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姓

滕姓

滕姓起源很早,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還有一支滕姓起源於周朝王族之姓,姓。

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錯叔繡於滕(今山東滕州),有天下滕姓出滕州一說,後來,滕國被越國攻滅,但是,不久復國。後來,又被宋國攻滅,於是子孫後代就以國名“滕”為姓,作為紀念。滕姓後來在開封府發展成望族,世稱開封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滕姓
  • 外文名:Teng Surname
  • 拼音:téng
  • 起源:西周
  • 歷史:滕國
  • 現代城市:山東滕州
  • 滕姓始祖:錯叔繡
  • 封號:滕王
  • 姓姓建築滕王閣
  • 典故:天下滕姓出滕州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滕姓,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滕撫,滕胄,滕耽,滕胤,滕延,滕修,滕文公,滕曇恭,滕昌佑,滕宗諒,滕茂實,滕中正,滕元發,滕經,滕代遠,滕海清,滕國棟,滕久明,滕久明,滕文生,滕國榮,滕德甫,滕藤,滕一龍,滕衛平,滕久壽,滕海濱,滕凱文,其他,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九言及以上通用聯,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基本介紹

滕 滕、塍、騰,讀音作téng
2017年 滕姓人口約為96萬人
滕姓

姓氏源流

滕(Téng)姓與騰姓同宗,源出有:
滕姓

源流一

出自黃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國語》中記載了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據史籍《萬姓統譜》上的記載,相傳四千年前的黃帝時代,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滕”字在上古為“”,即田埂的意思。因“滕”與“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為“滕”,取泉水騰湧、水足田廣的膏腴之義。該支滕氏是黃帝後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與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於古滕州一帶。
古代滕州(今山東滕州)歷史久遠,七千二百年前就有東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仍可見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遺址,成為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的封地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東滕縣)成為商朝氏族的搖籃,史載商朝始祖的母親簡狄蠶玄鳥(烏鴉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詩經》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就發生在該處。據史籍《萬姓統譜》、《廣韻》等的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後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繡(字錯,史稱錯叔繡或滕錯叔)於滕(今山東滕縣),建立了滕國,錯叔繡成為滕國的第一代國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在歷史文獻《滕縣誌》中對此有詳細記載。直到戰國中期的周顯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將兄長驅趕到齊國,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自稱宋王偃。周慎靚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為王,稱宋康王,史稱宋末君。這位宋康王十分好戰,當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他四處用兵,八方征討,在期間一舉滅了滕國。在史籍《史記》中記載:“宋康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滕國滅亡的具體時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期望考古的新發現。末代滕國君主稱滕伯,名叫姬文。滕國滅亡後,其王室後裔紛紛外逃,為了不忘國恥,永懷故土,遂以國為姓,改姓為滕氏,從此四處遷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後來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為複姓滕叔氏,也有的改為滕氏。滕叔氏後來仍舊省文簡化為單姓滕氏。
該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不分彼此。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漢化改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大司空陸騰,主語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陸騰,為北周政權的大司空,祖籍為代北鮮卑拓拔部人,高祖為拓拔·俟,是北魏王朝的東平王。陸騰就是拓拔·俟的玄孫,以漢姓陸為姓氏。在陸騰的後世子嗣世系中,在隋、唐之際多有人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分稱騰氏、滕氏兩支,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騰姓、滕姓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姓氏字經常混用。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漢化改姓,出自十六國時期西燕慕容部叱羅氏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公元385年,前秦皇帝符堅被殺,而原來前秦統治的區域也劃分為了很多個小國家。慕容垂反叛後率軍攻打鄴城,符堅的兒子符丕抵抗了很長時間後終於不支,率部退往并州。而慕容垂也占領了鄴城,但是此時的鄴城已經被打的稀八爛了,慕容垂覺得繼續留在鄴城還不如退往北方。因此率部北上,在擊敗了其它的鮮卑人後占領了龍城,定都於此。恢復了“燕”的國號,歷史上稱為“後燕”,而他的世敵符丕退往并州後宣布繼承大統,成為了前秦國的新一任皇帝。
叱羅·悉羅滕歸附慕容垂之後,被後燕國主慕容垂任命為尚書郎。叱羅·悉羅滕的後裔子孫,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的漢化改革浪潮中,有取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滕氏、騰氏,逐漸漢化,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漢化改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沙喇圖魯騰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沙喇圖魯滕氏,亦稱沙喇圖魯騰氏,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latuluteng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沙喇圖魯滕氏多冠漢姓為滕氏、騰氏、魯氏、陸氏等。

