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
- 地理位置:江蘇省徐州市
- 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
- 開放時間:09:00—17: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漢石墨韻
石上史詩
漢石藏珍
歷史
特點
建築特色
藝術風格
民間徵集
文字描述
布局
北館
第二展室陳列的主要是銅山縣柳新鄉石槨墓和沛縣棲山石槨墓,這兩座墓均為復原陳列,時代分別為西漢晚期和王莽時期。1977年清理髮掘的沛縣棲山石槨墓,畫像內容十分豐富,有鋪首銜環、伯樂相馬、狩獵捕獸、雙闕迎接、常青樹等,充分表現了東漢早期石槨墓畫像內容豐富多采的藝術特徵。
其中的西王母圖象是迄今發現漢畫像石中時代最早的。畫面中的西王母頭戴勝飾憑几坐在樓上,樓下有青鳥為其銜食,樓房外有神人搗藥,樓房的上面有三足鳥和九尾狐,接著刻有人首蛇身、馬首人身、鳥首人身和一個佩劍的長者拱手朝拜西王母。這幅畫像石的右面,刻有弋射圖、建鼓舞、比武圖、鬥雞圖等生活內容的圖象。
第三展室陳列的是銅山縣散存漢畫像石,其中銅山縣青山泉出土的“紡織圖”為館藏珍品。漢代徐州一帶紡織業較為發達,已出土“紡織圖”7塊,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各存一塊。青山泉“紡織圖”為尋常人家的紡織情景,從圖中可以看出織布、絡紗、搖緯的全過程,織機上的婦女正轉身接抱送來的嬰兒,生活氣息十分濃厚。
第四展室共陳列畫像石40塊,主要集中了銅山縣洪樓漢墓、漢王漢墓、利國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石。洪樓畫像石主要為祠堂畫像,畫像內容有“迎賓宴飲圖”、“車馬出行圖”、“ 總會仙倡圖”等。這批畫像石畫幅巨大、雕技樸拙,內容豐富。如“總會仙倡圖”畫面高1.1米,長2.2 米,上面刻有雷公雨師出行、象奴戲象、轉石成雷、水人弄蛇、幻人吐火等內容,這些內容和張衡《西京賦》中描寫的當時大型百戲演出場景十分相近。
第五展室陳列8塊畫像石均為徐州市賈汪區出土, 內容有珍禽異獸、羽人戲麒麟、儺舞圖、秦始皇泗水取鼎圖等,雕刻技法為淺浮雕,時代為東漢晚期。
其中《泗水取鼎》最為精彩,此圖刻畫了龍咬斷鼎繩時的緊張場面。《史記·武帝紀》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九鼎即為王權的象徵。《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巡行天下,“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水經注·泗水》記述:“秦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系而行之,未出,龍齒齧斷其系。”
第六展室陳列的11塊畫像石為睢寧九女墩漢墓出土,該墓為大型石室墓,1954年清理髮掘。畫像內容有青龍、白虎、車騎過橋、賓主宴飲、侍者獻食、仙人點燈、玉免守鼎等,該墓畫像石畫面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生動地反映出墓主人生前鐘鳴鼎食、豪華富貴、死後企求羽化登仙、步入天界的情景。該墓畫像石均為平面剔地線雕,時代為東漢晚期。
第七展室陳列的為睢寧縣雙溝出土,張伯英先生收藏、其後人捐贈的畫像石。張伯英,字勺圃,銅山縣榆莊人,民國著名收藏家、書法家。張伯英收藏的漢畫像石內容有牛耕圖;伏羲、女媧;門闕建築、車馬建築圖等。其中《牛耕圖》反映了當時農業的發展水平,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一書中,就以這塊漢畫像石為漢代生產水平的標誌文物。
南館
