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沽站

漢沽站

漢沽站,位於中國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街道,是津山鐵路上的一個鐵路車站,離南倉站80公里,離山海關站223公里。

漢沽站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發端於清末洋務新政期間,是中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延長線的重要車站,中國鐵路從唐山經過這裡延伸到神州大地的每個角落。

隸屬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唐山南站管轄,現為三等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沽站
  • 外文名:Hangu Railway Station
  • 隸屬單位: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
  • 始建時間:1887年
  • 級別:三等站
車站介紹,歷史沿革,歷史不會忘記,

車站介紹

漢沽站站址在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街道蘆漢路,郵政編碼300480。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於1983年,共建鐵道十三股,站台兩座。離北京站210公里,離哈爾濱站1202公里,隸屬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唐山車務段管轄。原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櫃貨物發到;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
自2014年4月1日起,漢沽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
2015年9月,改為乘降所。

歷史沿革

概述
漢沽站是一個具有一百二十八年歷史的車站,於1887年建成,是原唐胥鐵路延長線上的重要車站,於抗戰期間在原址以東(即今址)擴建。1983年,毀於唐山大地震的漢沽站於1983年在原址完成重建,並在車站以西與新開北路相交的地方修建鐵路公路立交橋一座。2014年3月31日,最後一趟經停漢沽站的4429次列車正點開出,漢沽站127年悠久的客運歷史宣告結束。
漢沽站與唐胥鐵路、唐津鐵路
洋務運動後期,隨著洋務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洋務運動的範圍開始了以官督商辦的方式擴大洋務新政,同時為了緩解財政日趨緊張的局面,清政府於19世紀60年代在唐山開辦了開灤煤礦。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煤礦主辦人唐廷樞就曾作過估算:即使唐山煤採用西法生產,煤的山價降低後,如用牛車將煤運到蘆台,再由蘆台裝船沿薊運河運到天津,每噸成本也將約白銀四兩七錢,幾乎與進口煤價格相等。如果能修建一條由礦山到出海口的鐵路,則煤的運費將降低很多,將比進口煤便宜。因此,開平礦務局乃於光緒五年(1879年)報請李鴻章,擬由該局出資,修建一條由唐山礦到北塘出海口的鐵路。李鴻章轉奏清廷同意後,正等籌辦中,因“頑固派”的諫阻,清廷又收回成命。光緒六年(1880年),開平礦務局因鐵路不能修建,就打算開鑿運河來代替鐵路。但經勘測後發現,唐山地勢較高,無法開鑿運河。仍需要用鐵路來解決。為此,再次提出申請。考慮到“頑固派”最反對使用蒸汽機車,因此申請時特別聲明只修建以騾馬為動力的、唐山至胥各莊間九公里的輕便鐵路,才得到批准。主持唐胥鐵路施工的是英國工程師金達,1881年6月9日開建,使用的是每碼重30磅的鋼軌,枕木是產自當地的半圓形榆木,用附近採集的石灰石鋪成路基。鐵路全長9.7公里,沒有隧道和橋樑,5個月建成。在商議鐵路的軌距時,出於降低造價考慮,唐廷樞主張建762毫米的窄軌,金達主張採用英國鐵路1435亳米的軌距。李鴻章權衡再三,接受了金達的意見。中國鐵路得以順利與世界鐵路“接軌”。火車在唐胥鐵路上開行的訊息很快傳到京城,反對派們群情激憤,他們說火車噴出的黑煙會毀壞莊稼,更重要的是它的巨大聲響會震動皇陵——東陵。事實上,葬著清朝14座帝、後、妃陵墓的東陵,遠在唐山以北遵化縣長城腳下的馬蘭峪,離唐胥鐵路還有近百公里。
