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隱公

滕隱公

滕隱公(?-前484年),姬姓,名虞母,子爵。是春秋時代諸侯國滕國君主。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去世。冬十一月,葬滕子,諡號隱公。

基本介紹

世系關係,滕國分封,滕國滅亡,

世系關係

滕宣公姬嬰齊 前651年—前641年)
滕昭公姬元(姬壽) 前640年—前600年
滕文公前599年—前574年
滕成公姬原 前573年—前539年
滕悼公姬寧 前538年—前513年
子 滕頃公 姬結 前512年—前491年
子 滕隱公 姬虞毋 前490年—前484年
? 滕考公 姬麇 前483年—?年

滕國分封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云:“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預註:“十六國,皆文王子。”《世本》云:“滕,姬姓。侯爵。錯叔繡,文王子。”又雲,滕氏為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後。[5]杜預《春秋釋例·世族譜下》“滕”條言其分封和地望則曰:“滕,姬姓,文王子錯叔繡之後也,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縣是也。”[6]而《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沛郡”條下班固自注“公丘”則曰:“侯國。故滕國周懿王子錯叔繡所封,三十一世為齊所滅。”[7]其說錯叔繡為周懿王子則異於《左傳》和《世本》。就現有考古材料而言,山東滕州市發現有西周早期的滕國銅器,說明滕國之封應不晚於西周早期。因此,班固謂錯叔繡為西周中期周懿王之子顯然有誤。
只是《史記》說又有不同。《陳杞世家》云:“滕、薛、騶,夏、殷、周之間封也,小,不足齒列,弗論也。”司馬遷雖雲滕“小,不足齒列,弗論”,但說其封在“夏、殷、周之間”,卻不能不令人注意。滕封於“夏、殷、周之間”的說法,在漢世似乎頗有影響。《禮記·檀弓上》載縣子瑣語:“吾聞之,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親。滕伯文為孟虎齊衰,其叔父也;為孟皮齊衰,其叔父也。”鄭玄註:“古,謂殷時也。上不降遠,下不降卑。伯文,殷時滕君也,爵為伯,名文。”[8]然而,以滕伯文為殷時滕君之說顯然是缺乏根據的。王恩田先生曾以“殷不以‘孟’、‘伯’為字,此為周時習俗”而指“鄭說誤”[9],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在殷商時期,還不存在只有在完備成熟的宗法制度下才產生的“嫡長稱伯”、“庶長稱孟”[10]類的排行字和所謂的“齊衰”服制。不過,王恩田先生還是認為:“周代滕國建國前的殷代,確有滕國或滕族存在。”“與卜辭和殷滕銘文相較,西周滕字增火為意符。周人滅殷滕後,封錯叔以為國君,仍襲用滕之國號,唯加‘火’以示區別,蓋取焚滅之意。”[11]然而,就王先生所舉卜辭(乙7119)和所謂殷滕銘文(《滕女觚》、《滕尊》或《滕觶》[12])之例來看,其所謂的“滕”之初文,一般都釋為朕,與作為國名的“滕”字未必相關。何光岳先生也認為西周滕國是“襲封黃帝之後滕姓之地”[13]。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能證明西周之前有滕國或滕族存在的可信依據。司馬遷謂滕封在“夏、殷、周之間”,應該是受《國語》所謂黃帝之後有滕姓之說的影響。《國語·晉語四》載司空季子勸晉公子重耳迎娶懷嬴之語云:“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彭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彭,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衣是也。”[14]然而,這段文字本身就是歧義互現,深受學者質疑,不足為憑。關於滕得名之由,現在還不得而知。
滕國始封之地,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在山東。如《漢書·地理志上》“沛郡”條下班固自注、《世本》宋忠注[15]、杜預《春秋釋例·世族譜下》“滕”條以及酈道元《水經注·泗水》[16],皆以為滕始封在漢沛郡公丘縣。只是《漢書·地理志上》的山東始封說,似乎並沒有什麼依據,歷代沿襲此說的學者也沒有提出新的支持材料。