源流六

源於滿族漢化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女真齊克滕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齊克滕氏,亦稱齊克騰氏,滿語為Cikteng Hala,漢義“箭桿”,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齊克滕氏多冠漢姓為滕氏、騰氏、齊氏等。

滕姓

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滕姓起源很早,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還有一支滕姓起源於周朝王族之姓,姬姓。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錯叔繡於滕(今山東滕州西南),後來,滕國被越國攻滅,但是,不久復國。後來,又被宋國攻滅,於是子孫後代就以國名"滕"為姓,作為紀念。滕姓後來在開封府發展成望族,世稱開封望。

得姓始祖

錯叔繡。根據《廣韻》上的記載,滕姓是滕侯的後代,滕侯的子孫後代以國為氏,稱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國人,追源溯本,統統都是3000年前被封於滕國的周文王之子錯叔繡的後代,古代的滕國就在今天的山東省的滕州市,這裡是滕姓的最早發源地。故滕氏後人奉錯叔繡為滕姓的得姓始祖。
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后裔、戰國中期滕國國君滕文公之後。滕文公執政時,“以區區五十里”的小國,在“八百諸侯並立、戰國七雄爭霸”的情況下,不但沒有被大國吞併,反而“疆為善國,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被譽為“善國”。故滕氏後人奉滕文公為滕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滕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七位,人口約九十六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左右。
滕州歷史久遠,七千二百年前就有東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境內有“北辛文化”遺址,成為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之一。
滕立國約一千年,當中史冊有記載的國君有“滕昭公”、“滕定公”及其子“滕文公”。滕國為齊所滅,子孫紛紛離開得姓的原居地 — 今山東滕州,而散居于山東、河南等地。據《廣韻》載:“周文王子叔繡封於滕,子孫以國為氏。”又據《吳門滕氏世略抄》載:“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繡封於滕,即今山東滕縣也。滕之有國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終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頗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詳矣。子孫繁衍,以國為氏,秦漢之間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後漢順帝時中郎將(滕)撫始以北海人顯,厥後文章功業炳耀史冊者代有其人,雖南北播遷,郡系不一,而淵源固未嘗稍異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於中郎將(滕)撫……二曰南陽之滕……三曰東陽之滕,始於司業公(滕)令琮,起婺州之東陽,累葉同居,六傳後分三支,遞相遷徙,北抵青齊,西極巴蜀,東流吳會,雖派系不一,而皆導源於東陽。吾吳郡滕數典言祖,蓋亦始自東陽,以司業公為鼻祖,世系具載,譜牒歷歷可稽……”根據《廣韻》上的記載,滕姓望族居於南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還有甘肅省金昌市朱王堡鎮下湯村六社,滕先超等人,甘肅省永昌縣朱王堡鎮流泉村五社滕先文等人。

歷史名人

滕撫

字叔輔,北海劇人,漢朝順帝的大將。初仕州郡,稍遷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職,兼領六縣。風政修明,流愛於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滕撫性方直,不交權勢,宦官懷忿。及論功當封,太尉胡廣時錄尚書事,承旨奏黜撫,天下怨之。卒於家。

滕胄

漢順帝時著名文人,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人,滕胤之父。博學善屬文,孫權待以賓禮,每有軍政書疏,常托滕胄修飾潤色。曾任京兆尹,但不幸早卒。

滕耽

漢順帝時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人,滕胤之伯父。仕吳為右馬司,為人寬厚,亦短命。

滕胤

字承嗣,三國·吳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人。滕胤少時有節操,剛成年就娶公主為妻。孫權稱王之後,滕胤被封都亭侯。後來歷任丹楊太守、吳郡太守和會稽太守。孫亮繼位之後,滕胤出任太常、衛將軍。

滕延

字伯行,東漢時北海人,後來曾任京兆尹,有政績,世人稱之為長者。官至濟北相,因處死數十人,把屍體堆放在交通要道。侯覽、段大怒,將此事報告桓帝,滕延被處以濫殺無辜之罪,送到廷尉審理,免去官職。

滕修

晉代名將。字顯先,南陽人。初仕吳為將帥,歷官廣州刺史。武帝時任安南將軍,廣州牧。封武當侯。在南積年,為邊民所附。

滕文公

戰國時滕國的賢君,名宏,當時世稱元公,他與孟子是同時代人。據《孟子註疏》記載,漢代趙岐考證古紀《世本》註:滕國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後世避諱改考公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謂之文公。學者趙岐考證文公名宏,文公的父親名麋,有關滕文公的言論事跡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漢書·藝文》載《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傳世。另有世傳《孟子外傳》四篇,因古本失傳,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傳世本。清版《滕縣誌》載有《滕文公廟碑》,是依據歷代文獻考證寫成刻之於碑的。滕文公在做世子時就非常注重治國之道,認真尋求強國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國時,得知孟子在宋國,回國時途經宋國,曾兩次向孟子請教治國的道理。