漢代石式祠堂的建造是用石材雕鑿而成,在風格上追求古樸、對稱、協調,給人以沉穩莊重之感,特別是在屋面的處理上,用整塊大型料石“橡架高丈余,鏤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酈道元:《水經注》),四壁作制工麗,刻畫著為祭祀先祖而創作的精美壁畫。畫像石祠堂是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的綜合統一,代表了漢代藝術的最高成就。漢代祠堂規模大小不同,樣式有異。
“漢興,破觚為圜,斲雕為樸”,漢代畫家有著超凡的藝術想像力,構圖上不受外界環境的制約,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內容同置一幅畫面;在具體的物象創作上,變形取神,以形寫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追求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雕刻藝術在漢畫像石美的構成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絲國天衣、漢服華彩
漢畫像石中有許多描繪當時“女修織衽”的紡織情景。
衣冠是身份的象徵,衣冠楚楚是貴族必須的修養,漢代衣冠的制度突出特點是高冠博帶、深衣襜褕,這些形象在畫像石上隨處可見。漢代官吏的服飾,錦繡文華,色彩艷麗,即所謂“章服”制度。
耕耘稼穡、飲食為天
漢代人特別重視飲食以及飲食的禮節文化。徐州漢畫像石中大量的圖像表現了當時人們的飲食文化。古代,人們多把廚房設在正堂之東,因此也叫“東廚”。曹植《當來時大難》詩中說:“日苦短,樂有餘,乃置玉樽辦東廚”。
如翬斯飛,宮室建築
現存的大量漢代建築遺址大都是漢闕、祠堂等石結構。但這時期建築形象的資料卻非常豐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和明器,對真實建築的形象、室內布置、以及建築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體的補充。
麗服揚靚、樂舞百戲
徐州畫像石中常見的樂舞表演有長袖舞、建鼓舞、儺舞等,還有大型的廣場演出總匯仙倡,雜技節目也是琳琅滿目。
出輿入輦、寶馬雕車
漢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車馬,同時車馬是漢畫中最流行的題材。徐州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圖象資料,可以看出漢代車馬制度和迎候的禮儀。 分曹並進、六博遊戲
漢畫像石中最常見的遊戲內容為六博。六博的歷史悠久,東漢許慎《說文》載:“古者烏曹作博。”《世本·作篇》也說“烏曹作博”。烏曹是夏桀的臣子,距今三千五百多年了。博戲為二人投骰行子,以籌計數。
生死相依、男歡女愛
漢畫像石中有許多表現男女相愛內容的畫像。如牛郎織女等神話故事。在眾多的愛情題材的畫像中,有一些用寫實手法直接表現男女相愛的場面,有男女接吻圖、男女交媾圖等。
歷史故事,抑惡揚善
徐州漢畫像石中有許多歷史故事,其題材內容依據史書典籍中寓意深邃的故事,創作出的有現實意義的畫面。這部分的內容,精心選材,以圖說史,闡述封建倫理大義,圖讖神權天授之理,其中有孔子見老子、孔子問師、孔門弟子、周公輔成王、二桃殺三士、秦始皇泗水取鼎等。這些畫面大都刻畫在祠堂中,有“惡以戒世,善以示後”的意義。
菩提正果,佛教初傳
早期佛教徒對佛的崇敬,是用某種象徵物代表世尊(如智慧樹)來象徵。因此,東漢初期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人們只有用佛經故事的內容,來表示對佛的尊敬。
止戈為武,征戰修兵
徐州漢畫像石中反映習射比武、格力競技的內容特別豐富。 東漢建武九年(33年)至延熹元年(158年),東漢王朝與匈奴進行的一場長期、大規模的民族戰爭。 漢畫像石將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
光怪陸離,神話傳說
畫像石中有東王公、西王母;三足鳥、九頭獸;崑崙仙境、 珍禽異獸等。
千秋地宮
