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成立於2004年9月20日,位於西安交通大學校園西南角,毗鄰西安市友誼東路與經九路交匯處。是經國家教育部和陝西省文物局批准,獨立建制的學校直屬實體單位。西安交大博物館以保護和宏揚西部優秀民族歷史文化為宗旨,依託西部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具備收藏保護、陳列展覽、教學研究、文化交流等功能,是西安交大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和西安交大聯合成立的中國國際青少年活動中心(西安)基地之一,是集陳列、科研、試驗、多功能教學與學術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學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 類別:綜合類
  • 地點:西安
  • 竣工時間:2004年9月20日
  •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9:00-17:00
  • 館藏精品:王翊元夫婦墓誌、紅陶人頭像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基本陳列,館藏精品,文物保護,機構設定,館長,副館長,參觀信息,門票信息,開放時間,交通信息,

發展歷史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成立於2004年9月20日, 位於西安交通大學校園西南角,毗鄰西安市友誼東路與經九路交匯處,建築面積6500餘平米,陳列面積3500餘平米,辦公及實驗室面積1300餘平方米。是經國家教育部和陝西省文物局批准,西安交通大學組建的獨立建制實體單位。自建館以來,立足西部厚重的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弘揚和保護西部歷史民族文化特色為核心,配合學校總體部署及要求,參考世界一流大學博物館發展模式,以保護與宏揚西部優秀民族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文化遺產為宗旨,是集陳列、科研、試驗、多功能教學與學術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學博物館。
博物館現有專職工作人員8人,兼職人員15人。現已館藏有歷代歷史文物、古代書畫、古戲劇本、皮影、戲劇道具、古生物化石、木版年畫、農民畫、剪紙、石雕、書法碑石、畫像石拓片、邢良坤陶藝等文物及珍貴藝術品2700餘件。正在開展的研究項目有國家“985”西部歷史文化保護與研究項目和“西漢王朝”數位化博物館項目等。目前與美國、義大利、希臘等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合作關係,與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聯合培養了文物保護技術的碩士研究生。主辦有《書鄉中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兩種刊物。
西安交大博物館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交流和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是中國國際青少年活動中心(西安)交大基地之一,同時也是學校宏揚和開展公益性、延伸性社會文化服務活動和教育的重要場所。

建築布局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位於西安交通大學逸夫外文樓,包括地下負一層及地上一、二、三層。負一層為展區、庫房及實驗室,一層為臨時展廳,二層和三層為辦公區及半露天展區。博物館展區分為陝西秦腔博物館、鼓樂館、書法碑石藝術館、漢唐畫像石藝術館、歷代藝術文物館、木版年畫館、西部農民畫館、邢良坤陶瓷藝術館、臨時展廳等部分。