對此問題,當今學者已有一些不同於舊日的看法。陳槃先生曾指出《左傳·閔公二年》所說的衛國滕邑為滕國舊居,今山東滕州之滕乃滕國遷地。[17]何光岳先生在《滕國考》中認為此衛國滕邑“當在今河南衛輝市西北的田窯村,田窯實為滕窯的同音異寫。”並結合“錯叔繡”、“滕叔繡”之稱以及《漢書·地理志上》註疏,提出“滕侯名叔繡,或先曾封於錯,故名錯叔繡,後封於衛輝之滕,再東遷公丘,公丘為滕之都城。”[18]只是由於論述過於簡略而沒有引起學界的重視。可喜的是,近年發現的戰國楚竹書《容成氏》篇中有周武王伐紂經過共、滕之間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探究滕國始封地的珍貴史料。《容成氏》51號簡記周師“戊午之日,涉於孟津,至於共、滕之間”[19]。此處所說的“共、滕”也見於《左傳·閔公二年》,為衛國之邑。陳偉先生在研究這部分簡文時,首先確定簡文中的“共”,即《左傳》隱公元年、閔公二年所載之“共”,“即漢晉共縣、唐宋共城縣、今輝縣市治”,進而又指出簡文中的“滕”即《左傳·閔公二年》衛國滕邑,其位置“大致應在共山的另一側,即其以北處;其距離也當不致太遠。”[20]陳先生所說的“滕”之位置與何光岳先生的結論一致。因此,滕國的始封地確有可能就是《左傳·閔公二年》所說的衛國滕邑。
滕叔繡之所以又稱錯叔繡,當是因其初採在錯地。羅泌《路史》卷十九《高辛紀下》云:“叔繡居錯,文公侯之滕,三十有一世齊滅之。”[21]據情理度之,叔繡采錯應在周文王時期,武王滅商之後封其於滕地為諸侯。關於錯的地望,現在還無法確定。《路史》卷二十八《國名紀五》“錯”條云:“滕叔初采,今沛之公且。”[22]公且似應為公丘、公邱或龔丘的同音異寫。所謂公丘即滕國所在,在今山東滕州市西南。叔銹采錯在滅商之前,因此錯邑不大可能會越過殷都而遠在今山東。羅泌此說應是誤以錯、滕為同地。
杜預《春秋釋例·世族譜下》“滕”條言滕為周文王子錯叔繡之後,武王封之,與它說皆雲滕之始封為叔繡相異,應是杜預不知叔繡始封在河南,山東之滕是西周王朝遷封叔繡之後的緣故。
1978年3月在今滕州莊裡西遺址內發現一座銅器墓葬,出土鬲一、簋二。[23]三件銅器屬西周早期早段,其中的鬲銘曰“吾作滕公寶尊彝”,該銘文中的“滕公”,李學勤先生認為“應即滕國首封之君錯叔繡。”[24]王恩田先生也持同樣的看法。[25]
又,約在1989年前後,滕州莊裡西墓地中一座“被破壞殆盡”的墓葬(M7)流出一批銅器,據目前所知,滕州博物館徵集十器[26],流散於海外今歸首陽齋三器[27],共十三器。其中有三器的銘文對研究滕國的遷封意義重大。
《史觶之一》:唯伯初令宗周,史賜馬匹,用作父癸寶尊彝。
《鼎》:隹正月,辰在壬申。公令狩□□,獲瓏□,公賞貝二朋。……
《簋》:隹九月,諸子具服,公乃令,在曰:凡朕臣興。敢對公休,用乍父癸寶尊彝。
朱鳳瀚先生指出,制器年代約在成康之際的《史觶之一》銘文中的“伯”應是約在康王中葉的《鼎》與《簋》銘文中的“公”,其不是叔繡,而是在成康之際二次受封徙封於今山東滕州之滕侯。[28]此論甚確。從時間上看,這位在成康之際二次受封徙封於今山東滕州之滕侯應是繼始封君叔繡之後的二世滕侯,與前面提到的吾鬲的主人“吾”應為同輩。
關於遷封山東後滕國的地望,杜預注《春秋·隱公七年》“滕侯卒”文云:“滕國在沛郡公丘縣東南。”《水經注·泗水》曰:“泗水又左會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蕃縣。今縣之東北,平澤出泉若輪焉。發源成川,西南流分為二水,北水枝出,西逕蕃縣北,西逕滕城北……漢高祖封夏侯嬰為侯國,號曰滕公。鄧晨曰:今沛郡公丘也。其水又溉於公丘焉。縣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里,內有子城,按《地理志》,即滕也。”[29]《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載:“滕縣,本古滕國,漢蕃縣也,屬魯國。宋屬彭城郡。漢末,太傅陳蕃子逸為魯相,改音皮。後魏置蕃郡,以縣屬焉。北齊郡縣並廢。隋於此置滕縣,屬徐州。按古滕國,在縣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公丘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夏侯嬰初為滕令,故號滕公。按此時高祖未立屬縣,故滕為秦縣。至武帝改為公丘縣,屬沛國。”[30]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六《春秋列國地形犬牙相錯表上》山東“兗州府”條“滕縣”下云:“滕城在縣西南十四里”。[31]總體來看,古滕國的位置,歷代文獻記載比較一致。考古調查證實“‘滕城’在今滕縣城西南7公里”,另在滕縣城西南約十五里處的莊裡村西有俗稱“城頂”的堌堆遺址,包含了自龍山文化直至漢代的遺存,傳為公丘故城址,“如果莊裡‘城頂’為漢代公丘,則正符合了晉人杜預的意見,滕城在公丘之東南。也符合了唐人李吉甫的意見,古滕國在縣西南十四里的滕城。”[32]綜合以上文獻及考古資料,我們可以斷定今滕州市西南約七公里的“滕城”遺址是滕都內城。滕都內城周長為2795米,內城之外還有周長20里的外城。近年來多次發現滕國青銅器的莊裡西遺址正在外城之內。這些青銅器基本都出自墓葬,年代屬西周早期到戰國早期。根據銅器銘文,可以肯定莊裡西墓地是包括滕侯墓葬在內的滕國貴族墓地。