墓室作為死者的葬身之所,在古代被視為陰間住宅,予以高度重視。漢代,豪強之家生時姿意享樂,極盡其欲,死後則崇仰厚葬,墓室裝飾風氣盛行,各地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選擇不同的材料,營建不同風格的墓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好名之風甚盛,多愛把自己所崇拜、愛慕的東西在墓中雕刻成畫。同時,徐州附近盛產石灰岩青石,為營造畫像石墓提供了石料來源,因此,眾多漢畫像石祠堂、墓葬,便在徐州一帶盛行起來。
碑刻題記
徐州見於史籍或金石著作的漢碑很多,其中有碑名可考的十一種。徐州地面傳世的漢碑大部分失落亡佚。
徐州發現的一批漢代石刻文字,大約在20餘方,有的刻在畫像石上,稱之為題記;有的直接刻在石上,稱之為刻石。漢畫像石上,刻在物像旁邊,稱之為“榜題”,刻在畫圖外,稱之為“題記”,題記內容包括有紀年、墓主人姓名、身份、生平事跡、建築費用等。
文物
學術研究
序號 | 分類 | 篇名 | 著譯者 | 刊物名稱 | 出版年、期或出版時間 |
---|---|---|---|---|---|
1 | 綜 合 | 論徐州漢畫像石 | 王黎琳 | 文 物 | 1980年2期 |
2 | 綜 合 | 徐州地區的石槨墓 | 王 愷 | 江蘇社聯通訊 | 1980年13期 |
3 | 綜 合 | 蘇魯豫皖交界地區漢畫像石墓的分布與墓葬形制——漢畫像石墓研究之一 | 王 愷 | 江蘇考古學會年會學術論文(1981年) | 1981年 |
4 | 綜 合 | 有關畫像石的幾個問題 | 武利華 | 江蘇考古學會1982年年會論文選 | 1982年 |
5 | 綜 合 |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散論 | 陳永清、田秉鍔 | 江蘇考古學會1982年年會論文選 | 1982年 |
6 | 綜 合 | 蘇魯豫皖交界地區漢畫像石墓墓葬形制 | 王 愷 | 漢代畫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 | 1987年 |
7 | 綜 合 | 略述蘇北地區漢畫像石墓與漢畫像石刻 | 尤振堯 | 漢代畫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 | 1987年 |
8 | 綜 合 | 絢麗的畫卷形象的史籍——徐州漢畫像石一瞥 | 李文杰 | 旅 游 | 1987年6期 |
9 | 綜 合 | 深沉雄大、藝術瑰寶——徐州漢畫像石 | 李銀德 | 中國文物世界(香港) | 1988年46期 |
10 | 綜 合 | 蘇魯豫交界地區漢畫像石墓的分期 | 王 愷 | 中原文物 | 1990年1期 |
11 | 綜 合 | 自然與人的契合與“完美” | 王聖雲 | 漢畫研究 | (1991)年創刊號 |
12 | 綜 合 | 徐州漢畫像石研究綜述 | 武利華 | 漢畫研究 | 1992年2期 |
13 | 綜 合 | 徐州漢畫像石研究中公認現象的再認識 | 王黎琳 |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 | 1992年3期 |
14 | 綜 合 | 徐州地區的漢代石槨墓 | 王 愷 | 漢文化研究論叢 | 1993年第一輯 |
15 | 綜 合 | 蘇魯豫皖交界區西漢石槨墓及其畫像石的分期 | 燕生東、劉智敏 | 中原文物 | 1995年1期 |
16 | 綜 合 | 徐州的幾座再葬漢畫像石墓研究 | 周保平 | 文 物 | 1996年7期 |
17 | 綜 合 | 徐州漢畫像石管窺 | 郭希銓 | 淮海文匯 | 1997年3期 |
18 | 綜 合 | 徐州漢畫像石 | 錢國光 | 中國名城 | 1997年3、4期 |
19 | 綜 合 | 魯東南與蘇北漢畫像石之比較 | 宋岩泉 | 東南文化 | 1997年4期 |
20 | 綜 合 | 略論徐州漢畫像石 | 朱勇前 | 西北美術 | 2000年2期 |
21 | 綜 合 | 石質檔案之精品——徐州漢畫像石 | 趙 傑 | 檔案與建設 | 2004年8期 |
22 | 綜 合 | 徐州地區早期漢畫像石的產生及相關問題 | 劉尊志 | 中原文物 | 2008年4期 |
23 | 綜 合 | 徐州漢畫像石在《美術史》課程教學中的資源開發 | 楊修紅 | 文教資料 | 2009年11期 |
