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建設之初
由於
南京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河西新城區建設不斷加速,區域內交通流量急劇增大,漢中門橋的現狀已經不能滿足通行的需要,統計數字表明,從2004年起,漢中門大橋機動車通行量平均增長了20%以上,曾創下12小時機動車流量接近4萬輛的紀錄,不堪重負的大橋經常出現“
腸梗阻”。
南京市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漢中門大橋改造工程將利用老橋改造,拆除原南北兩座標準較低的橋樑,保留中橋,再新建同跨徑的兩幅三跨連續鋼構橋。
設計環節:最初選用的是鋼製欄桿 據了解,漢中門橋設計時,設計單位最初選用的是鋼製欄桿,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改成了花崗岩欄桿,相比之下,美觀是美觀了一點,可錢也多花了。而且施工難度大,責任心不強或者技術粗糙的話,容易造成裂縫。
施工環節
工期緊張,轉包質量難保證
《南京漢中門大橋施工組織設計》:根據招標檔案要求,工程於2006年9月30日開工,2007年12月31日竣工,
契約工期總日曆天數為458天。由於本工程交通壓力大,不能南北兩座橋同時拆除、同時施工,同時兩座新建橋也不能按時間緊接著施工,因此在建成新北橋後施工材料和現場施工用房都要運出現場,施工隊伍也因此要停上1個多月的時間,造成了工期很緊張。
設計方案
從2005年年中一直在紙面上進行“改造”的漢中門大橋早已有了定論。南京市建委有關負責人稱,將快車道修建在同一個平面上的一號方案從兩套備選方案中勝出。據了解,這套方案在徵詢公眾意見時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建設部門尊重市民的選擇,將一號方案拍定為實施方案。
已確定的一號方案,是將南北兩座側橋拆除,保留中橋。為便於大橋兩端交叉口和現有道路的對接,設計時考慮到將8個快車道位於同一個平面上,兩側各設計1.5米寬的花壇綠帶,使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分道行駛。記者注意到,一號方案在設計時將慢車道高度設計得比快車道低0.7米左右,這樣一來減小了慢車道的坡度,方便非機動車的通行。
環保之橋
建設篇漢中門大橋初始 漢中門大橋於2006年年底開工建設。據南京市環保局介紹,投資總額約3912.5萬元的漢中門大橋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在該局網站上進行批前公示,徵集民意。從公示時間來看,截止日期為2006年11月3日。據了解,漢中門大橋是繼定淮門大橋之後又一座進行環評的大橋,今後南京所有城建項目必須環評。
先拆北橋半幅施工
據了解,考慮到漢中門大橋交通的重要性,大橋在開工建設時將分步建設:先拆除北橋,進行北半幅橋的施工,保留中橋和南橋作為施工期交通通道,待北橋施工完後再拆除南橋,以新建完成的北半幅橋和中橋維持施工期的交通。
那么對於漢中門大橋改造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又是怎樣描述的呢?記者注意到,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結論顯示,漢中門大橋符合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該項目是在老橋橋位改建,較原有橋樑寬度略有縮小,不會對城市規劃產生影響。
環保篇項目基本可行
據環評報告顯示,漢中門大橋改建工程從環境角度而言基本合理,儘管該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會對沿線地區的環境噪聲及沿線居民生活質量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但只要認真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提出的減緩措施,工程建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而施工方一旦出現任何環境違法現象,如將廢水亂排秦淮河,建築垃圾隨意棄放等,環境監察部門都有權力對施工方進行處罰或要求停工,直到糾正問題後方可繼續施工。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隨著漢中門大橋的建成,原來該處交通堵塞、啟動車輛及怠速情況較多的狀況將得到改善,會大大降低尾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改造後的大橋將有助於改善區域內環境空氣品質。
建築垃圾需特殊處理
在秦淮河上改造大橋,對秦淮河水質是否有影響,是市民關注的焦點。大家都知道,建橋時,水泥灌孔漿及鑽孔灌注樁等施工過程都會產生含大量懸浮物的泥漿水,這些廢水處理不好會直接排放到秦淮河裡,導致外秦淮河水質變化,淤積下水道。
為保護秦淮河水體質量,環評報告中提出,施工單位應設定簡易沉澱池或使用收集船隻,泥漿水經沉澱分離後,清水作為一般廢水排入污水排放系統,沉澱的固體顆粒物與生活垃圾分別堆放,分別處置。渣土、物料在運輸時,須噴水或加遮蓋處理,以防運輸途中揚塵。對於不慎撒落的廢渣、材料等要派專人負責清掃,避免引起二次揚塵污染。施工產生的各類垃圾廢棄物應堆置在規定的地點,不得倒入河道和居民生活垃圾容器,施工中不得隨意拋棄建築材料、殘土、舊料和其他雜物。
控制噪聲是首要任務
漢中門大橋附近目前有剛剛建成的一些高檔樓盤,不過從樓盤入住時間來看,居住居民暫時還不會受到噪聲影響,但一些老居民小區則難逃“劫難”。由於漢中門大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受區域內多條道路交通噪聲和社會噪聲綜合影響,漢中門大橋段聲環境現狀較差。特別是在施工過程中聲環境將出現噪聲超標。由於施工期噪聲污染具有暫時性,因此建議嚴格實施禁止夜間施工機械作業和運輸車輛行駛,並採取其它輔助隔聲降噪措施,施工期噪聲污染問題就能夠得到有效緩解。
另外,根據噪聲預測結果,漢中門大橋區域內環境噪聲在營運期內無明顯增高,報告建議,通過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有效控制交通噪聲污染。加強上路車輛的管理,推廣、安裝效率高的
汽車消聲器,減少剎車,禁止大型貨車及破舊車輛上橋,特別是夜間不能超速行駛。建議在醒目處設定禁鳴標誌,對大橋兩側的十字路口紅綠燈進行最佳化設定,當車流暢通時,可以減少頻繁啟動和制動導致的突發噪聲,減少鳴笛,對於區域聲環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設計時橋樑實心護欄行車道側考慮安裝吸聲材料。
環保部門全程監控
記者留意到,在漢中門大橋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明確表示,建設單位委託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進行施工期環境監測,在老橋拆除工作開始後應進行環境監測,在老橋拆除期間監測2次,在橋樑新建過程中監測2次。主要監測內容是TSP(
總懸浮顆粒物)和噪聲。這就意味著環保部門將進行監控。
大橋現狀
橋糊糊的主角是南京耗資5000萬新建一年的漢中門大橋。2009年12月,在接到市民發現該橋有三十多根欄桿裂開了口子的投訴後,施工單位竟連夜用膠水將裂口糊上,欲蓋彌彰的“傷疤”。這一做法,為即將過去的2009年度增加了一個熱門詞——“
橋糊糊”。有道是:一橋飛架在金陵,欄桿開裂漿糊縫。古人憑欄多壯語,今人至此膽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