滕曇恭

梁代孝子。傳說五歲時,他的母親患了熱病,想吃西瓜,滕曇恭所住的地方不產西瓜,急得他大哭不止,忽然不知從何方來了一個和尚,送給他一個西瓜,他拿回家去給母親吃了,一時傳為美談。

滕昌佑

五代十國時候的畫家。他生長在江南魚米鄉的吳郡,所以性情溫和,善於畫花鳥蝴蝶知了小蟲等,又愛畫鵝鴨,其中尤以鵝為著名。繼承唐代尚華麗之風,畫鵝都配以牡丹或芙蓉等花卉。

滕宗諒

字子京,北宋詩人,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提到的那個“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科進士。與梅堯臣(字聖俞)在池州(現安徽省貴池市)西南牌樓鎮大王洞賦詩唱和而名傳千古。

滕茂實

字秀穎,東門外滕(陳)宅街人,北宋政和八年登進士第。靖康元年,茂實以工部員外郎假工部侍郎身份與副僉書路允迪奉命出使金國,和議割據三鎮太原。金之西路軍到太原城下,遭宋軍抵抗,金主遷怒,將茂實二人及隨從囚於雲中郡,令茂實換上金國服裝,投降稱臣,茂實堅拒不受。他具冠幘(整好衣冠)拜伏號泣,請求隨行,卻不為金人所許,最終憂憤成疾而卒;其弟滕祺及族人滕承,也同時被金人所擄,卻是堅貞不屈。此時,金之東路軍一路南下攻克開封,擄掠徽宗、欽宗父子,北宋宣告滅亡,歷史稱為“靖康之恥”。

滕中正

青州北海人,宋初大臣。初仕後周,歸宋後官終判留司御史台。性峻刻,連鞫大獄,任御史中丞時,振舉綱憲,人謂稱職。

滕元發

婺州東陽人,宋代官吏。仁宗進士,仕途有起伏,任真定、太原知府時,治邊有方,人稱名帥。工於書,尺牘流便,尤擅毫翰。有《孫威敏征南錄》。

滕經

人物傳說。邢台清河傳奇人物,名滕經,死後被皇帝兩度封神。滕經是明朝清河縣滕蒿林村人,從小就過目成誦,聰明好學,才華橫溢,被譽為“小聖”。傳說他將要進順天府鄉試時,鄉親們見他才華橫溢,都認定他此去必定中頭名,滕經也覺的有把握。鄉親們為他籌集了盤纏、一船書籍供他在船上閱讀,並且趕製了一面大旗,上書四個大字:“頭名解元”。上路時鄉親們都來送行,滕經望著鄉親們期待的眼神,感動得流下了熱淚,說道:“此去必不負眾望,若不中元魁,絕不還鄉。”船起航後,為減輕船載,儘快趕路,他憑著超人的記憶力,讀完一本書就投到河裡一本。水龍王知他素日勤學刻苦,便將他所投之書一本本攜去保存,並讓肥美的魚兒躍上船,供他食用。到京城後,滕經見到來趕考的舉子,大都是富家子弟,帶著禮品,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窮困書生寥寥無幾,還處處遭受官老爺的白眼。
考試過後,主考官看過各考生的文章後,不由得對滕經暗暗佩服,他的文章條理清楚,氣勢磅礴,大有青雲直上壓倒一切之氣勢,但見滕經衣衫破舊,身無分文,又見那面大旗,不由得暗想:此人如此貧窮,又如此狂妄,我偏不點你。到揭榜時,滕經一看榜上無名,想起鄉親們的期盼與囑託,不由得產生極大的噴怒。自己報國無門,不能為民效勞,一氣之下來到河邊,朝著家鄉拜了三拜,投河自盡。滕經死後,龍王把他迎接入龍宮,封他為河神。而事實上,嘉靖皇帝敕封他為“北河平浪小聖”,清康熙敕封“護國鎮海顯佑濟運平浪元侯靈應尊神”。沿河兩岸的百姓為他立碑建廟,每天香火不斷。河神小聖也保佑百姓平安,凡有家鄉的人乘船渡水,就派水族眾將保護船行。從此,河神滕小聖的傳說就流傳下來。