24 | 發掘報告 | 江蘇睢寧縣發現古墓葬 | 文 物 | 1954年5期 | |
25 | 發掘報告 | 江蘇睢寧九女墩漢墓清理簡報 | 李鑒昭 | 考古通訊 | 1955年2期 |
26 | 發掘報告 | 徐州市建築工地發現漢代文物 | 張愷慈 | 文 物 | 1957年1期 |
27 | 發掘報告 | 睢寧縣土山發現漢代石墓群 | 李鑒昭 | 文 物 | 1957年3期 |
28 | 發掘報告 | 江蘇發現的一批漢代畫像石 | 王德慶 | 文物參考資料 | 1958年4期 |
29 | 發掘報告 | 徐州市韓山東漢墓發掘簡報 | 錢國光、李銀德 | 文 物 | 1990年9期 |
30 | 發掘報告 | 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廠、二號漢墓發掘簡報 | 邱永生 | 中原文物 | 1992年1期 |
31 | 發掘報告 | 徐州琵琶山二號漢墓發掘簡報 | 耿建軍 | 東南文化 | 1993年1期 |
32 | 發掘報告 | 邳州車夫山漢畫像石 | 姚景洲、賈慶華 | 東南文化 | 1999年2期 |
33 | 發掘報告 | 江蘇徐州市翠屏山西漢劉治墓發掘簡報 | 徐州博物館 | 考 古 | 2008年9期 |
34 | 考古通訊 | 省文化局把徐州市附近漢畫像石集中保管 | 文物參考資料 | 1956年10期 | |
35 | 藝術 美術 圖象 | 試析徐州十里舖東漢墓一幅畫像石墓 | 夏超雄 | 考古與文物 | 1983年3期 |
36 | 藝術 美術 圖象 | 徐州漢畫像石中黃帝、炎帝像考釋 | 武利華 | 文博通訊 | 1984年6期 |
37 | 藝術 美術 圖象 | “人面鳥”考 | 王 愷 | 考古與文物 | 1985年6期 |
38 | 藝術 美術 圖象 | 栩栩如生的狩獵場面,精彩紛呈的神話故事——參觀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 | 文 匯 報 | 1986-2-13 | |
39 | 藝術 美術 圖象 | 朝聖安樂圖——沛縣棲山漢畫像石淺析 | 李國華 | 考古與文物 | 1991年3期 |
40 | 藝術 美術 圖象 | 徐州漢畫像石“擊馬”圖 | 劉敦願 | 文物天地 | 1992年4期 |
41 | 藝術 美術 圖象 | 漢畫像中的升仙圖象 | 周保平 | 遼海文物學刊 | 1993年2期 |
42 | 藝術 美術 圖象 | 徐州洪樓兩塊漢畫像石考釋 | 周保平 | 中原文物 | 1993年2期 |
43 | 藝術 美術 圖象 | 徐州東漢畫象中炎帝神農圖象 | 鄭 鉞 | 農業考古 | 1995年3期 |
44 | 藝術 美術 圖象 | 天漢真韻—徐州白集漢墓 | 劉劍林 | 美 術 | 1996年1期 |
45 | 藝術 美術 圖象 | 白集漢墓畫像石 | 徐延平、徐龍梅 | 江蘇地方志 | 1998年4期 |
46 | 藝術 美術 圖象 | 徐州漢代畫像石“百戲圖像”解讀 | 席 彬 | 藝術考古 | 2008年3期 |
47 | 藝術 美術 圖象 | 沛縣棲山石槨墓中的“西王母”畫像管見 | 劉輝 | 四川文物 | 2010年1期 |
48 | 藝術 美術 圖象 | 淺談徐州漢畫像石的裝飾風格 | 金裕齡 | 江蘇畫刊 | 1986年4期 |
49 | 藝術 美術 圖象 | 徐州漢畫像石刻藝術品讀與聯想 | 陶義德 | 書與畫 | 2000年3期 |
50 | 藝術 美術 圖象 | 淺談徐州漢畫像石的藝術特徵 | 邵統平 |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 | 2006年1期 |
51 | 藝術 美術 風格 | 徐州漢畫像石裝飾藝術研究 | 侯曉宇 | 2006年 | |
52 | 藝術 美術 風格 | 徐州漢畫像石中的現代性思考 | 朱 翔 | 藝術百家 | 2007年3期 |
53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徐州漢畫中的古建築 | 唐士欽 | 中原文物 | 1991年3期 |