小火車被禁駛後,用騾馬拉的運煤大車再次行駛於唐胥鐵路的軌道上。
唐山煤礦的產量上升很快,靠畜力拉運顯然不行。這時中法戰爭即將爆發,清政府的兵工廠、軍艦、輪船急需用煤。李鴻章上書說,要加強戰備,必須加緊運煤,而不斷增產的煤必須用火車頭從礦井運出。清廷終於解除對火車頭的禁令,並同意從英國購買2台3軸的水櫃蒸汽機車,唐胥鐵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營業鐵路。
開平礦務局又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請求李鴻章準許 路由胥各莊延長到蘆台,以代替運河運煤。一向主張修建鐵路的李鴻章認為這一建議“妥洽”,必有火車運煤乃能興旺。就在當年,立即報朝廷批准後,將唐胥鐵路向蘆台方面延長,名為唐蘆鐵路。組成鐵路公司,是為我國鐵路獨立經營的開端。李鴻章將唐蘆鐵路再延到大沽北岸的構想,又從國防需要出發,建議將唐蘆鐵路“南接大沽北岸,北接山海關”。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唐胥鐵路延伸到漢沽,在當時的漢沽莊北設車站一座(現在車站道口西側),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座漢沽站,考慮到當時薊運河河運繁忙,漢沽站當時還接支線到河下碼頭。與此同時,還在薊運河漢沽段修建單線鐵橋一座,即漢沽鐵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鐵路橋。據老人回憶當時由於要顧及繁密昂的薊運河河運,漢沽鐵橋一段可以旋開,使船舶可以無阻通行。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延伸到塘沽,建塘沽站(今塘沽南)。同年8月28日修通到天津,名為唐津鐵路。
漢沽站與“天下第一坨”
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袁世凱為了維護其封建獨裁統治,鎮壓南方起義,以鹽稅為抵押向西方列強借款,自此外國開始掌控中國鹽政。1913年,任財政部鹽務署顧問英國人丁恩開始著手對中國鹽務的改革。1913年11月,丁恩開始主持蘆台場(即長蘆漢沽鹽場)鹽務改革,首先進行的就是對漢沽蘆台場官坨的擴建以及廢除商坨。當時,蘆台場有鹽坨兩處,一個是漢沽坨,還有一個是營城坨,但是原來坨內設施陳舊不完善且儲鹽能力有限。同年11月開始擴建漢沽坨,由義大利人顧塞額監督坨地擴建工程,隨後還在1914年將天津的兩處商坨裁廢。經過五年多的擴建,漢沽坨於1918年完成擴建工程,建築共耗費477736元4角。東接王家園子,西臨薊運河,南至鐵獅坨,北至國家莊,面積409489平方米,建築面積387500平方米,有十五個坨基,建有129個台碼,儲鹽能力達到一千萬擔,儲鹽能力65萬噸,運鹽溝十一條,1818米的專線鐵路到漢沽站與京奉鐵路接軌,當時號稱“全國第一大鹽坨”,世界第二大鹽坨。
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為了加快對漢沽鹽業資源的掠奪,對漢沽站以及通往漢沽坨的支線鐵路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將漢沽站由原址移至車站道口現址的位置,新建站房一座;截彎取直了通往漢沽坨地內的支線鐵路。解放後,天津化工廠修建企業專線鐵路,接軌至漢沽站。1964年,鐵道部為了提高漢沽鹽區原鹽輸送能力,從漢沽站到南堡鹽場(時屬於長蘆漢沽鹽場)的專線鐵路漢南鐵路,到1992年以前還辦理客運業務。
震後重建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丰南一帶發生芮氏7.8級地震,緊鄰唐山的漢沽受到波及,傷亡慘重,損失嚴重,漢沽站被全部震毀,漢沽鐵橋也被震毀。1983年,漢沽站完成了震後重建任務,在原址建成長方形車站一座,正線2條,股道共13條。

歷史不會忘記

改革開放後,市場搞活,運輸方式漸漸多樣化,一些對時間要求高的貨品都採用了較快的運輸方式,漢沽鹽場原鹽輸送量也大幅減少。2009年起,由於漢沽區、塘沽區、大港區被撤銷設立濱海新區,越來越多的公共出行方式隨之興起,市民的選擇越來越多樣化。發車班次多、運營更靈活的公交出行方式得到了市民們的青睞。再加上北京鐵路局減少漢沽站經停車次,漢沽站變得愈加冷清,因而最終在2014年3月31日,隨著由天津站開往秦皇島站的4429次列車正點開出具有127年悠久歷史的漢沽站,喧鬧了百餘年的客運月台終於寂靜了下來,百年漢沽站結束了她悠久的客運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