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湛江人龍舞)(湛江人龍舞)

龍舞(湛江人龍舞)

湛江人龍舞一般指本詞條

龍舞(湛江人龍舞),廣東省湛江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湛江人龍舞是東海島特殊社會歷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它將古海島民眾娛龍、敬龍、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種風俗融入“人龍”之中。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後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2006年,龍舞(湛江人龍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湛江人龍舞)
  • 別名:湛江人龍舞、東海島人龍舞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東省湛江市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4
  • 批准時間:2006年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湛江人龍舞源自東海島東山鎮,始自於明末年間。當時被清軍打敗的明軍撤退到東海島一帶,適逢中秋時節,明軍將領為鼓舞軍心士氣,便編排了這個舞蹈。從此,湛江人龍舞便成為東海島人的傳統表演項目,代代相傳,青壯年人人都會,表演形式和內容不斷豐富發展。
龍舞(湛江人龍舞)
龍舞(湛江人龍舞)

舞蹈特色

每至秋季豐收之時,老百姓們自發組織舞龍隊伍,身穿節慶服裝,配合樂器節奏,表演湛江人龍舞,場面熱鬧。與一般的龍舞不同的是,“湛江人龍舞”之所以以“人龍”稱之,主要是因為其“龍”的形態全部由人來完成,而非藉助道具來表演。湛江人龍舞隊不僅有成年壯漢來表演,還有孩童參與其中,場面十分歡樂祥和,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大可小,龍骨的節數亦不固定,並沒有指定的數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這也使得表演者具有強烈的主導性。從結構上來看,湛江人龍舞可分為“龍頭”“龍身”“龍尾”,“龍身”在表演的過程中根據規模大小的需要,由幾組不同的成年人與孩童共同完成。湛江人龍舞在跑動的過程中呈現“S”形態,人們赤腳赤肩快速跑動,若表演人數少時,整體短小精悍,精氣神十足,人數多時可達上百人。
在服飾上,“引龍人”一般身著藍色中山式褂子與長褲,腰間系紅布,頭包藍色頭巾,額前位置繡紅色絨球,看起來精神抖擻。手中持1米5左右的長桿,長桿中間用紅布纏繞,兩端綁有藍布。長桿兩頭裝了直徑約20厘米的鏤空鐵絲球,球體上有藍色、紅色為主的裝飾物,球下綁有彩色短巾,十分别致而又精巧,用來引導龍隊前行,舞起來威風凜凜,靈動有力;成年舞者穿黃色小坎肩和短褲,頭包黃頭巾,額前有紅色紗布配小珠串做裝飾,腿綁黃色為主色、紅色為配色的綢布,“龍頭”舞者身綁龍頭,肩搭龍腮; 孩童則身著紅色肚兜與短褲,黃線點綴成格,腿綁紅色為主的綢布,看起來好似波光閃閃的龍鱗,扮演“龍尾”的少年頭戴龍尾頭飾。