滕國滅亡

西周時期,滕國在周王室強大力量的羽翼之下維持著生存。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室力量的衰退,弱小的滕國只好選擇屈從、依附強大的諸侯國以苟延殘喘。滕國非常重視與同宗魯國的關係。據《春秋》、《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歷代滕君即位後幾乎都要朝魯。滕國重視發展與魯國的關係,主要是基於聯魯抗宋。魯為滕臨近的相對較大的國家,而宋一直對滕虎視眈眈,且多次對滕用兵。此外,滕似乎也很注意發展與周邊小國的關係。春秋早期的邾伯御戎鼎銘云:“邾伯御戎作滕姬寶鼎,子子孫孫永寶用。”[33]據銘文可知,滕、邾兩國曾為婚姻之國。
越王句踐滅吳後遷都琅琊,滕成為越的近鄰。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古本竹書紀年》云:“於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34]。越王朱句三十四年為前414年。[35]滕雖滅于越,但後來卻得以復國。復國的過程文獻未載,不過我們可以從《竹書紀年》的相關記載中得到一些線索。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古本竹書紀年》云:“翳三十三年遷於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吳人立孚錯枝為君。明年,大夫寺區定粵亂,立初無餘之。十二年,寺區弟忠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無顓八年薨,是為菼蠋卯。”[36]翳三十三年遷吳,三十六年七月被太子諸咎所弒,十月越殺諸咎,越國政局混亂動盪,直到無顓立,局勢才得以穩定。滕復國應該就在越國政局動盪之時。
復國後的滕國歷史,文獻乏載,只是在《孟子》一書中有滕定公、滕文公父子的記錄。趙岐注《孟子·滕文公上》云:“滕侯,周文王之後也。《古紀》、《世本》錄諸侯之世,滕國有考公糜,與文公之父定公相直;其子元公弘,與文公相直。以後世避諱,改‘考公’為‘定公’;以元公行文徳,故謂之文公也。”[37]趙岐認為《孟子》中的定公和文公是因後世避諱等原因的改稱大概可靠。《春秋》、《左傳》中的滕文公在位時間為前599年至前575年[38],而《孟子》中的滕文公與孟子(前372年至前289)生活在同一時代,因此,二處所說的滕文公不可能是一人。《孟子》一書記載了孟子與滕文公為世子及在位時交往的諸多言論、事跡,因此,《孟子》中所說的滕定公(即考公糜)、滕文公(即元公弘)父子應是滕復國後的國君。滕文公是一位有為的君主,故而向孟子請教為國之道。然而滕國“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壤地褊小”[39],小國寡民,缺乏實力,最終還是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戰國策》卷三十二《宋衛》載:“(宋)康王大喜,於是滅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卷二十一《趙四》載,五國伐秦無功,趙有意與秦講和,蘇代在說服趙國奉陽君李兌放棄與秦講和時說:“天下爭秦,秦按為義,存亡繼絕,固危扶弱,定無罪之君,必起中山與勝(滕)焉。秦起中山與勝(滕),而趙、宋同命”。[40]范祥雍先生按:“謂趙失中山、宋失滕,故言‘同命’。”說明此前滕已經亡於宋。《資治通鑑》卷五《周紀》周赧王“二十九年”條亦云:“宋康王喜,起兵滅滕”。[41]因此,滕滅於宋是沒有問題的。楊寬先生指出:“宋滅滕、取淮北之地,確與趙滅中山同時。”[42]繆文遠先生更明確指出趙滅中山在趙惠文王三年即前296年。