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遠郭氏
- 類別:姓氏
- 年代:周朝
- 來源:陝西華陰人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故凡郭氏宗祠門口均刻一副醒目對聯:虢國支流遠,汾陽世澤長。到北宋徽宗、欽宗年間,郭氏一脈為避金人侵擾,從陝西華陰南徙,渡黃河、過長江,先定居江西省萬安縣,後過梅嶺下湞江,聚居珠璣巷,繼而選擇中宿(今清遠)太平鄉大埔崗(今太平鎮大樓)定居。
元末明初的大埔崗,位於縣城以西三十里,山川秀美,鐘靈毓秀,是休養生息的好地方。郭氏先人男耕女織,開墾荒地,傳播農耕,苦心經營。將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清遠,掀起了一場耕作革命。當時的蓮塘灘(即今太平蓮子崗和花塘基一帶)荷葉遮天蔽日,碧波萬頃。郭氏先人制舟造楫,採蓮捕魚,生活漸豐,郭氏原為中原望族,知書識禮者甚多,他們注重文化啟蒙,設立私塾,郭氏子弟均免費就讀。
人物生平
◎郭振卿“忠勇將軍”血灑疆場
明朝中葉,朝廷政綱日漸鬆弛,加上日本倭寇不時滋擾東南沿海,廣東及清遠各地治安逐漸趨於惡化,盜賊亂境。身為中宿縣(今清遠縣)城防負責人的郭振卿奉命率眾剿賊。其時離邑城三十里的山塘松樹崗(今屬清新縣山塘鎮松崗村),聚集了一群山賊,專門打家劫舍,為害一方。明朝官軍多次圍剿,均未得手,皆因松樹崗和流連崗一帶山巒起伏,古松參天,遮天蔽日。某日,郭振卿親督鄉勇配合官軍圍剿山賊。當他率領先頭部隊進入到松樹崗深處時,遭敵伏擊,郭振卿騎著白龍馬,揮舞關刀,英勇廝殺。由於地形不利,後續部隊未能跟上,激戰多時,終於戰死沙場。
中宿全城舉哀七日,將郭振卿靈柩運回其祖居太平鄉大埔崗厚葬,白龍馬見主人戰死,亦七天七夜不吃不喝,隨主而斃,縣令下令同時在郭振卿墓前厚葬白龍馬。其墓至今仍在大埔崗之龍頸潭。
鄉人感激郭振卿的忠烈和與之同時殉難的白龍馬的忠義,等官軍平息了山賊後,在松樹崗和花崗(遺址在今山塘花崗國小)建廟奉祀,稱為“忠勇將軍郭主廟”,廟裡一百多年來香火鼎盛。在郭振卿的祖居秦皇山麓,也建立了一座秦王廟,其像儒巾儒服,匹馬單刀,有若唐朝汾陽王郭子儀昔日血戰沙場時的英姿。郭振卿有六子,其後裔、第十五代傳人郭儀長後來成為清朝乾隆、嘉慶兩朝元老、著名御史。
◎郭儀長兩朝元老著名御史
嘉慶即位後,對郭儀長更加恩寵。嘉慶元年(1796年)農曆正月初四,嘉慶帝在寧壽宮舉行“千叟宴”,御賜郭儀長詩章古畫、玉如意、靈壽金杖、帽緯、小荷包、桃花扇、象牙板、玉指套、西藏緞、錦緞、回子緞、江寧織紗(即名貴絲織品)等共16種。
郭儀長在嘉慶年間深得皇帝信任,仕途青雲直上,不斷加官進爵,欽命巡視北城察院、掌江西道監察御史、兼署江南道監察御史和浙江道監察御史、誥授中憲大夫。可謂權傾朝野,但他為官清廉、公正無私、忠於職守,因而口碑極佳,成為嘉慶時代名震華夏的著名御史。
其父郭曾榮也被誥贈中憲大夫、刑部陝西司郎中。表志由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尚書房行走,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即宰相劉鑼鍋)親自撰寫(碑文原件今藏清遠市博物館)。通議大夫、內閣侍讀學士樑上國、奉直大夫、翰林院編修龍廷槐和奉政大夫、工部營繕司郎中鄭士超等人紛紛撰文憑弔,令太平鄉大埔崗的風水寶地“漁翁撒網”聲名遠播。從此,凡清朝文官武將經過下廓后街或大埔崗郭氏祠堂,均下馬鞠躬行禮。
郭儀長身為朝廷重臣,十分注重調查研究,在《郭儀長奏疏》里,他撰寫出大量切中時弊的奏疏,提議加強海防、整肅吏治、嚴懲械鬥、禁止非法貿易、禁止清兵擾民等,多為皇帝所接納。由於視為親子的侄兒郭見晟不幸在京城病逝,69歲的郭儀長身心霎時遭受沉重打擊,萬念俱焚,次日便告假回鄉修墓。離京之日,嘉慶皇帝依依不捨,特賜一筆“坊架銀”,令他在邑城建立石坊。
三年後,一座用花崗岩構建的牌坊矗立在清城南門大街上,坊額正面雕曰:“名御史”,背面雕曰“奕世勛名”,(奕世,連續多代也,勛名,特殊的功勞和名譽也)。誠然,郭氏南遷清遠數百年,從第四代傳人郭宥定,到第九代傳人郭振卿,再到第十五代傳人郭儀長,可謂英才輩出,實為名副其實也。
據史籍記敘,“名御史”牌坊北面,還有一座紀念明朝兵部主事朱壁和知縣朱琳的“名賢坊”,兩座牌坊相映成趣,為清城增色不少。可惜,1958年因街道擴建被拆毀,在南門大街矗立了154年的“名御史”牌坊灰飛煙滅,從此消失在世人視野,殊為可惜。
