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劑抽提理論

溶劑抽提理論

溶劑抽提理論(Solvent extraction theory)是指用溶劑把煤抽提成不同的組分的方法。是一種歷史悠久、套用廣的研究煤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溶劑抽提理論
  • 外文名:Solvent extraction theory
  • 學科:煉焦化工
  • 領域:冶煉
  • 範圍:能源
  • 釋義:用溶劑把煤抽提成不同的組分
簡介,發展簡史,煤的成焦機理,傳氫理論,

簡介

溶劑抽提理論(Solvent extraction theory)是指用溶劑把煤抽提成不同的組分的方法。是一種歷史悠久、套用廣的研究煤的方法。

發展簡史

法國弗雷米和馬錫利分別於1861年和1862年就開始用苯、乙醉、醚、氯仿、二硫化碳和吡啶來抽提煤。
進入20世紀,很多學者就煤中抽提出的各組分在成焦過程中的作用加以研究,進而闡明成焦的規律。
1911年英國惠勒用吡啶、氯仿抽提煤,把煤的抽提後產物分為α、β、γ組分。他認為γ組分是煤中的粘結組分,這種組分決定了煤的軟化熔融程度。1916年德國費舍爾用苯和石油醚對煤進行抽提,認為煉焦煤中抽提出來的瀝青質為粘結物質,而抽提留下的殘渣為不熔融和不結焦的物質。溶劑抽提理論到20世紀60年代又被重新討論。日本城博等人用吡啶作溶劑抽提煤,並認為抽提出來的低分子組分屬於粘結組分,而殘留的物質則屬於纖維質組分。粘結組分的數量表示煤的粘結能力的強弱,纖維質組分的強度則影響了焦炭基質的強度。粘結組分和纖維質組分的相互作用,對膠質體的流動性和焦炭的質量有重要的影響。

煤的成焦機理

煤在變成焦炭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煤轉變焦炭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受到化學、物理和物理化學等因素的制約從課化學開創時期起,各國學者就討煤的成焦機理進行了研究,試圖從各個方面來闡明煤成焦過程的規律。比較有影響的有溶劑抽提理論、物理粘結理論、塑性成膠機理、中間相成焦機理和傳氫機理。

傳氫理論

傳氫是指流動氫的傳遞。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傳氫機理首先在煤的液化中加以研究,其基本點在於選擇供氫溶劑,流動氫使熱解中塵成的自由基穩定,就能得到儘可能多的小分子量液體產品。1980年英國馬什和美國尼夫爾認為煤在煉焦過程中,塑性的發展是一個供氫液化過程,而傳氫媒介物是由煤本身提供的。任何因素若能改變傳氫媒介物的量和質,都會改變被加熱煤的塑性。在煤和粘結劑共炭化時,粘結劑就能起到傳氫媒介物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