[43]若此,則宋滅滕應在前296年。又,譚貞默《孟子編年略》云:“《傳》記滕文公卒,再傳二十一年,滅於宋。”[44]而梁濤《孟子行年考》考定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當時任齊卿的孟子吊滕文公。[45]若此,則滕文公卒年為前316年。由此後推二十一年,宋滅滕恰在前296年。這樣看來,復國後的滕在前296年滅於宋是沒有問題的。至於任啟運《孟子考略》所謂“《記》言孟子去滕二十一年而滕亡”,錢穆先生認為“決不然。或任氏誤記文公卒後二十一年為孟子去後二十一年也。”[46]另外,梁濤《孟子行年考》考定周顯王四十五年(前324年)孟子在鄒,滕定公(滕考公)去世,滕文公派然友至鄒向孟子問喪禮。[47]若此,滕文公(滕元公)元年為前323年。
滅滕之國,班固《漢書·地理志上》及杜預《春秋釋例·世族譜下》“滕”條或以為齊,與前引文獻牴牾。若細細抽繹,亦有其因。《戰國策》卷三十《燕二》載,蘇子為燕說齊王伐宋,齊“遂與兵伐宋,三覆宋,宋遂舉。”[48]《史記·宋微子世家》載:“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盛血以韋囊,懸而射之,命曰‘射天’。淫於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於是諸侯皆曰‘桀宋’。‘宋其復為紂所為,不可不誅’。告齊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齊湣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地。”《資治通鑑》卷五《周紀》周赧王“二十九年”條記此事較詳備:“宋有雀生於城之陬。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喜,起兵滅滕,伐薛,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與齊、魏為敵國,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斬社稷而焚滅之,以示威服鬼神。為長夜之飲於室中,室中人呼萬歲,則堂上之人應之,堂下之人又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以至於國中,無敢不呼萬歲者。天下之人謂之‘桀宋’。齊愍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於溫。”[49]齊滅宋的時間,文獻記載不一。經繆文遠、楊寬二位先生考證,事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50]此前滕滅於宋,宋滅於齊後滕地又入齊,史籍或因此誤以為滕滅於齊。至於孔穎達“滕三十世為楚所滅”[51]之說,應是因齊滅宋後不久即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秦、韓、趙、魏五國破齊、楚乘機收復淮北之地[52],滕國故地大概也在此時被楚國占領,導致孔氏誤以為滕滅於楚。至於《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二》“滕氏”注所謂滕“為秦所滅”之說,范祥雍先生已在《戰國策箋證》中言及,“《通志》謂滕為秦滅,稽之時地並不合,可無論。”[53]
三滕國的世系