滕代遠

滕代遠(1904.11.2-1974.12.1),苗族,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岩門鎮玳瑁坡村人。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在家鄉讀過私塾、國小、國語講習班,當過國小教師。1923年考取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4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由團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平江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功勳卓著的傑出革命家。
大革命時期,1924年任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學生會和常德學聯組織部長,青年團常德地委委員、總務主任。由於參加革命鬥爭,與粟裕等39人被開除學籍。經黨組織安排,到長沙近郊區菜農中做農運工作,迎接北伐軍入湘。1926年後歷任共青團平江縣委書記、湖南省農民協會委員長、中共湘東特委書記兼醴陵縣委書記、湘鄂贛邊特委書記等職,從事青年運動、農民運動和兵運工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7月與彭德懷、黃公略等參與和領導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黨代表兼第13師黨代表。12月與彭德懷率部到井岡山與朱毛紅軍會師。1930年後歷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副總政治委員、中央軍委武裝動員部部長等職。參加了保衛井岡山的鬥爭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曾獲二等紅星獎章。1934年7月被中共中央派赴前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後入蘇聯紅軍陸軍大學、列寧學院學習。1937年春回國到新疆,與陳雲組織接應西路軍餘部進入迪化。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主持八路軍新疆辦事處工作。1938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參與組織領導敵後游擊戰爭。後奉命去晉西北地區統一指揮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和發展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5月調任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培訓了大批軍政幹部。1942年8月起,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參謀長,參與指揮部隊反擊日軍“掃蕩”和“蠶食”。1944年與副參謀長楊立三提出開展增產節約的“滕楊方案”,在機關部隊推行,為戰勝嚴重困難,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參與指揮上黨、邯鄲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2月以顧問的名義,在北平協助葉劍英參加軍事調處執行部工作,並根據中央軍委電令,以八路軍參謀長的名義,在北平設立八路軍辦事處(對外稱為滕公館)。後被派往重慶、南京,協助周恩來與國民黨代表進行談判。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參與指揮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內線進行反攻作戰,領導人民武裝建設,並指導軍工生產。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委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11月任中央軍委鐵道部部長,後兼任鐵道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喊出了“解放軍打到哪裡,鐵路就修到哪裡”的戰鬥口號。領導軍民恢復鐵路交通,為保障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為鐵道兵的創建和人民鐵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著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政務委員,財經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任鐵道部部長、中共鐵道部黨委書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從祖國東北延伸到朝鮮境內的鐵道線,成為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為打敗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貢獻。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至第十屆中央委員。
1974年12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0歲。在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滕海清

滕海清(1909-1997),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游擊隊。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11師33團班長,第32團副連長、連長,四川巴中游擊隊營長,紅四方面軍第33團營政治教導員,第10師28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教導大隊大隊長,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二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游擊支隊第二團團長,八路軍第四縱隊五旅旅長,新四軍第4師11旅、9旅旅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6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13縱隊副司令員,第2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21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軍長兼政治委員,軍事學院高級系副主任,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內蒙古軍區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7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滕國棟

滕國棟(1902-1936.7.13),壯族,廣西省恩隆(今田東)縣林逢鄉人。1923年考入百色省立第五中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從百色省立第五中學讀書期間,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積極參加了百色學生聯合會領導的愛國運動,後因家境貧窮輟學回家,投身於右江農民運動。1926年積極參加宣傳和組織農協會活動,成為林逢農民運動的重要骨幹,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8月任恩隆縣農民自衛軍大隊大隊長,領導農軍開展打土豪劣紳,反對貪官污吏的鬥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田東北部山區從事革命活動,任“廣西臨時軍政委員會”委員。7月任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二路副總指揮,率領農軍主力堅持七里山區的武裝鬥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2月與黃紹謙、黃永達等指揮向都、思林、恩隆三縣農軍500多人槍摧毀向都縣江城鄉黃規寶的團務分局武裝。隨後農軍遭到敵人殘酷“圍剿”,率領所部撤回恩隆七里山區與敵周旋,繼續堅持鬥爭。1928年春,指揮農軍近1000人在那馱等地打破黃明遠營的“圍剿”。1929年9月與滕德甫、劉偉謀等在縣城召開了恩隆縣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被選為縣農會執委兼農軍大隊長。10月率領農民參加恩隆起義,調集恩隆農軍主力配合廣西警備第四大隊,一舉圍殲反動的廣西警備第三大隊駐恩隆的武裝,獲槍300多支。12月參加百色起義,當選為中共右江特委委員,並任恩隆縣赤衛軍大隊長。1930年11月,紅7軍主力北上江西後,留在右江根據地堅持鬥爭,任中國工農紅軍紅7軍21師62團團長,率領62團和恩隆、思林、果德、向都赤衛軍英勇作戰,堅持右江兩岸地區的游擊戰爭,表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1932年4月任中共右江下游委員會常委、右江下游革命委員會主席等職。開展反蔣抗日鬥爭,決定將紅軍游擊隊番號改為右江下游赤色游擊隊第一、二聯隊,加強整頓,恢復了農村游擊區。
1936年7月13日,與陸浩仁等到果德縣果化鄉六孔村檢查布置工作時,不幸被叛徒殺害,犧牲時34歲。

