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博物館(陝西省榆林市)

漢畫像石博物館(陝西省榆林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畫像石博物館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世紀廣場北側,是榆林市第一座專題性博物館。展廳面積1619平方米,分為序廳、復原下沉漢畫像石墓葬廳、漢畫像石展廳、幻影成像演播室四部分。於2008年正式改建完成後對外開放。展品以神木大保當漢墓、綏德辛店漢墓、米脂官莊漢墓出土的畫像石為主,有靈禽瑞獸、神話故事、忠勇典故、民間生活、戰爭、娛樂、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等題材,集中反映了陝北漢代人的信仰和社會生活畫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畫像石博物館
  • 類別:專題性博物館
  • 地點:陝西省榆林市
  • 竣工時間:2008年
歷史背景,展廳介紹,展館序廳,復原漢墓,像石陳列區,參觀欣賞,

歷史背景

公元一百年前,陝北畫像石作為一種喪葬藝術,隨著漢代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厚葬之風的盛行而產生,又伴隨著漢代的滅亡而絕跡,流行了約一個世紀。?>陝北漢畫像石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千八百多年前陝北的社會形態和面貌,顯示了陝北漢代文化的輝煌成就和文明程度,不啻是一部記錄陝北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展廳介紹

展館序廳

展館序廳,借古人“天圓地方”之意,古代四大吉祥方位神鑲嵌於圓形穹頂之上,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一面濃縮了漢畫像石刻的浮雕牆上,雕有田裡牛耕收割的農牧文化、雕刻繪畫文化、車騎出行狩獵圖、閣樓內宴饗賓客圖、擊鼓響鐘的樂舞圖、蒙古包內舉杯暢飲圖、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神話故事、靈禽瑞獸、高門望闕、世俗生活的擁彗吏,生動地再現了漢代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狀況。
漢畫像石博物館

復原漢墓

及至挪移復原的米脂官莊二號漢墓,參觀者可以清楚看到漢畫像石,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帶有鮮明主題的裝飾石刻壁畫,其作用是加固、顯赫、裝飾、鎮宅及留志告世。此座漢墓於2005年4月,榆林米脂銀州鎮官莊村村民在修建宅基時發現的,墓室內的隨葬品被盜賊幾乎洗劫一空,只出土少量的車馬器、鐵器、漆器、錢幣。墓室內有少許的人骨,不辨身份,在後室發現完整的羊骨和鹿骨。這種現象在此地考古發掘中尚屬首例,為研究當時的殉葬制度與生態環境提供了新的線索。

像石陳列區

走進漢畫像石陳列區即為展覽的第三個部分,透過無數無名藝術家的傑作,使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大漢雄風”的時代。無論是出土於綏德縣辛店鄉郝家溝村同一個墓葬的十六塊畫像石、神木大保當的彩繪畫像石組合,還是出土於橫山縣黨岔鄉孫家園則村的墓室四石組合,到今天,歷經風雨卻依然畫面完好,刻繪線條、刀痕清晰,彩繪裝飾耀眼奪目。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諸多方面的情況,顯示了先民們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對研究漢代社會面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

參觀欣賞

作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尋根,漢代畫像石的研究是一種直觀的方式和可靠的形式,它直觀地展示了漢代的政治、社會關係、生產力、精神信仰等方方面面的社會面貌,被學者看作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畫卷。
畫像中,我們還看到大量狩獵的圖案,說明射獵是漢代一種十分盛行的娛樂活動。陝北榆林地區自古為邊郡之地,東漢時期南邊“冠帶之室”是漢人活動的領地,北邊是“引弓之區”是匈奴族的遊牧地帶。居住在這裡的漢、匈兩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生活習慣不斷碰撞、融合。出於軍事需要,戍邊的將士以及當地居民都重視武備,因此,狩獵活動的場面反映在畫像石上,畫面十分精彩,氣勢壯觀,正是漢代陝北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們還看到諸如荊軻刺秦王這樣的歷史故事在漢畫像石上的演繹。這一切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所流行的忠勇、仁義、節孝等倫理道德。還有漢畫像石中的車馬出行及樂舞在畫面中的體現,也無不說明那時人們的物質文明生活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這些畫像石像一面多稜鏡,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折射出一千八百多年前陝北的社會形態和面貌,涵蓋了當時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全部。顯示了陝北漢代文化的輝煌成就和文明程度,不啻是一部記錄陝北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