滕國世系沒有系統完整的記載,缺佚甚多,今據文獻記載及金文材料試作整理。1982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今山東滕州莊裡西遺址內發現一座墓葬,出土銅器六件,計有方鼎一、扁足圓鼎一、鬲二、簋一、壺一。[54]朱鳳瀚先生指出,這組銅器“從器形與紋飾看,約屬西周早期偏晚。”[55]其中三件有銘,兩件銘文有“滕侯”之稱,即方鼎銘“滕侯作寶尊彝”;簋銘“滕侯作滕公寶尊彝”。這位“滕侯”應是西周早期偏晚時期的一位滕君。《滕侯簋》銘文中之“滕公”應為其前任滕君。
傳世滕虎簋有四件,銘文相同,曰:“滕虎敢肈作厥皇考公命仲寶尊彝。”王國維先生《釋滕》以“滕虎”為《禮記·檀弓上》中滕伯文之叔父滕孟虎,認為滕虎簋為周中葉以後物。[56]王恩田、黃盛璋二位先生推斷應屬昭王時期。[57]孟虎之死既在滕伯文之前,則滕伯文大概是昭穆之際的一位滕侯。倘若銘文中“滕虎”確為《禮記·檀弓上》中之“孟虎”,則銘文中滕虎之父命仲,即滕伯文之祖父,應為一代滕君。如此,則命仲之子、滕伯文之父亦應為一代滕君。
聯繫前面已知的武王時期始封君叔繡、成康之際二世滕君,從器物的年代及銘文來看,可以認定上提《滕侯方鼎》、《滕侯簋》中的“滕侯”為康王時期的三世滕君;《滕虎簋》中的“命仲”應為康昭之際的四世滕君;稱謂缺佚的命仲之子、滕伯文之父為昭王時期的五世滕君;滕伯文為昭穆之際的六世滕君。如此,《滕侯簋》“滕侯作滕公寶尊彝”中之“滕公”應是成康之際的二世滕君,與前提“器”銘文中的(滕)伯或公對應。黃盛璋先生考證與滕侯方鼎、滕侯簋同出的疐鬲屬康王世[58],與我們推斷《滕侯方鼎》、《滕侯簋》銘文中的“滕侯”在康王期相合。
張連航先生在《讀新出土銘文札記三則》中提到一件滕侯簋,銘曰:“滕侯作滕公尊彝。”[59]從銘文字形來看,這件滕侯簋應屬西周中期。若此,銘文中的“滕公”、“滕侯”應為西周中期前後相繼的兩位滕君。
吳氏芬舊藏中有一件滕侯蘇盨,銘曰:“滕侯蘇作厥文考滕仲旅簋,其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黃盛璋先生認為:“從其字型較晚,應屬西周晚期。”[60]朱鳳瀚先生指出:“從銘文看,約屬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61]兩說大致相合。如此,滕侯蘇應是兩周之際的一位滕君。
進入春秋早期後段,滕國世系的文獻記載開始較為系統,見於《春秋》、《左傳》。魯隱公七年(前716年)春,滕侯卒。這位滕侯即是陳厚耀《春秋世族譜·滕世次圖》中的“滕侯轂”[62],其即位時間不詳。
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春,滕侯朝魯。魯桓公二年(前710年)春,滕子朝魯。按此二處雲“滕侯”、“滕子”,稱呼有別,且分別朝魯,儘管時間間隔很短,但二人應為前後相繼的兩位滕君。“滕侯”應於隱公七年(前716年)即位,隱公十一年(前712年)朝魯,而於桓公元年(前711年)卒;“滕子”於桓公元年(前711年)即位,於其元年即桓公二年(前710年)朝魯。如此,則“滕侯”於前715年至前711年在位。
魯莊公十六年(前678年)十二月,又有滕子參加幽之盟。魯僖公十九年(前641年)春,宋人執滕宣公嬰齊。魯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夏,滕子隨宋襄公伐鄭。從時間間隔來看,魯莊公十六年所說的“滕子”應是繼魯桓公二年“滕子”之後的一位滕君。此位“滕子”卒後,滕宣公嬰齊即位,前641年被宋國拘留。而魯僖公二十二年的“滕子”應是滕宣公嬰齊之後的一位滕君。陳厚耀《滕世次圖》列於滕宣公嬰齊、滕昭公元之間的“滕孝侯”[63],應是此位“滕子”之後的又一位滕君。
魯文公十二年(前615)秋,滕昭公朝魯。魯宣公九年(前600年)八月,滕昭公卒。滕昭公前615年朝魯,其即位應在前615年之前不遠。滕昭公即是《滕世次圖》中的“滕子元”。[64]
魯成公十六年(前575年)四月,滕文公卒。按滕昭公前600年卒,則滕文公前599年至前575年在位。滕文公即是《滕世次圖》中的“滕子壽”。[65]
