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市場理論

準市場理論是針對批評壟斷造成了社會服務的質量低下而提出“需要真實的競爭”的說法。競爭就能產生一個強大的激勵機制,促使服務提供方依據服務反饋以改進服務質量及效率。準市場模式讓顧客可以選擇服務提供方;讓新提供方輕易準入市場;讓不勝任的敗出;防止現有服務提供方的反競爭行為,或設法創造本地(甚至)全國壟斷。該理論認為,這樣的“準市場”系統,和現存的其他選擇一起,讓目前那些只提供給高收入人群使用的私人服務擴展到較為低收入人群,提高每一個人的獲益標準,使服務提供變得更加公平。但實際上,準市場不僅僅讓服務的提供方為競爭縮減開支,降低質量,同時也造成了新的社會分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準市場理論
  • 外文名:Quasi-markets
  • 類型:經濟術語
沿革
1970年以來, 歐美福利國家所謂“財政危機” 引發福利國家福利制度的改革浪潮,混合經濟的福利制度和福利多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 為準市場理論的形成營造適宜的環境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率先宣布建立世界上首個福利國家,工業化國家進入福利國家時代。廣泛的社會共識與意識形成終結, 相對的和平環境與持續高速的經濟成長將福利國家推向最高潮 政府為所有公民提供從搖籃到墓地的福利服務, 主要內容是免費醫療服務、教育和福利服務。20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停滯不前、新右派紛紛上台執政和“財政危機” 引發福利國家制度全面危機,福利國家制度改革與如何推進地方經濟發展成為公共政策議程和社會結構轉型的中心議題福利國家福利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是提高市場部門在社會福利發展中扮演角色與發揮作用, 使制度性國家再分配與市場性社會福利服務提供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混合經濟福利混合經濟福利的實質是福利多元主義福利多元主義的精髓是改變國家單獨承擔福利責任狀況,鼓勵國家、市場、企業、社區、非政府組織、家庭及個人共同承擔福利責任,提供福利服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充分發揮多部門的積極性,積極推動福利國家向福利社會的轉變 l980年以來, 歐美在醫療服務教育和其他社會福利機構服務提供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將市場機制理念、工作手段、運作模式和制度安排引入福利事業之中,準市場理論應運而生。英國是倡導準市場理論與推進福利提供市場化運作的最主要國家,並已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準市場(Quasi—market)是社會福利理論的重大創新, 為福利制度與社會政策提供理論解釋 準市場又稱內部市場(1ntenal Market),最初是20世紀80年代由英國社會政策學者提出的。顧名思義, 準市場或內部市場是相對傳統意義上的自由經濟市場,或是所有社會活動範圍的自由市場體制而言的。傳統意義的自由市場既是準市場思想的參照物,又是自由經濟市場理論的發展。準市場理論淵源是英國社會福利理論界與社會政策學者早有論述的社會市場理論。世界社會福利理論奠基人和社會政策鼻祖R.M.蒂特馬斯從社會整合原則和人類需要滿足方式的角度,從對比的角度率先提出社會市場概念 他認為,經濟市場整合原則是競爭和自私自利,社會市場整合原則是道德和需要:經濟市場滿足需求的方式是有效需求、經濟交換或雙邊轉移, 社會市場滿足需要的方式是贈與和單邊轉移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與社會政策大師平克既承襲了蒂特馬斯的社會市場思想, 又在古典社會學家那裡發現社會市場理論的社區起源,還使社會市場概念基本涵義越來越明確清晰。社會市場就是對應經濟市場運作的社會政策實踐與社會福利服務活動,是滿足人類需要的福利制度安排與政策模式 。令人欣慰的是,社會市場理念與傳統已經成為歐美福利制度安排、社會政策框架和社會福利理論的重要組成福利國家式社會市場體系是現代化工業社會結構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社會結構體系由經濟市場與社會市場兩部分組成經濟政策調節社會生產活動,社會政策規範社會消費活動 經濟市場與社會市場相互依賴,二者是平等互惠的制度性夥伴關係 這意味著社會生活與人類需要由經濟市場與社會市場兩部分組成,共同形成現代性市場體系。