基本陳列

陝西秦腔博物館
陝西秦腔博物館由陝西省文化廳和西安交通大學聯合組建而成,於2009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學開館,2010年7月遷入西安交大新博物館負一層,面積約260平方米。該館以文物史料的靜態展示為主,以現代科技效果與網路傳媒為輔,動靜結合,古今相襯,讓秦腔這一古老藝術全方位展示在世人面前,給參觀者以回味和啟迪。
陝西秦腔博物館展示模組分為秦腔歷史、秦腔服飾藝術、秦腔樂器、典籍文檔、皮影藝術、木偶藝術等單元。每單元安置有動態視頻資料播放設備,有系列介紹展板及相應的精品實物。館藏主要文物史料有:距今271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手抄本《回府刺字》;易俗社孫仁玉、范紫東等名家的手稿、照片;清代手抄本、印刷刻版工具;民眾劇團的劇裝、戲箱、道具;秦腔名家的錄音錄像帶、VCD糟等;民國時期的戲裝、服飾、四路秦腔臉譜、幻燈機、舞台滑輪、華縣皮影等;以及一些重要歷史文獻、戲劇重要歷史人物簡介。此外還展示了合陽提線木偶這一古老的陝西地方劇種。該館建有多媒體試聽區,並設有戲劇互動演示區,觀眾可動態感受並參與秦腔表演藝術。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鼓樂館
長安鼓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大型鼓樂,源於隋唐,盛於明清,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與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樂形式。長安鼓樂吹奏樂器有嗩吶、笛、笙、管等,打擊樂器有鼓、鐃、鑼、鑔、梆子等。演奏形式分為行樂和坐樂。行樂曲調多為單牌子的散曲,節奏嚴整,韻律悠揚。坐樂曲調結構固定,較為精緻,手法亦甚多樣。鼓樂館通過樂譜、曲目、常用樂器等角度綜合展示了長安鼓樂悠久的歷史、豐富傳譜曲目、多樣的樂器配置形式和演奏技法,展現了“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永恆魅力和非凡生命力。
該館還展示了中國最古老吹奏樂器之一——塤的種類及歷史演變。塤最初多由石頭和骨頭製成。最早的陶塤發現於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黃河流域的半坡等古文化遺址中。塤的形狀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早期的塤頂端有一個吹孔,塤體上有的無按音孔,有的則有1~2個音孔。商代晚期,出現有五個按音孔的塤。商代之後五音孔塤一直是塤的主流,清代仍然保持五孔。新中國成立後,音樂家和演奏家們創製出了九孔、十孔、十五孔塤,深受人們的喜愛,使塤這一中國文化瑰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書法碑石藝術館
博物館收藏有自唐代至民國的碑石墓誌五十餘件,其中有唐代的《故散大夫趙君墓誌》《清河縣開國夫人李氏墓誌》、明清的《明秦府中官楊公墓誌》《乾隆五十七年劉允郎墓志銘》等。其中,唐《王翊元夫婦合祔墓誌》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撰並書的唐楷佳作,文章獨具匠心,書寫法度嚴謹,是了解李商隱詩文藝術的珍貴資料。
除墓誌外,該館展出大量書法石刻拓片,含篆、隸、楷、行、草各體,其中有楷法秀勁的《唐左監門大將軍開國公樊興碑》,莊重剛勁的隸書《大隋皇帝舍利塔銘》,筆法俊逸、刀法嫻熟的宋行楷書《大觀聖作之碑》。其中也不乏名家之作,如唐代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隸書《唐開元天寶聖文武皇帝夢列祖玄元皇帝靈應頌並序》,明代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文徵明的《行草詩碣》《草書詩碣》,清代學者畢沅隸書《“漢武帝茂陵之墓”碑》。書法碑石藝術館還展出一批珍貴的秦漢印章,其風格精整嚴謹,沉穆雄渾,展現出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該館設有實踐區,參觀者可以在工作人員指導下親手製作拓片。
漢唐畫像石藝術館