54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從兩漢徐州畫像石看兩漢建築 | 徐建國 | 漢畫研究 | 1992年2期 |
55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徐州漢畫像石室祠建築 | 徐建國 | 中原文物 | 1993年2期 |
56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對幾幅徐州地區"漢代建築畫像石"的重新釋讀 | 周學鷹、田曉東 |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 2002年2期 |
57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徐州市域的“兩漢建築文化” | 周學鷹 | 同濟大學學報 | 2002年2期 |
58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徐州地區的兩漢建築文化 | 朱翔, 李憲鋒 | 美術觀察 | 2006年3期 |
59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漢代建築文脈對徐州地區現代建築創作發展的關係研究 | 董大鵬 | ||
60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再生與重組:漢畫像石的文化藝術內涵在徐州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構築 | 胡 彬 | ||
61 | 藝術美術 地上建築 | 室即墓室 | 楊愛國 | 文 物 | 1998年9期 |
62 | 藝術 美術 雕刻 | 論漢代雕塑的造型語境--由徐州西漢雕塑引發的思考 | 唐成輝 | 上海藝術家 | 2007年3期 |
63 | 藝術 美術 雕刻 | 徐州漢畫像石刻藝術研究 | 湯永炎 | 藝術百家 | 2008年8期 |
64 | 藝術 美術 雕刻 | 江蘇徐州出土的漢代陵墓石雕 | 楊孝軍 | 四川文物 | 2009年1期 |
65 | 藝術 美術 繪畫 | 蘇魯豫皖區漢畫像視覺形式演變的分期研究 | 郭曉川 | 考古學報 | 1997年2期 |
66 | 藝術 美術 繪畫 | 徐州漢畫像石對視覺空間的探索 | 劉劍林 | 美 術 | 1999年1期 |
67 | 藝術 美術 繪畫 | 徐州漢畫像石立體主義之創造 | 唐 軍 | 美 苑 | 2000年5期 |
68 | 藝術 美術 繪畫 | 淺析徐州漢畫像石的“意象”造型 | 王瑞芹 |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年4期 |
69 | 藝術 美術 繪畫 | 徐州漢畫像石構圖藝術淺析 | 滕建志 |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 | 2007年1期 |
70 | 藝術 美術 繪畫 | 對徐州漢代石刻畫像造型分類的思考 | 劉海波 | 浙江工藝美術 | 2007年3期 |
71 | 藝術 美術 繪畫 | 論徐州漢代石刻畫像的時間維度造型 | 李 芬 | 浙江工藝美術 | 2008年2期 |
72 | 藝術 美術 繪畫 | 論徐州漢代石刻畫像的時間維度造型 | 李 芬 | 藝術教育 | 2008年11期 |
73 | 藝術 美術 繪畫 | 徐州兩漢文化視覺設計元素初探 | 姚君洲 | 2008 | |
74 | 藝術 美術 繪畫 | 論徐州漢畫像的意象造型對現代壁畫創作的啟示 | 王瑞芹 | 2006 | |
75 | 藝術 美術 繪畫 | 漢畫像石藝術的現代化轉化之可行性 | 張 強 | 2003 | |
76 | 藝術 音樂 舞蹈 | 徐州漢樂舞畫像石初探 | 歐筱琦 | 漢文化研究論叢 | 1993年第一輯 |
77 | 藝術 音樂 舞蹈 | 徐州漢畫像石中樂舞研究 | 李愛真、劉振 |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 2005年1期 |
