛不衰。歷代中央王朝既把它當成一項重要財源,更把它...
雅安作為藏茶生產中心和茶馬交易的集散地,集中了從四川瀘州、宜賓、灌縣、重慶等地和一部分雲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規模空前壯大。運送藏茶入藏的馬幫在古雅州集結時,最多達到三千壯丁,兩千馱馬。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達20000匹馬在雅安成交。雅安作為茶馬貿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所以“茶馬互市...
大相嶺茶馬古 道 位於四川省滎經縣安靖鄉境內,全長22.5 公里,經石佛寺、凰儀堡,過小關、大關,到大相 嶺草鞋坪 ,全段75%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區 內 ,擁有豐富的自然景 觀資源。2019年被國家林草局評為“最美森林 古道”。這條茶馬古道沿途山谷縱橫,溪流密布,十餘萬畝野生珙桐林、高山杜鵑隨處...
《茶馬古道:雅安段文獻索引掇英》是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炳中 內容簡介 茶馬古道全長4000多公里,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唐宋以來中國西南地區漢、藏及其他少數民族之間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商貿通道。通過這條道路,將四川的茶葉和其他日用品運輸到藏區,同時又將雪域高原的馬匹等特產輸入到內地。這條...
康定逐漸發展成為邊茶貿易的中心。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設定打箭爐廳,屯兵戍守。英國等侵略者想以印茶代替陝南茶、川茶,藉此把西藏從祖國分裂出去。但是藏族民眾不認可印茶,使侵略者的險惡圖謀落空。茶馬交易以“鍋莊”為媒介,茶馬經濟將漢藏兩族民眾牢固的結合在一起,穩定了邊疆,開發了邊疆,意義重大。陝商...
對此,唐朝專門成立了“茶馬司”,負責與吐蕃之間的茶馬貿易。公元743年,唐蕃會盟,立碑於“赤嶺”(今青海湖東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馬互市”。為了交換茶葉,吐蕃曾派專人經營藏、漢茶葉貿易,稱為“漢地五商茶”。史籍有關於吐蕃王室儲存漢地各種名茶的記載。在藏文的《漢藏史集》中,有兩章(《茶葉和碗在...
隋唐以來,藏區需茶,漢區需馬,這種互為需求,促成了1000多年來以茶馬貿易為中心的藏漢經濟往來。史稱“茶馬互市”。到了宋代‘茶馬交易”進入繁盛時期。《宋史卷一百八十四》:“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始遣三司幹當公事李杞入蜀經畫買茶,於秦鳳。熙河博馬”“自熙寧七年至元豐八年蜀道茶場四十一、京西路金州...
自漢朝起,茶葉和馬匹就是漢藏地區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線是:成都→臨邛(今邛崍) →雅安→嚴道(今滎經) →翻過大相嶺至旄牛縣(今漢源縣)渡過大渡河到達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橋一帶),然後從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爾,這就是世所聞名的茶馬互市,其所經道路被史家和學者命名為茶馬古道,為...
第一節 “以茶馭番”:漢藏茶馬貿易的實質 一 唐宋時期漢藏茶馬貿易的發育與經濟功能的初步背離 二 明朝漢藏茶馬貿易經濟功能的政治化 三 馬賦差發:“以茶馭番”的特殊形式 四 結語 第二節 “厚賞來使”:朝貢的經濟含義 一 明代藏區僧俗首領貢制的變遷 二 明朝對藏區僧俗貢使的優厚 三 以漢藏茶馬...
而且也成為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係的物質手段。“茶馬互市” 對維護了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茶馬互市成為漢藏之間的一件大事,交易興旺發達,運輸產品因山高水險,全靠騾馬馱運。多少馬幫長年累月來回穿梭,馬蹄的印痕越踏越深,串鈴的聲響也越傳越遠。及至民國,“普(洱)思(茅)邊沿的產茶區域,常見康藏及中甸,阿墩子(今德欽)的商人往來如梭,每年貿易總額不下數百萬元之巨。”(見《雲南邊地問題...