滕久明

滕久明(1944.1-——),苗族,出生於貴州省松桃縣。中央黨校研究生,高級政工師,196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6年9月西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參加工作。
先後在解放軍0023部隊勞動鍛鍊,重慶市第96中學任人保幹事,中共重慶市第96中學黨支部委員、教導主任、共青團總支書記;1973年5月後任中共重慶市大渡口區團委書記,區委、區革命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79年2月後任大渡口區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渡口區委副書記、副區長;1982年8月後任中共大渡口區委代書記、書記(其間: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中央黨校培訓部培訓班學習);1985年8月後任中共重慶市北碚區委副書記、書記;1987年4月任中共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1988年8月兼中共市級機關黨工委書記;1988年12月任中共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1993年4月任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1997年6月後任中共重慶市委常委,並先後任中共市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市直機關黨工委書記(兼);2001年6月後任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兼市直機關黨工委書記。2002年5月任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重慶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5.12——2008.03,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巡視組副部級巡視專員。
2008.03——,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國有主要骨幹企業巡視一組組長。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六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滕久明

滕代遠同志之子。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歷任瀋陽軍區某軍參謀、連長、副營長、總參謀部軍訓部參謀、福州軍區(後為南京軍區)某軍團長、副師長;軍分區參謀長、總參軍訓部參謀、部隊訓練局副局長、電化教學中心副主任等職。2001年6月退休。

滕文生

滕文生(1940.10-——),湖南省常寧縣人。196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後參加工作。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4年從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畢業後,在馬列研究院工作。1965年11月在《紅旗》(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刊物)雜誌社工作。1975年後,先後在人民出版社,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工作。1979年8月在中共中央辦公廳政策研究室工作。1980年5月後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副研究員、研究員,理論組副組長、組長。1983年11月任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宣傳組組長。1987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秘書長。1989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7年8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2002年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第十六屆中央委員。
著有《向歷史和現實的實踐學習》、《答讀者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哪些方面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等。

滕國榮

滕國榮(1900-1937.7),江西省橫峯縣人。1925年7月參加進步團體岑陽學會。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與黃道等建立中共橫峯縣支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12月參加弋橫農民武裝暴動。1928年6月出席了橫峰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共橫峯縣委委員。同月率農民軍配合邵式平指揮的工農革命軍取得金雞山大捷。1930年參加攻打鉛山河口鎮的戰鬥。同年8月任贛東北特區革命委員會常務委員。1932年12月當選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團成員。1933年初任中共閩浙贛省委黨校校長。同年12月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局局長。1935年2月當選為中共閩浙贛省委委員。6月組織成立中共江南特委,開闢以高山地區為中心的貴秋東遊擊根據地。7月任中共贛東北特委副書記。同年秋任中共皖贛特委書記。1936年4月當選為中共皖浙贛省委委員,兼任省委宣傳部部長。1937年7月在皖浙邊界被敵包圍,在突圍時拉響綁在身上的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犧牲時37歲。

滕德甫

滕德甫(1900-1930.3),廣西省恩隆(今田東)縣人。出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小官吏家庭。少年時,在林逢鄉明德國小讀書。1923年考入百色省立第五中學,受到革命思想影響。192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末,從百色省立第五中學畢業回家當國小教員,積極聯絡滕國棟等進步青年進行革命活動。1926年秋,當選為中共林逢鄉黨支部書記,領導成立恩隆縣農民協會,並任執委。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參加領導恩隆縣農民暴動。1929年任中共恩隆縣委書記、恩隆縣工農民主政府主席。1930年3月,在林逢鄉利村與敵作戰中,為掩護民眾撤離,壯烈犧牲,時年30歲。

