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朝鐘起義

溫朝鐘起義

溫朝鐘起義,是中國同盟會會員溫朝鐘於1911年在西南黔江地區發動的武裝起義,也稱“庚戌農民起義”、“鐵血英雄會起義”;以溫朝鐘為首的“十八家反王”“拜旗”結盟,組成“鐵血英雄革命軍”,發動了“辛亥首義”前全國反清暴動發難最早、規模最大、對清廷打擊最重的農民起義;溫朝鐘所率義軍,剪去髮辮,標名“國民軍”,一度攻占黔江縣城,後在清廷軍隊的“四省合圍”之下,起義最終遭到失敗,溫朝忠等起義領導人慘遭殺害;但《辛亥武昌首義史》中稱:“這次由革命黨人溫朝鐘領導的會黨起義,理應在辛亥革命史上占居一席地位”。

基本介紹

起義背景,起義爆發,起義結局,起義後續,起義意義,

起義背景

溫朝忠起義爆發地
溫朝鐘,四川省黔江縣後壩(今屬湖北省鹹豐縣)人,土家族;他在讀書時,即胸懷大志博覽群書,志在探求天下解放的道路;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在成都經黔江人程芝軒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此後,他“探山川之要隘,訪草澤之英雄”,聚集革命力量,準備武裝起義。
溫朝鐘返回黔江縣後,“乃與鹹(豐)、黔(江)二邑訪同志翻印《滅滿八策》”,揭露清廷勾結帝國主義的罪行,以激勵人心;並倡導改良風俗,勸告人們戒吸鴉片,男人剪髮,婦女放足,深入各鄉講演,宣傳革命道理,“人多悟焉”。在他的宣傳鼓動下,鹹豐縣士紳黃玉山、黔江縣士紳王克明、談茂才等,均願傾其家產,資助革命;不久,他又與黃玉山、王克明、談茂才、王雲笠、王斐然等,在黔江、鹹豐交界處小南海地方成立“鐵血英雄會”,鹹豐、黔江、利川酉陽彭水等縣的土家族漢族人民,入會者達萬餘人,散發鄒容的《革命軍》萬餘冊,還在鹹豐縣的大路壩、彭水縣的李家營等處設立聯絡點。
宣統元年(1909),溫朝鐘等把“鐵血英雄會”改組為“川鄂湘黔鐵血聯英會”,提出“義联英俊,協和萬邦,推翻滿清,打倒列強,復興漢族,實行共和”的政治綱領
溫朝鐘在川鄂邊界的革命活動,使清政府極為恐慌湖北省施鶴道出示通緝,溫胡鐘遂化名孔保華,赴各鄉聯絡黨人,準備武裝起義;當他與黃玉山、王克明等在彭水縣風池山集會,商討起義計畫時,因事機不密,被地主溫百川探知,飛報鹹豐、黔江兩縣知事衙門。鹹豐知縣徐培因同情革命,“不為所動”;而黔江知縣王熾昌則糾集地主豪紳商議鎮壓之策,派兵在大埡口、八面山一帶防守堵截。

起義爆發

溫朝鐘起義舊址溫朝鐘起義舊址
溫朝鐘等於遂於1911年1月3日,在彭水縣風池山區集眾二百餘人,剪斷髮辮,誓師起義;接著,兵分兩路向黔江縣進發:一路由裴從元率領,越過八面山,揚旗放炮,牽制清軍;一路由溫朝鐘率領,直奔大埡口,陣黔江縣把總曾吉芝。
起義爆發第四天,義軍在溫朝忠親自率領下,高舉“除暴安良,保國保種,掃清滅洋”的旗幟,攻克黔江縣城;黔江知縣王熾昌與城內豪紳棄城逃遁;義軍進占縣城後,搗毀天主教堂,釋放犯人,沒收官府財產,召集城內民眾開會,揭露“專制政體之暴政與各處官吏之貪污”,傾訴“人民之苦楚”,“聞者淚下”。
數日後,義軍撤離縣城,分赴各鄉發展武裝力量,“應者七八千人,聚於兩會壩”;溫朝鐘把隊伍進行整編,十人為一朋,十朋為一隊,五隊為一營,兩營為一標,兩標為一師,各設官長。溫朝鐘被推舉為國民軍司令,王克明為總長,黃玉山為次長。義軍將士均剪去髮辮,戴白袖章,外衣前後粉書“國民軍”字樣,作為義軍的標記
當義軍攻克黔江縣後,清政府急令川、鄂、湘、黔四省督撫“合力兜剿”;酉陽州牧楊兆溶帶領清軍至黔江城西的沙壩、萬柳堤,與義軍激戰;義軍失利,遂沿武陵山退至仗劍;清軍跟蹤追擊,義軍傷亡很大,但“前赴後繼,無有退志”;溫朝鐘見形勢不利,率軍退至鹹豐縣的破水坪;清軍尾隨其後,而川、鄂、湘、黔四省清軍亦接踵而至,對義軍進行包圍,分路夾擊。

起義結局

清軍逐步縮小包圍圈,義軍己處於極端困難的時刻,有人勸告溫朝鐘突圍,以圖再舉,他卻鎮定自若地說:“首其事者當其難,何逃焉?”。
23日拂曉,清軍攻破飛龍寺,他自知失敗已不可避免,為了保護部眾免遭殘殺,溫迅速燒掉會友名冊,挺身站在樓門上,大聲對清軍說:“我是溫朝鐘,一切皆我所為,不與他人相干!”慨然就擒
酉陽州牧楊兆溶審問溫朝鐘為何造反,溫破口大罵:“你們都是漢人,不知洗雪祖宗恥辱,反為仇人賣力,真無天理良心!問我做什麼,要殺就殺!”清軍一陣亂槍將溫射倒,分裂其體,蜀得其,鄂得兩,湘、黔各得一,向上邀功;溫朝鐘死難時,年僅33歲。

起義後續

1911年l1月13日,王楊氏、王建邦、談國材、彭成等率溫朝鐘餘部再舉義旗,第三次兵伐黔江,攻克黔江縣城,成立黔江軍政府,宣布獨立,迎來了辛亥革命勝利,結束了清王朝在黔江二百多年的統治
四川軍政府後追認溫朝鐘、王克明、黃玉山等為烈士;湖北鹹豐縣城的一條街命名為“朝鐘路”,原黔江縣城為其建有碑亭,范公祠曾立有溫朝鐘的牌位,並有民眾獻的“鐵血英雄”匾額一塊。

起義意義

溫朝鐘領導的庚戌農民起義,時間比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還早8個月,可以說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特別是義軍以同盟會章程綱領,剪去髮辮,標明“國民軍”,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推動了其它地區的革命浪潮,加速了滿清王朝的滅亡,顯示了超乎一般的鬥爭水平,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