畫像石是裝飾於墓室、墓祠、墓闕、石棺等建築上,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藝術作品。位於負一層的漢唐畫像石藝術館展示了多幅傳統題材漢代畫像石拓片,如出行圖、拜謁圖、狩獵圖、西王母圖、青龍白虎圖、歌舞宴樂圖等,展現了漢代的喪葬藝術和人們對死後生活的浪漫想像。此外,還較為完整地展示了西安地區出土的部分唐代石槨拓片,如章懷太子墓石槨、懿德太子墓石槨、永泰公主墓石槨。從這些拓片上既能看到麒麟、鴛鴦等鳥獸,也能看到官吏仕女等人物。其中,仕女像最為常見,也最為精美。這些仕女有的上著披貼、下穿長裙;有的身著男裝;或捧壺托盤,或弄花對話,人物造型體態婀娜、舉止文雅,既有皇宮女官的恭謹端莊,又不失年輕女性的清純秀麗,堪稱唐代人物雕刻的精品。
歷代藝術文物館
歷代藝術文物館陳列了一批具有藝術或文史價值的歷代文物,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彩陶、戰國秦漢印章、以秦漢磚瓦為主的建築構件、漢代銅器皿和銅鏡、漢唐陶瓷器和彩繪俑、唐代石刻造像等,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陝西地區陶瓷器的造型和紋飾特徵、秦漢唐宋輝煌的建築裝飾藝術、經典的篆刻藝術、自然傳神的雕塑藝術,也反映了部分朝代金屬鑄造、雕刻和陶瓷製作的工藝水平。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展示的陶瓷器包括:新石器時代雙耳彩陶罐、雙耳人頭形器口陶罐、西周陶鬲、漢代彩繪方壺、彩繪陶鼎、綠釉博山爐奩、綠釉陶倉,唐代彩繪塔式陶罐、唐三彩俑,宋代白瓷盞,清代青花盒、琺瑯彩瓷盤等。
木版年畫館
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特有的一種手工印製畫種,源於隋唐,盛於明清,歷史悠久。鳳翔木版年畫繼承了陝西地區壁畫和石刻等藝術凝重大方的藝術手法,並廣泛從民間取材,主題與構圖均形成一整套鮮明的程式與地方性特色。該館展出有一批題材較為豐富、雕版技術精湛的清末木版年畫雕版。其中有刻畫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齊天大聖》,有表達美好企盼的《天宮賜福》《如意財神》,也有表現生活情趣的《佳人愛蘭》《倩女尋梅》等。其構圖飽滿,格局大方,畫風清雅,人物生動,線條剛勁流暢,表現出清末鳳翔木版年畫獨特的地方特色。該館設有實踐區,參觀者可以參照傳統工序製作木版年畫。
西部農民畫館
西部農民畫館位於博物館負一層,面積約150平方米,展品為博物館精心收集整理的一批極富農村生活氣息的安塞農民畫。其作者都是在西部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其中既有年過九十的老人,也有幾歲的兒童。創作題材多取自農村生活,例如,有表現生產勞動的《剪羊毛》《合龍口》《穿辣椒》《豐收曲》,有表現男女愛情的《送郎當兵》《定親》,也有展現節日慶典場面的《端午節》《過春節》《打腰鼓》,還有描繪農村景象的《村頭》《農家樂》和傳統習俗的《回娘家》《小姑聽門》等。這批作品色彩鮮艷,想像豐富,富於視覺衝擊力,情緒健康樸實、昂揚向上,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表達了作者對勞動、對生活和對自然的歌頌和熱愛。農民畫專題展廳設計上運用青磚、拼瓦漏窗、銅扣件等民族元素,設定安塞地域特色窯洞門式造型,展現了農民畫來源地的生活特色。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邢良坤陶瓷藝術館
邢良坤陶瓷藝術館位於二樓展區的國際青少年活動中心內,展出了2004年8月我國陶藝大師邢良坤先生捐贈給交大博物館的40件陶藝作品。邢良坤先生的作品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脫胎於實用器皿的茶道碗,一類是脫胎於中國傳統鼎爐結構的轉心瓶、吊球等,另一類是面具、人體和動植物雕塑。茶道碗是邢良坤先生作品中為數最多的一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館藏有茶道碗30件,類型有窯變開片、釉里紅開片、珍珠開片、流淌紅釉、立體開片網紋、米粒釉、多彩珍珠釉、多彩窯變等,造型上有圓有方,寓方於圓,傳統而又富有變化。該館還陳列有宮燈吊球、人體雕塑等數件作品,其造型誇張前衛,散發著令人激動的生命活力。這些作品與歷代藝術文物館內的古代陶瓷器形成對照,展現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在當代的繼承和發展。
除上述陳列展示區外,博物館建有觀看3D影像的科技廳,並在國際青少年活動中心設立造紙工藝及書法藝術實踐區、制陶工藝研習區。參觀者可依照傳統造紙工藝,親手製作紙張和陶瓷器。此外,一層臨時展區面積一千餘平方米,配有活動展板及封閉式玻璃展櫃,可用於舉辦各種臨時性文化展覽。

