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復興者

漢服復興者

漢服復興者廣義是指長期以來致力於漢服文化復興的人。漢服復興者是自從漢服運動開展以來,一直為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的復興作出重要貢獻的人。漢服復興者之間以“同袍”相稱。

漢服復興者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是漢服運動的骨幹力量。可以說漢服運動的發展離不開漢服復興者的努力,目前漢服復興者正快速增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服復興者
  • 類型:漢族 傳統服飾 
  • 定義:致力於漢民族傳統服飾復興的人
  • 相關組織:漢服北京、蘭州漢服雅集會
漢服簡介,漢服運動,發展歷史,清末民國,現今發展,

漢服簡介

談到漢服復興,自然先要了解漢服的概念——漢服(Hanfu),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夏衣冠等,是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髮易服而消亡,19世紀中葉開始復興),區別於其他少數民族,體現漢民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並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通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裡找到依據。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黃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範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字、漢服由此得名。漢服影響了整個亞洲多數國家的民族服飾形成。
漢服復興,是漢民族藉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是本世紀初在中國國力上升,以復興華夏文化、振興祖國為終極目標的一場文化的復興。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服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的一部分,通過漢服同袍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漢服運動在近代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終極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並非異想天開或作樣子。
漢服漢服

發展歷史

清末民國

漢服復興者是近幾年才為大家所熟悉的名詞,其實漢服復興者自從漢服消失以來就不斷的出現,在清代就已經有漢服復興者了,民國時期的南社等都屬於最早的漢服復興者,只不過當時沒有出現真正的漢服運動而被埋沒。
漢服復興漢服復興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標“漢”字,是近代漢服第一人;儒學家夏震武束髮深衣;語文改革活動家、文字音韻學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錢玄同著玄端辦公;國畫大師張大千寬袍大袖遊歷歐洲;1914年(民國3年),頒定民國禮制七種,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見存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門合影、袁世凱祭天照片,可以證明其影響。

現今發展

1968年至1969年,台灣參照宋史、大明集禮、南雍志、三禮圖等制定中華民國祭孔冠服。
如何復興優秀傳統禮儀規範、提升民族自我認同感,或是民族服飾傳承的關鍵。2010年,“漢未央”作為民間青年自組織群體的代表之一走上了世博會的舞台。隨著中央到地方對優秀傳統文化復興所展現出來的強大號召與政策導向,民族文化產業的市場與消費群體也將日益展現蓬勃生命力。
2014年,北京服裝學院負責具體組織實施APEC會議領導人服飾的設計、製作工作。從成衣來看,立領、對開襟、提花萬字紋、海水江崖紋、宋錦面料、雙宮緞面料等傳統元素,既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又讓中國服飾走向了世界。目前更多的漢服商家開始積極尋求文化產業的“跨領域”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