渰渰(北宋王令創作的七言絕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渰渰》是北宋詩人王令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春天傍晚的喧鬧。詩人通過各方面的景象,表現大自然的節物,流露對春天逝去的惆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渰渰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令
  • 作品出處:《宋詩鈔》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渰渰
渰渰輕雲弄落暉
壞檐巢滿燕來歸
小園桃李東風后
卻看楊花自在飛。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渰渰(yǎn):雲起貌。
⑵弄:伴隨。落暉:夕照。
⑶壞檐:破敗的屋檐。
⑷東風:春風。

白話譯文

淡淡的雲彩,舒捲輕颺,伴隨著落日的餘暉,在天空中飄蕩。破敗的屋檐下,燕巢中小燕已經擠滿,老燕正在回巢,上下翩翻。春風已經吹盡,小園中的桃李紛紛凋謝;眼前只有楊花似雪,漫天飛揚。

作品鑑賞

詩是寫暮春,卻截取首句“渰渰”二字作題,雖是無題詩的傳統做法,但由於“渰渰”二字形象地表現了春雲紆徐興滅的狀況,增添了詩的韻味。
首句是遠望,寫晴天、落日。從雲起筆,說春雲輕颺自在,在天空中緩緩飄蕩,使落日的餘暉時隱時現,變幻多采。以“弄”字來表現活潑的興致與情態,是古代詩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別山僧》“乘舟弄月宿涇溪”,於良史《春山夜月》“弄花香滿衣”。宋人把這一用法擴展,從寫人的動作移到寫自然,賦予本來沒有情感的景物以情感,表現動態,抒發自己輕鬆愉快的心情。如蘇舜欽《初晴游滄浪亭》“嬌雲濃暖弄陰晴”,與王令這首詩一樣,以雲的變化來點化陽光的變化。同一用法,在詞中更多,如張先《天仙子》“雲破月來花弄影”,柳永《望海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都寄情於景,工致綿密。
次句寫眼前,寫破屋檐下,燕巢里已住滿了孵出的小燕,老燕也正在回窩。這句在時序上承上句,寫春景,再由落日斜暉來回味,人們自然可以想像出燕子歸巢,在斜陽中上下翻飛的情景。再進而想像,時當暮春,乳燕已經孵出,這些小燕見到老燕回巢時,定然是昂首跳躍,歡快地鳴叫,何等熱鬧。“壞檐”二字,洗鍊而出,從現實上來說,反映了詩人居處的簡陋,詩人的安貧樂道;在造景上來說,壞檐與燕巢,更見和諧,更富情思。
後二句改為渾寫,具體說暮春景色。東風亦即春風。東風吹盡,即已是暮春時分,因而桃李已經凋謝,只有楊花漫天飛舞。古代詩人總是以桃李凋謝、楊花飛舞的景象,嘆息春天即將逝去,表達自己的惆悵寂寥。如唐李益《汴河曲》:“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薛濤《柳絮詠》:“他家本是無情物,一向南飛又北飛。”王令在這裡,借用這一寫法,但只是淡淡說去,不加議論,暗合惜春愁思,簡淡中透出無窮的興味。
王令一生不得意,因此對暮春景色特別容易引起傷感。如他的《春遊》詩云:“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層台笑上樓。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表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愁思,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又如《春晚》詩云:“春來還自有遊人,常是春歸獨念春。落後見花尤更惜,不知誰忍掃花塵。”直接說惜春。這些詩,雖然表現手法不同,但主題都與《渰渰》詩相類似,可以合在一起參看。

作者簡介

王令(1032年—1059年),北宋詩入。初字鐘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五歲而孤,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少不檢,既而折節力學。慶曆八年(1048)離王乙別居,開始在天長、高郵等地授徒為生。皇佑四年(1052年),朝廷詔天下賢者,王令因貧不應試,作《送窮文》以明志。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在舒州被召入京,途經高郵,於是賦《南山之田》求見,王安石大為讚賞,期望王令的才能可以與他共創大業。嘉佑二年(1057年)在江陰、常州為諸生講《論語》、《孟子》。三年(1058年),娶王安石妻妹,次年卒。王令能文,尤其工濤。其詩風格雄偉、感情奔放,想像力豐富。《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才思奇軼,所為詩磅礴奧衍,大率以韓愈為宗,而出入於盧仝、李貿、孟郊之間,雖得年不永,未能鍛鍊以老其材。或不免縱橫太過,而視侷促剽竊者流,則固倜倜乎遠矣”。有《廣陵集》二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王安石《臨川集》卷九七《王逢原墓志銘》、《東都事略》卷一一五。今人沈文倬有《王令年譜》,見《王今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