館藏精品

條形文字磚,長29。5cm 寬14cm 厚4。3cm,淺黃色。縱側面一面模印外有稜線框線的“大康七年七月卅日作”楷體陽文反字;一面模印圓形方孔錢幣紋。“大康”即“太康”,是西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三個年號,太康七年即公元286年。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唐《王翊元夫婦合祔墓誌》,62cm×61cm,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撰並書的唐楷佳作,不僅文章獨具匠心,書寫也法度嚴謹,是了解李商隱詩文藝術的珍貴資料,為國家一級文物。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紅陶人頭像,高11cm ,口徑2。5cm, 底徑5cm,泥質紅陶。應是陶器頂部殘存的一部分。頭頂帶有帽子,面部圓而豐滿,眉脊隆起,兩眼深陷,內嵌圓形陶片為睛,一眼的陶片缺失,鼻部以三角形雕空,嘴部歪斜,雙耳殘缺。整個人頭像陶塑立體感強,神態逼真。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漢代彩繪騎馬俑,高32cm,泥質灰陶。施紅、白色彩。馬膘肥體健,四蹄直立於地,昂首嘶鳴,馬尾打結。一武士未使用馬鞍、馬鐙騎於馬背上,頭戴氈帽,一手持韁,一手持武器。刻畫手法簡練,形象生動。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帶蓋銅鼎,漢代。高17cm,口徑17。5cm。鼎子母口,口向內收,附耳稍向外撇,鼎腹較淺,圜底,蹄足,腹部一圈凸弦紋。鼎蓋弧形,上有三個半環狀鈕,鈕上有小柱。口沿下刻有銘文:“同居金釘有蓋並重十斤。”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孫夫人祭江》為清代亂彈劇目。孫尚香聞劉備死,於江邊望西哭祭,祭畢投江而死。本事見《三國演義》。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西安樹德堂刻本。為正旦唱工戲。陝西黨甘豐、趙傑民代作。流行陝、新、甘、川。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大戲考》蘇少卿、鄭子褒編。上海先聲出版社出版發行,戲劇、曲藝、歌曲唱片唱辭彙編。匯集了當時上海各唱片公司出品的戲曲、曲藝、歌曲的唱詞三百多種,戲曲劇種包括京劇、秦腔、楚劇、川劇、梆子、崑曲、越劇、申曲、揚劇、甭灘、蘇灘、湖南戲、雲南戲、漢口調、花鼓調等十餘種,按劇種排次,各劇種以演員排列。由於該書搜羅閡富,深受當時的戲曲愛好者歡迎,風行一時,一版再版。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藏皮影手抄劇本,涵蓋李芳桂十大本、碗碗腔傳統劇目以及革命樣板劇本。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邢良坤陶藝,五彩窯變釉茶道碗尺 寸:寬28cm ,高15cm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邢良坤陶藝,人體陶塑尺 寸:寬31。8cm,高45.5cm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三弦,又稱“弦子”,由秦代的“弦鞀”發展而來。筒為木製,形長方形而四角弧形,兩面蒙蟒皮,柄長而無品,張弦三根,上設三軫,左二,右一。琴徑長約三尺三寸,以指甲或“撥子”撥弄發聲。按四、五度關係定弦。分大小兩種,秦腔大小兼用或選用。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鳳冠,旦角宮廷、官場所用,分三種。大鳳形體大,珠纓多,下有較寬的各色排穗,後片吊多個粉紅色小穗以遮擋大髻,貴婦人,正宮娘娘,公主多用;二鳳形體略小,飾花珠纓旒蘇較少,品級低於大鳳,如《斬秦英》之詹妃;老旦鳳更小於二鳳,珠纓無多,亦無排穗,如《斬秦英》之老皇妃。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文物保護

針對遺址文物保存病害問題,西安交通大學人居學院團隊在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文物局等項目支持下,開展了關於遺址文物本體保護,遺址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與調控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建成了國內首個全尺寸的遺址文物保護多場耦合試驗艙,可以為遺址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研究提供綜合科研平台;論證了遺址文物失水乾裂機理,提出了大空間環境分異調控的新思路,所開發的土遺址補水保護、遺址文物空氣幕隔離調控等技術,正在兵馬俑博物館和漢陽陵博物館套用示範。
西漢陵墓數字成像西漢陵墓數字成像

機構設定

博物館下設陳列部、收藏保管部、宣教部、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書畫研究與鑑定中心等部門。分類設立:歷代藝術文物館、陝西農民畫、剪紙館、木版年畫館、古簡牘陳列館、書法碑石館、畫像石拓本館、秦腔藝術館、邢良坤陶瓷藝術館、活動展覽廳等陳列分館;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2個;集教學與科研一體的國際性合作研究室1個。

館長

鐘明善,男,陝西省鹹陽人,1939年生。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陝西省文聯顧問、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西安市書法家協會顧問、西安書學院院長、陝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會長、陝西省詩詞學會顧問、西安終南印社顧問、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館長、西安交通大學文化藝術系名譽主任。

副館長

李家駿,男,1946年生,陝西西安市人。1981年就讀於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系。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文物保護與考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學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所長,陝西省文物保護與考古工程協會常務理事,西安市消防協會理事,擔任《人類文化遺產保護》主編。
主要從事古代文物的技術鑑定、保護和實驗考古學的研究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國內外、省、市和學校橫向課題總計16項。並擔任科技、歷史、教育、電視片的編劇、導演工作,是從事邊緣學科的研究人員之一。

參觀信息

門票信息

自2014年3月開始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參觀者憑有效身份證件參觀。校內、校外人員可通過官網的預約服務系統進行團體講解預約。

開放時間

每周一至周日9:00-17:00全天免費開放;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

交通信息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成立於2004年9月20日,位於西安交通大學校園西南角,毗鄰西安市友誼東路與經九路交匯處。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