78 | 藝術 音樂 舞蹈 | 徐州地域文化中的仿漢樂舞 | 李阿東 | 劇影月報 | 2007年3期 |
79 | 藝術 音樂 舞蹈 | 徐州漢畫像石及漢俑中的舞蹈賞析 | 李 枚 |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8年6期 |
80 | 藝術 音樂 舞蹈 | 魯南及徐州地區漢畫像石的音樂考古研究 | 曲怡樺 | 2005 | |
81 | 藝術 體育 雜耍 | 徐州漢畫像石中的體育形象 | 唐世欽 | 體育文史 | 1988年1期 |
82 | 藝術 體育 雜耍 | 漢畫中體育圖像述論 | 劉秉果 | 漢文化研究論叢 | 1993年第一輯 |
83 | 藝術 體育 雜耍 | 對漢代徐州“百戲”資源的開發研究 | 李鵬程 |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 | 2009年5期 |
84 | 社會生活 考古歷史 | 試談漢畫像石起源 | 王黎琳 |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1980年年會論文選(考古分冊) | 1980年 |
85 | 社會生活 考古歷史 | 徐州漢畫像石墓墓主身份考 | 李銀德 | 中原文物 | 1993年2期 |
86 | 社會生活 考古歷史 | 關於漢代升仙思想的兩點看法 | 孟 強 | 中原文物 | 1993年2期 |
87 | 社會生活 考古歷史 | 東漢永壽元年徐州從事墓誌 | 李銀德、陳永清 | 文 物 | 1994年8期 |
88 | 社會生活 考古歷史 | 徐州大廟漢畫像石晉墓 | 孟強、李祥 | 考古年鑑 | 1997年 |
89 | 社會生活 文化思想 | 畫神的人文效應 | 王聖雲 | 漢畫研究 | 1992年2期 |
90 | 社會生活 文化思想 | 十字穿環:漢代人宇宙觀的符號象徵 | 朱存明 | 漢文化研究論叢 | 1993年第一輯 |
91 | 社會生活 文化思想 | 徐州漢畫像石中的神話研究 | 劉靜晶 | 藝術百家 | 2005年6期 |
92 | 社會生活 文化思想 | 從徐州漢畫像石中樂舞藝術造型領略漢代審美風情 | 王璐璐 | 劇影月報 | 2008年4期 |
93 | 社會生活 政治 | 徐州漢墓與漢代社會研究 | 劉尊志 | 2007 | |
94 | 社會生活 宗教 | 江蘇漢畫像石動物圖像的宗教意識思考 | 汪小洋 | 江蘇大學學報 | 2002年4期 |
95 | 科學技術 工商業 | 從考古資料看兩漢時代的江蘇經濟 | 蘇 文 | 東南文化 | 1989年3期 |
96 | 科學技術 農業 | 睢寧雙溝東漢畫像石刻《牛耕圖》的剖析 | 尤振堯 |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 1980年年會論文選(考古分冊); 1980年江蘇省博物館學會、 考古學會成立大會學術論文集(第三冊) | 1980年 |
97 | 科學技術 農業 | 從《牛耕圖》談東漢時徐淮地區農業生產狀況 | 尤振堯 | 中國歷史 | 1984年2期 |
98 | 科學技術 農業 | 從畫象石刻《紡織圖》看漢代徐淮地區農業生產狀況 | 尤振堯 | 古今農業 | 1990年1期 |
99 | 科學技術 農業 | 淮海地區牛耕畫像石與漢代耦犁二牛三人問題的探討 | 郭世玉 | 農業考古 | 2004年3期 |
100 | 論評、展覽、會議、書刊序等 | 1992年徐州中國漢畫學術討論綜述 | 周保平 |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 | 1993年1期 |
101 | 論評、展覽、會議、書刊序等 | 協調環境傳達漢韻——徐州漢畫像館擴建工程的創作實踐與體會 | 姜娓娓 | 華中建築 | 2003年5期 |
102 | 論評、展覽、會議、書刊序等 | 江蘇徐州白集漢畫像石墓研究評述 | 楊修紅 | 文教資料 | 2009年13期 |
103 | 白集漢代畫像石 | 美 術 | 1996年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