滕藤

滕藤(1930.4-——),江蘇省江陰縣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核化工學家,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長。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國小教育因受抗戰影響,學習不正規,曾從母學中國古文詞。1940年考入重慶中央大學附屬中學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清華大學學習。1948年從事學生運動,擔任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化工系分部負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留校任教(長達33年),並擔任校共青團委書記。1952年底蔣南翔任清華任校長,為適應當時革命和建設形勢需要,滕藤提出了建立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在黨委書記袁永熙、何東昌領導下,負責選拔了第一批政治輔導員,建立了學校政治輔導員制度。以後歷任清華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研究生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1957年至1959年赴前蘇聯列寧格勒工藝學院進修。1985年開始,歷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今科學技術部)副主任、中共國家科委黨組副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7年1月曆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國家教育委員會(今教育部)副主任、中共國家教委黨組副書記,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科院黨組副書記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顧問。1993年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1998年再次當選到2003年2月任滿。
擔任過的國際組織職務有:1989年至1991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委員,1991年至1993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主席,1995年至1997年為亞洲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多年來主要從事核化學與化工、濕法冶金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套用研究工作,60年代為發展我國的核化工事業做出過重要貢獻,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80年代在溶液理論、萃取過程熱力學以及動力學的研究中取得較好成果,榮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多次。主編和出版專著10餘部,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數百篇,涉及生態經濟、能源政策、可持續發展等學科領域,主要代表作包括《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上下卷,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1月)、《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展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年)、《滕藤文集》等。

滕一龍

滕一龍(1948.2-——),江蘇省東台縣溱東鎮人。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工程系工業管理工程專業畢業。1969年2月參加工作。197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二級**官。
1964年9有在上海船舶工業學校內燃機及電力裝置專業學習。1969年2月後,歷任洛陽407廠技術員,江津405廠生產科、勞資科工人、技術員、幹部。1973年9月任江津405廠共青團委書記。1975年1月任四川永川416廠地區工作組組長,7月任中共國營405廠黨委副書記。1977年4月任四川省第六機械工業局副局長。1978年11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機械工業部學大慶辦公室副局長。1979年10月任四川省第六機械工業局副局長兼中共405廠副書記。1981年9月到上海交大工業管理工程系工業管理工程專業學習。1983年8月任中共重慶船舶工業公司黨委副書記,國家第六工業部第六工業局(駐重慶市)黨委副書記、副局長。1985年2月任中共上海江南造船廠黨委副書記。1988年2月任中共上海江南造船廠黨委書記。1991年10月任中共上海船舶工業公司黨委書記。1992年9任上海市總工會主席、中共上海市總工會書記。1993年10月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1998年2月任中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

滕衛平

滕衛平(1952.11-——),浙江省溫嶺市人。1970年8月參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國致公黨。1976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醫療系,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在中國醫科大學第五十九期醫療系內科內分泌學專業學習,1977年1月至1978年8月,在盤錦地區人民醫院內科工作,1978年9 月至1981年8月,在中國醫科大學內分泌專業參加研究生學習,1981年9月後,在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工作,歷任主治醫師、講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教授。1988 年8月至1990年6月,在英國劍橋大學臨床醫學院做訪問學者;1994年8月至1995年3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臨床醫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1995年6月任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1997年8月任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2002年4月任中國醫科大學校長。2003年1月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是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到致公黨遼寧省委員會主任委員、致公黨瀋陽市委主委,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滕久壽

滕久壽(1899-1932.1.28),貴州省都江縣(今三都水族自治縣)人。在家鄉讀書時,為人正義,剛直不阿。當地土豪劣紳對他都很敬畏。
民主革命時期,考入貴州陸軍講武學堂炮兵科,對學習精益求精。1919年畢業後,歷任黔軍排、連、營、團長等職務。在軍事上很有才幹,也極有抱負,對當時貴州軍閥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等現象非常不滿。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建立了國民革命軍,非常高興,感到報國有門。
大革命時期,1926年離開貴州到廣州,投奔國民革命軍,先後任中央軍校潮州分校教官、潮州警備司令部參謀處長、國民革命軍第17軍2師及第10軍29師參謀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調任第19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侵略軍向上海閘北陣地發起了全線攻擊,狂稱“4小時占領上海”、“3個月占領支那”。但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官兵和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抵抗。登上炮台,率領全體炮兵用炮火配合友軍作戰,屢次擊敗日軍的兇猛進攻。開戰後的第7天上午10時左右,敵艦13艘、飛機24架,向要塞炮台輪番轟擊,炮戰之激烈為開戰以來所未有,吳淞全鎮煙塵瀰漫,幾乎成火海,炮台內到處是彈坑。此時他巍然堅守陣地,指揮炮兵奮力還擊。突然敵彈片擊中左膀,鮮血染紅了衣服。隨身警衛請他暫時退避一下,卻堅決地說:“我輩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速還炮殺敵……”話未說完,又被敵彈片擊中胸膛,倒在血泊中壯烈殉國,犧牲時33歲。

