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珩

郭志珩(1802———1842),字心田,號兼山。為清遠郭氏第十七代傳人,著名御史郭儀長之孫,襄亘知縣郭見猷之次子。

基本介紹

  • 本名:郭志珩
  • 字號:字心田
  • 出生時間:1802
  • 去世時間:1842
基本概況,詩作憑弔,

基本概況

道光壬辰年(1832年),身為清兵中下級軍官的郭志珩正率本部人馬駐守福建沿海,適有台灣人張丙和陳辦在台灣嘉義發動叛亂,聲勢甚大,福建省府急忙調兵征剿,先期已遴選了一批軍官,準備渡海支援台灣守軍。無奈重洋遠隔,海峽颶風不時湧現。且敵勢猖狂,清兵將領坐等觀望。惟郭志珩奮然曰:“我從戎報國,夙聞庭訓,當今海疆有事之秋,正是我們精忠報國的好時機,機會稍縱即逝,我們不必畏縮,大丈夫何懼戰死沙場。”隨從皆回響,於是親自向省府請戰,捧檄仗劍前行,是年,郭志珩剛滿30歲。
清朝水師揚帆出海,台灣海峽蒼茫萬頃,濤涌如山,舟行似箭,向東飛馳。郭志珩所率水師先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澎湖,旋即登入鹿港,大隊清兵隨後而至,盪除叛亂,首領張丙、陳辦被擒。郭志珩旋即奉檄出榜安民,撫恤難民,待政局平靜,始班師回朝。
道光皇帝以“台灣軍功保舉”為由,特授郭志珩為福建布政司經歷、敕授儒林郎。歷任福建長汀縣上杭縣建寧縣、泰寧縣知縣,後升署福建平潭海防同知(海防副司令官)。
道光戊戌年(1839年)郭志珩因父親郭見猷病逝,回鄉守孝。其時鴉片戰爭即將打響,腐敗的清廷喪權辱國,不久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郭志珩身為前線指揮官,卻不能回去參戰,因為清廷規定:父喪,兒必守孝三載。
道光壬寅年(1842年),郭志珩趕回福建前線指揮對敵作戰,不幸染病,同年農曆五月十二日逝世,終年40歲。道光皇帝對郭志珩的英年早逝深為惋惜,特封他為“卓義侯,加三級”。

詩作憑弔

縱觀郭志珩的一生,最大的功勞是率兵跨海平叛,現抄錄其《乘風破浪圖》一詩,權作對這位關注國運的郭氏精英的憑弔。
一舶飛從浪罅行,澎湖歷歷記宵更。
難分海色連天色,只覺風聲雜水聲。
星火不辭軍檄急,波濤久已此身輕。
誰能萬里追宗愨,談笑鴻蒙拍手迎。
蒼茫星斗壓船唇,疑向河源更問津。
鳥外片帆收鹿耳,腰間一劍入鯤身。
乍披妖霧開山郭,且喜哀鴻集海濱。
旌鼓舳齊內渡急,又看如鏡靜波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