文化特徵

“湛江人龍舞”作為中國龍文化的一支奇葩,一方面秉承了中國傳統的龍文化特徵,具有強烈的中原龍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湛江人龍舞”又是東海島特殊社會歷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它將古海島民眾娛龍、敬龍、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種風俗融入“人龍”之中,形成了自創一體、獨具一格的龍舞表演形式和“人龍”精神,因此,又具有強烈的海洋文化特徵。
龍舞(湛江人龍舞)
龍舞(湛江人龍舞)
“湛江人龍舞”的海洋文化特徵
“湛江人龍舞”表演體現出來的海洋文化特徵是其重要的特點,湛江地處屬於亞熱帶氣候祖國大陸的最南端,南北貫穿厚實的紅土,半島三面臨海,如同紅色的火龍在海面上騰飛,同時,湛江東海島兼之自然災害特別多,乾旱、雷火、颱風、暴風、暴雨、海潮、海嘯等時有發生,加上人為的禍患,災難深重,這些典型的自然環境和政治環境,造就了半島人火暴剛烈,闊大深廣而較為複雜的典型性格,從而造就了“湛江人龍舞”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特徵。
龍舞(湛江人龍舞)
龍舞(湛江人龍舞)
“湛江人龍舞”的海洋文化特徵首先體現在其表現形式與表演風格上,由於受到海洋氣候等客觀條件與環境的影響,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器物龍,“湛江人龍舞”不需要藉助其他的器物,而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線而形成,這種人龍的構成反映了雷州人的直率與豪情,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對於海洋的敬畏與崇拜,每逢重大節日,在湛江東海島海灘都會舉行大型的“湛江人龍舞”表演,這也是“湛江人龍舞”海洋特徵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次,“湛江人龍舞”的海洋文化特徵還體現在觀念內涵上,在對海洋龍神的崇拜與敬畏之外,“湛江人龍舞”還體現了人的群體力量對於自然的抗爭,“湛江人龍舞”的表演由於沒有藉助器物,因此要求舞龍者之間必須具有高度密切配合的團體協作的群體意識,它需要凝聚眾人之力才能完成,這既是“湛江人龍舞”最為複雜的表現形式,也是“湛江人龍舞”得以在條件艱苦的海邊存在與發展的重要原因,體現了海洋人在面臨諸多災難時候能夠戰勝苦難的決心與信念。
湛江人龍舞是東海島特殊社會歷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它將古海島民眾娛龍、敬龍、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種風俗融入“人龍”之中,形成了自創一體、獨具一格的龍舞表演形式和“人龍”精神。湛江湛江人龍舞有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捲浪等表演程式,表演者練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穩健動作和步法,隊形流暢多變,動作一氣呵成,遠望動感十足,近觀粗獷雄壯。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事物的功能決定了其存在的價值。“湛江人龍舞”作為一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產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於雷州人民的生活之中,並在傳承與演變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體現著自身的多種社會價值功能。
龍舞(湛江人龍舞)(湛江人龍舞)
龍舞(湛江人龍舞)
經濟價值
“經濟是體育產生和發展的基石,經濟的發展制約著體育的發展;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體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經濟資源,為體育的發展提供條件。”反過來,高水平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推動了地方文化和經濟建設。“湛江人龍舞”作為一項民間文化形式,同樣具有這樣的社會經濟價值。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以“湛江人龍舞”為重要內容而形成“東海島開發區”和“湛江工業博覽會”,為地方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湛江人龍舞”不僅帶動地方的經濟建設,同時也擴大了地方的社會知名度。
文化價值
“湛江人龍舞”作為一項典型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和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自問世以來,之所以一直深受當地及各族人民的喜愛,在各種大型的民間文化節、藝術節、民俗節上屢獲嘉獎,是因為它獨特的結構和表演形式,它的產生與發展是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歷代勞動人民對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一種寄託及表達方式。其文化內涵,既與民族思維方式有關,又與特定的文化氛圍有直接的聯繫。另一方面,“湛江人龍舞”作為中華“龍”的一種獨特文化表現形式,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龍”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因此,從事“湛江人龍舞”這項運動,不僅是動作技能和身體素質、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與鍛鍊,它更能增進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它還能增進對民族文化更直觀和深入的了解,激發起民族的自強和自豪感,使這一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龍舞(湛江人龍舞)(湛江人龍舞)
龍舞(湛江人龍舞)

傳承狀況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湛江湛江人龍舞,原有的祭祀、信仰等功能已經弱化,更多的是用於娛樂表演,僅僅是被欣賞而已,再者西方的體育文化的侵入,原有的社會基礎早已不存在,因此,作為湛江傳統文化一部分的湛江人龍舞要傳承與發展下去,就需要革新以適應新的生態環境的發展需求。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湛江人龍舞)”項目保護單位湛江人龍舞藝術團評估合格。

傳承人物

羅家寶,男,1930年生。出生於粵劇藝術世家,自小隨父親羅家樹學戲,後拜陳錦棠為師,其唱腔集薛覺先、白玉堂、桂名揚等名家之長,並從自身聲音條件出發,而創造了自成一格的“蝦腔”,具有低音響亮厚質、共鳴和諧、吐字清晰、行腔樸實自然等特點。其舞台表演遵循傳統程式設計人物形體動作,依靠細膩唱做結合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彰顯出及其深厚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出許多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他致力於粵劇藝術的傳承,其弟子大多已成為粵劇界主力,為弘揚、發展粵劇藝術貢獻了畢生的心血。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7中國湛江東海島人龍·沙灘旅遊文化節”開幕式表演的東海島湛江人龍舞,在公證人員監證下,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
主要活動
2006年5月,在東海島沙灘舉行了湛江人龍舞揭幕儀式。
2007年,中國湛江東海島人龍·沙灘旅遊文化節”開幕式上,由188名表演者表演“東海島湛江人龍舞”。
2008年5月1日,湛江東海島龍海天1000多人表演湛江湛江人龍舞《盛世人龍迎奧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