滕海濱

2004年雅典奧運會鞍馬金牌獲得者。

滕凱文

2012年獲得單手打坦克金氏世界紀錄。

其他

滕姓歷史名人還有:《孟子》中有滕更;《晉書》中有滕牧、滕修;《宋史》中有滕甫。現當代則有國務院的滕文生,原國家教委主任滕藤,電影導演滕文驥等。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治邊名師;
安南傑侯。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圖龍閣直學士滕元發,字達道,東陽人。神宗時歷官御史中丞,除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哲宗時除圖龍閣直學士,知鄆州,徙真定、太原,治邊凜然,威行西北,號稱名帥。下聯典指晉代名將滕脩,字顯先,南陽人。初仕吳為將帥,歷廣州刺史。武帝時任安南將軍,廣州牧。封武當侯。在南積年,為邊民所附。
樓成四絕;
節著三滕。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湖南人滕宗諒,字子京,與范仲淹同年進士,歷官殿中丞,湖州、涇州知州,慶曆年間由范仲淹推薦任天章閣待制。因事被貶守岳州,重修丘陽樓,范仲淹作《岳陽樓記》,蘇舜欽書石,邵餗以篆書題額,世稱“四絕”。下聯典指北宋臨安人滕茂實,字秀穎,政和年間進士,靖康間以工部侍郎與弟弟滕裿、滕承陶一同出使金國,被扣留,安排在代州。欽宗被俘經過代州時,他自寫哀詞,並篆書“宋工部侍郎滕茂實墓”九個字,報定一死的決心。當他穿著朝服迎接欽宗時,伏在地上大哭,金人讓他換衣服,他堅決不從。又請求與欽宗一同到北邊去,金人不簽應。當時人們稱他們兄弟為“三滕”。
平江義舉;
河南清風。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為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滕代遠(1904-1974),湖南省麻陽人。1928年參加領導了平江起義。下聯為宋代天章閣待制滕宗諒,字子京,河南人。與范仲淹同舉進士,累官殿中丞,先後出知湖州、涇州,擢守岳州,遷知蘇州卒。為官清廉,好施與,及卒,家無餘財。
五齡知孝;
四品還鄉。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梁·滕曇恭,五歲時母楊氏患熱病,思食寒瓜,從一僧處得瓜與母。下聯典指唐·滕珦,以太子右庶子致仕,四品給券還鄉。
南洋世澤;
卜正家聲。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左傳隱公十一年》:“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卜正”,掌管筮之官。

五言通用聯

畫鵝傳名遠;
求瓜以孝聞。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前蜀書畫家滕昌佑,字勝華,吳人。隨唐僖宗入蜀,不婚不宦,惟書畫是好。書善作大字,人號滕書。畫工寫生。其後以畫鵝得名。下聯典指梁代孝子滕曇恭,南昌人。五歲時,母患熱疾,思食寒瓜,土俗不產,曇恭歷訪不得,銜悲哀切。忽遇一僧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傳為美談,是以孝聞。
暖帶祥煙起;
晴添瑞景浮。
——滕倪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元和詩人滕倪詩句聯。

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修岳陽樓台,名傳萬古;
獲桑門瓜果,孝著千秋。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滕子京的事典。下聯典指晉代名人滕壘恭的事典。
風翰榮居,預卜風流佳婿。
邊陲謫鎮,洵稱忠直名臣。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滕甫為李晉卿婿。下聯典指宋代名人滕甫的事典。
古蹟近荊流,曾向高台懷世子;
遺封源叔繡,莫將飛閣誤滕王。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山東省滕州滕文公台聯。上聯中的“世子”即指滕文公,是後世的滕州人懷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聯中的“莫將飛閣誤滕王”之說,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於貞觀十三年(639年)受封來到山東滕縣的古滕國任“滕王”之事,這位政聲並不怎么好的“滕王”後被貶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著名的滕王閣,王勃