郭儀長回鄉九年,特別關心家鄉公益事業,賑災、辦學、修橋、建路多得力於他,除了替家族修譜修墓,還主編邑志,收養遺孤,助其成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郭儀長曾捐地和捐巨款建築“鳳城書院”,為倡盛清遠文風,作出了不朽貢獻,在京城和故鄉清遠傳為佳話。
嘉慶14年(1810年),郭儀長逝世,終年78歲,葬祖居太平鄉大埔崗黃土塘之“漁翁撒網”,與其父郭曾榮、高祖郭君調相伴。
◎郭見猷 “小諸葛”虎口擒魔
郭見猷文武全才,很有民族氣節,且為名門之後,考慮到故鄉邑城南門大街矗立著其父郭儀長和其堂兄郭見晟同立的“名御史”牌坊,萬一“外敵”攻入清城,玉石俱焚,後果不堪構想。於是他秘密潛回清城,廣布方略,親督壯士“虎口擒魔”,留下了傳奇的一頁。
某日,從清遠縣城走出大約一百來人的祭祖隊伍,直奔逕口,前面“郭”字大旗開路,後面蔣制軍跟隨。按當時慣例,凡郭氏大官回鄉祭祖,清遠地方官均派員護衛。
盤踞在龍頸、禾雲一帶的三合會首領不知是計,便率精兵突襲,想來個“虎口掏心”,以為只要捉住郭氏大官和清遠城防守備蔣制軍,邑城便不攻自破。於是帶頭向正在祭祖的人群發起衝鋒。
突然,“轟隆”的一聲巨響,沖在前面的幾十人掉下陷阱,預先埋伏在山口的清兵旋即兩面夾攻,殺得三合會門徒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由於首領被擒,群龍無首,加上郭見猷預先布置的“十面埋伏”,三合會門徒大部分被殲滅,餘黨散入廣西大山。清遠縣城終於解圍。
捷報傳入京城,嘉慶皇帝大喜,以軍功第一為由,特授郭見猷為山西省襄垣縣知縣,加三級,並繪士以“從軍圖”贈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反響,各式“題贈”如雪片般飛來,積成巨帙。是年,郭見猷剛滿43歲,可謂意氣風發,豪情滿懷。
郭見猷退休回清遠後,常到“鳳城書院”授課,廣結朋友、吟詩作對,著力提升清遠文風,著有詩集面世。郭見猷為人樂善好施,賑災扶貧,敦愛讓產,傳為佳話。
道光十八年(1839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郭見猷病故,享年69歲。
◎郭南斯 藝術奇才中國文化大使
郭南斯,1921年生,自幼酷愛文學、美術、歌舞,曾在歐、亞、非三大洲舉辦過64次個人展覽,還用中英文寫了不少藝術評論和詩文,經常被邀到英國各大學、博物館和藝術團體等講學及表演。1964年創立“中藝院”,廣泛地向世界介紹中國藝術,1972年獲羅馬國際文學科學院金獎,蜚聲藝壇,被譽為藝術界奇才和最傑出的中國文化大使。
她不但是個詩人,還是國內外都知名的畫家和藝術評論家。不論在英國、緬甸、非洲和阿富汗,都受到各國人民和政府官員的歡迎和愛戴,並給予她許多獎項。她不但開自己的個人畫展,還把中國的文化藝術不斷地介紹到她所到的國家去,讓那裡的人民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英國的著名藝術評論家、詩人喬治·索利惠特稱她為最偉大的中國文化大使,她當之無愧。
郭南斯的世界是多彩的、美麗的,無論是秋葉、落霞、急流、岩石,抑或人物、飛禽走獸,在她獨特的感悟之下,這些司空見慣的物象都賦予了一種全新的風貌及精神內涵。“畫乃心印”,它折射出畫家對生活之愛、對自然之愛,從而創造出美的氣度、美的神貌、美的情境。
她的畫既容涵深厚的傳統又富於創造性,特別是其獨創的熔蠟畫,寓人工以天然,利用蠟流的氣勢,肌理的偶然性及材質的隨意性變為有靈性的繪畫語言,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趣,以其高雅的格調、奇崛的視野表現出東方藝術的靈氣、神韻和哲理,是無聲的音樂。
著名雕塑家傅天仇教授讀其熔蠟畫展讚嘆不已,寫道:“南斯是詩人,熔蠟畫已成為她以畫作詩的語言工具。還是稱為《詩語家》吧,熔蠟的渾厚古樸,而蠟流的痕跡構成人工等自然的形象兼見的氣勢,是無定形的意境和書畫家的得乎自然的情趣,真是《藝術的新花》!”
郭南斯善於將內容隱匿到最簡練的表現之中,使人們由表及里地領悟自然內部的本性和精神力量,畫面造型簡潔、空間結構雄奇而又靈巧,色彩高古而又絢麗,具有很強烈的民族情感和現代精神。這一切都得益於畫家深藏的中國文化底蘊及高瞻的現代視野。當我們細細品讀其作品時,不難感受到其詩人的浪漫、作家的深刻、畫家的熾熱。難怪一位英國觀眾參觀她的畫展後說:“我來時負著沉重的憂愁,走時卻充滿歡樂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