據《宋史》記載,公元983年,漢藏邊境就有了小額的茶葉貿易,“熙寧六年(1073年),宋置市易司於蘭州,後在熙、河、蘭、湟等置折博務,於黎、雅州置博馬場。茶馬交換之始。”另外,翻《阿底峽尊者傳》(段克興譯),也有一段有意思的材料:“天尊伯迪日阿雜等給嘎哇上師,貢獻了漢族茶,嘎哇上師甚至是...
這一發現表明,這些最早的茶葉傳入藏地的路線,可能與後來唐宋之際通過“茶馬貿易”將四川、雲南、貴州等漢藏邊地茶葉輸入到藏地的傳統路線,即所謂的“茶馬古道”,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漢晉時期通過西域漢晉絲綢之路,進而南下阿里高原,與漢地的絲綢等奢侈品一道,行銷到西藏西部地區。這條線路,在漢晉...
第一節 “以茶馭番”:漢藏茶馬貿易的實質 一 唐宋時期漢藏茶馬貿易的發育與經濟功能的初步背離 二 明朝漢藏茶馬貿易經濟功能的政治化 三 馬賦差發:“以茶馭番”的特殊形式 四 結語 第二節 “厚賞來使”:朝貢的經濟含義 一 明代藏區僧俗首領貢制的變遷 二 明朝對藏區僧俗貢使的優厚 三 以漢藏茶馬...
到宋時,兩處開通茶馬互市,進行大量的茶馬貿易。明時,朝廷提供優惠的朝貢政策,西藏大批的僧俗前往中原內地進貢,只為得到朝廷賞賜的茶葉、絲綢和瓷器。自此,茶馬互市失去實際意義。到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期,藏族人開始在西藏本土海拔1200-2000米的地方種植茶樹。這些區域包括:察隅、米林、洛隆等地,其中洛隆地區因其...
藏族用馬換取漢地茶葉的交易在古代叫作“茶馬互市”,這條橫穿橫斷山脈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這條茶馬古道,是大西南的絲綢之路。國內的絲綢、茶葉等商品經過康定從這條路流向南亞、流向歐洲、美洲,南亞、歐洲、美洲的商品也從這條道上流向康定,流向中國。在康定,什麼東西都能買到,於是,康定就有了“...
吐蕃王朝時期,青藏高原和中原地區的貿易就有了“互市”和“貢賜”的形式,吐蕃王朝統一 青藏高原以後以其全力與唐朝爭奪河西走廊和安西四鎮,就是為了控制絲綢之路的經濟貿易利益。宋代開始“ 茶馬貿易”成為青藏高原和中原地區經濟交往的集中表現。這種由中央王朝設定專門機構管理的茶馬貿易一直 延續到清朝。在經濟交往...
茶馬互市成為漢藏之間的一件大事,交易興旺發達,運輸產品因山高水險,全靠騾馬馱運。多少馬幫長年累月來回穿梭,馬蹄的印痕越踏越深,串鈴的聲響也越傳越遠。及至民國,“普(洱)思(茅)邊沿的產茶區域,常見康藏及中甸,阿墩子(今德欽)的商人往來如梭,每年貿易總額不下數百萬元之巨。”(見《雲南邊地問題...
貿易史與民族融合 簡論明初的茶禁政策 明代藏漢茶馬貿易的歷史考察 明代漢族與女真族的馬市貿易 明代後期蒙漢互市及其社會影響 後記 作者簡介 蕭國亮,1988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經濟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典志組專家、中國商業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行為法學會專家委員會...
臨夏市地處內地通往甘南藏族牧區的交通要塞,是古絲綢之路南道重鎮,茶馬互市重要集散地,這裡聚居著“善商賈”的回族,故商業素稱發達。隋唐時期,茶馬貿易已經開始。明代,設茶馬司專司茶馬貿易,帶動了其它物資交流,逐漸成為西北邊陲回、漢,藏貿易中心和以皮毛為大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代,隨著“腳戶”的普遍興起...
"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餘里。山後歸德諸州、西方諸部落無不以馬售者。"清 清沿明制,仍分官茶和商茶。其管理制度與明略同。官茶行於陝、甘,儲邊易馬。政府在西北設巡察御史五,分駐西寧、洮州(駐今甘肅岷縣)、河州、莊浪、甘州(駐今甘肅蘭州)茶馬司,主管官茶和茶馬貿易。其後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