家譜文獻

江蘇朱方滕氏五修族譜六卷,(民國)滕世忠纂,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
蘇州吳門滕氏世略抄一卷,(清)滕文昭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蘇州吳門滕氏世略抄一卷,(清)滕文昭撰,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
浙江樂清南陽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浙江蘭溪游埠鄉滕氏五聚堂宗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谿市游埠鄉。
浙江東陽滕氏宗譜二十卷,(清)滕廷锺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紐約國立圖書館。
山東泰安滕氏家譜一卷,(民國)滕錫齡撰,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泰安市圖書館。
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譜,(民國)滕練成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滕榨村。
福建建甌滕氏六修宗譜,(民國)滕金泉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滕氏宗譜,(清)滕廷锺等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湯溪南陽郡滕氏宗譜,(清)滕貴平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浙江湯溪南陽滕氏宗譜,(清)滕春逵等纂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湯溪南陽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蘭溪大塘滕氏宗譜,(清)滕玉珊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錫類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金華讓長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殘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註:浙江省金華市讓長村從2007年5月1日起,正式開始修續編撰《滕氏宗譜》,已完成修定。
原《金華讓長滕氏宗譜》編修於北宋慶曆年(1041—1048)間,至1936年最後一次修續,歷經十八次近千年修編史。金華滕氏第一世祖令琮公(唐 國子監 司業),居住蘭溪南住山。從令琮公唐714年明經三禮及第時計,家族延襲至今,已歷四十三世,有1300年的歷史。第五世滕珦(754—840),出生南住山,進士及第,歷四門博士、侍郎、御史、太子右庶子等。賜戶部尚書、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左僕射和金紫。致仕後,唐皇李昂賜給珦公新的居住地“金華白沙溪口”即燕山坑口村(多類史書有載)。金華滕氏第二十一世孫(出生金華白沙溪口)滕浩,儒學訓導致仕後,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遷居讓長村,為讓長村滕氏第一世祖(支系),至今也歷二十三世,即金華滕氏四十三世。
其中唐朝時的“東陽郡”或簡稱“東陽”名,就是現在的“金華”(市)。唐朝時的“東陽郡蘭溪縣紫岩鄉南住山”,今全稱:浙江金華(地區)蘭谿市上華街道寺前村南住山。
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秉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殘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字輩排行

甘肅金昌滕氏字輩::“光宗耀祖”
山東臨沂滕氏字輩:“安昌廷興如丕”
江蘇鹽城滕氏字輩:“嘉堂鴻恭天大本觀其宗作為之如正”。
江蘇鹽城滕氏字輩:“唯有春長在,其華兆萬方,興隆昌茂盛,福壽永世康,仁義禮智信,忠孝振家邦。”
江蘇淮安漣水滕氏字輩:“長城興萬年”。
江蘇邳州滕氏字輩:“昌國興俊元啟新建中華”。
湖南永順滕氏字輩:“成家傳代久樹建召明德”。
湖南麻陽滕氏字輩:“成家國代久樹建昭明德敦倫沛澤長克開榮繼序作育裕經邦”。
山東夏津滕氏字輩:“敬承先訓永兆如春光守遠德慶燕長存”。
山東鄆城滕氏字輩:“修敬義景仰忠良克守銘順萬世永昌
安徽和縣滕氏字輩:“姬脈衍宏支右啟文謀顯”
蕪湖三山區氏字輩:“本在修得忠孝傳家之寶”
浙江東陽滕氏字輩:
大房支派:仲秉慶必谷添志子茂永祖滕朝啟世善運自成家傳代久樹建昭明德登倫沛澤長克開榮繼序作育裕經幫譜房能燕翼蕃昌陰楚湘俊英宏起秀彬蔚煥東陽忠孝仁義廣禮端祜壽康厚裔寂光輝入伍保朝崗”;
二房支派:仲秉慶必谷添志東丙守再用時名世長占國興治成家傳代久樹建召明德丁倫配澤長克開榮繼緒藩昌蔭楚湘佐裕育金邦”。
湖北黃州滕氏字輩:“碧谷月大侖天開運熙隆尚雲希鼎天國正大光明有賢良相家本裕慶榮華祚興全忠義書田後遠遐”。
廣西來賓滕氏字輩:“國建日開德盛茂代明有耀怡榮華”。
四川滕氏一支字輩:“世善運自成家章光躍彩文德興乾坤慶古必重誼”。
重慶巫山滕氏字輩:仕家傳代玖 創守孝先仁 居章光耀祖 明德鎮乾坤 信必務屬後 報本在精神
安徽合肥廬江滕氏字輩:永茂福安康 道德義厚昌 禮儀少先志(求是哪的分支)
廣西田東滕氏字輩(林逢永隆)287戶:日月星光明,紅旗振展開,道成通德蒲,世界保全寧。
甘肅金昌滕氏先字輩: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浙江奉化滕氏字輩:元亨利貞五世其昌燕翼延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