魯襄公五年(前568年)秋,滕子參加戚之會盟,同年冬與晉候等諸侯救陳。魯襄公六年(前567年)秋,滕成公朝魯。魯昭公三年(前539年)春正月,滕成公原卒。據滕文公前575年卒,則滕成公原於前574年至前539年在位。
魯昭公四年(前538年)夏,滕子與諸侯會於申。魯昭公十三年(前529年)秋,滕子與諸侯會盟於平丘。魯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秋七月,滕悼公寧卒。據滕成公原前539年卒,則滕悼公寧於前538年至前514年在位。《司馬楙鎛》銘文所見“悼公”[66]應即滕悼公寧無疑。
魯定公四年(前506年)三月,滕子與諸侯會於召陵,侵楚。魯定公十五年(前495年)九月,滕子至魯會葬。魯哀公二年(前493年)夏四月,滕子朝魯。魯哀公四年(前491年)秋八月,滕頃公結卒。據滕悼公寧前514年卒,則滕頃公結於前513年至前491年在位。王恩田先生以耆、結音近可通,認為《滕侯耆戈》銘文中之滕侯耆可能即滕頃公結。[67]滕侯耆戈目前所見共兩件,從形制來看應屬春秋晚期,也與滕頃公結所處年代相符。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秋七月,滕隱公虞母卒。據滕頃公結卒於前491年,則滕隱公虞母於前490年至前484年在位。滕侯昃器目前共見四件,戈三、敦一,均有銘文,或依據昃、虞可通以為滕侯昃即滕隱公虞母。王恩田先生根據滕侯昃戈、滕侯昃敦的形制判定其為戰國時期器物,認為滕侯昃並非春秋滕隱公。[68]通過對比目前所見七件滕國青銅戈的形制,滕侯昃戈遠晚於滕侯耆戈,應屬戰國早中期的器物。黃盛璋先生定滕侯昃墩、戈為戰國中期器。[69]綜合考慮,滕侯昃不可能是滕頃公結的繼任者滕隱公虞母,應是戰國中期的一位滕侯,這位滕侯文獻失載。
《世本》云:“自叔繡至宣公嬰齊十七世。”[70]杜預《春秋釋例·世族譜下》“滕”條亦云:“自叔繡及宣公十七世乃見《春秋》”。[71]因此,滕宣公嬰齊為第十七世滕君應該可信。據此可以推知:
滕宣公嬰齊之前,滕侯轂為第十三世;魯桓公二年所言“滕子”為第十四世;魯隱公十一年所言“滕侯”為第十五世;魯莊公十六年所言“滕子”為第十六世。
滕宣公嬰齊之後,魯僖公二十二年所言“滕子”為第十八世;滕孝侯為第十九世;滕昭公元為第二十世;滕文公壽為第二十一世;滕成公原為第二十二世;滕悼公寧為第二十三世;滕頃公結為第二十四世;滕隱公虞母為第二十五世。
《世本》云:“(滕)隱公後六世。”[72]杜預《春秋釋例·世族譜下》“滕”條亦云:“自叔繡及宣公十七世乃見《春秋》,隱公以下《春秋》後六世而齊滅滕矣。”[73]前484年滕隱公虞母卒,前414年滕初亡于越,前296年終亡於宋。從時間間隔來看,前484年至前414年的71年間滕國曆六世較為可信,而前484至前296年的189年間歷六世則次之。滕考公於前324年去世,其子滕元公於前324至前316年在位。若前316年至前296年宋亡滕的21年間只有一世,則前484年至前324年的161年間歷四世,這種情況在先秦時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應以前說為準。

  

  

  

  
滕隱公(?-前484年),姓,名虞母子爵。是春秋時代諸侯國滕國君主。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去世。冬十一月,葬滕子,諡號隱公。。
前任:
滕頃公
滕國君主
前491年─前484年
繼任:
滕考公
《左傳·哀公十一年》: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冬十有一月,葬滕隱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