準市場理論既為社會福利制度提供嶄新的運作機制,又導致社會政策領域的革命性變化 準市場理論是對福利國家福利制度改革、混合經濟的福利和福利多元主義現實的理論概括, 其理論假設、基本主張和政策目標與傳統福利國家制度安排與國家化福利提供體系相對應 準市場理論價值基礎是市場競爭、服務效率、服務使用者選擇、公眾交代和合作及多元主義, 價值理念截然不同於福利國家的制度再分配、社會公平、社會平等、公民權利和國家壟斷:準市場基本理論假設是, 傳統福利服務的國家化提供方式是官僚主義、僵硬死板和無效率的: 國家福利提供方式既無經濟效率, 又無社會效益,難以及時回應不斷提高和變化的人類需要 準市場理論的基本主張是,將市場行銷策略招投標方法和社會服務採購等市場競爭機制引入社會福利服務供應過程之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醫療服務基礎教育和其他社會福利服務供應中的作用,改變單純依靠國家機構和制度化再分配方法提供社會福利服務傳統模式: 準市場理論倡導和追求的主要政策目標是福利資源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福利資源利用效率的顯著提高, 福利提供體系更加彈性、靈活的運作, 增加福利服務提供體系成效的公眾交代性,提高福利資源和財政資金使用率, 使福利政策的焦點由資源再分配轉為如何使用社會資源,核心目標是通過競爭機制改善服務機構的質量, 提高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公民的基本需要 準市場理論強凋國家在福利發展與社會政策議程中角色的轉變,國家由福利資金提供者和福利服務提供者雙重身分,轉變為單純的福利資金提供者, 國家由福利服務的供方轉變為單純的買方, 福利服務將主要由服務競標中的獲勝者來提供,福利資金提供與福利服務提供分離,形成福利事業所有權與服務提供權分離的狀況, 國家角色在社會福利發展中發生重大變化 國家與市場、社區的關係也因國家角色的轉變發生重大變化,福利提供社會化程度顯著提高 不言而喻,福利提供方式的轉變徹底改變了福利資源的分配模式和運作機制,具有深層的革命性影響。
福利國家福利制度改革與福利服務提供方式的準市場改革既未根本改變福利國家制度安排, 又未實質性降低國家福利責任的承擔能力,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政策框架是所有現代工業化社會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是已被世界各國社會發展實踐證明的客觀規律長期以來,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 國人對歐美社會福利事業和福利國家制度安排充滿誤解 例如福利國家危機四伏,困難重重, 瀕臨崩潰瓦解的邊緣,早已陷入毫無發展前途的絕境,福利國家普及性和覆蓋全民的免費福利服務已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公共財政體制瀕臨崩潰, 福利國家大量削減公共開支預算,顯著降低國家在社會福利發展與責任承擔的角色作用等 實際上, 福利國家的制度改革創新基本上分為思想理論討論與實際政策框架結構調整兩部分, 國人關注和看到的常常是歐美社會思想理論層面上的社會爭論,並未注意實際政策的改變 不可否認,歐美國家福利制度存在著諸多問題,還需要不斷改進,以更好地滿足公民的基本需要 但是實際上,眾多歐美學者的經驗研究都發現:歐美政府並未實質性地減少國家公共福利開支,政府仍一如既往地承擔社會福利的主要責任,政府仍是社會福利資金來源的主要提供者 例如,以英國1948年建立的全民醫療服務制度改革為例,1974年的改革引進了社區健康理事會,更好地代表了醫療服務消費者的意見1982年全民健康服務再度改革重組,原來的地區健康委員會(AHAs)被地域範圍更小的街區健康委員會(DHAs)所取代, 以回應非中央集權和簡化官僚層次的需要 儘管全民健康服務管理架構有所變動,但在關鍵部分, 即通過稅收籌集衛生經費和國家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並未改變, 並通過準市場機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歐美福利國家不僅沒有降低福利國家的社會責任, 恰恰相反, 福利國家超越傳統社會福利政策與國家再分配領域,進入傳統經濟生活與市場分配領域,為劣勢群體提供廣泛多樣的就業服務就是典型的例證 ,由此形成經濟政策社會化和社會政策經濟化的現象。這說明社會福利事業與社會政策是所有現代工業社會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全人類普遍存在的基本需要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社會發展手段與目的的關係問題, 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是全人類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