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涼台
- 地理位置:洛陽白馬寺
- 景點級別:A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河南省洛陽市
介紹
清涼台是個磚砌的高台。這個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地方,有著很多的內涵,它把譯經這段重要的歷史內容濃縮在了這裡。
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的地方。後來兩位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到洛陽,被安排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在清涼台上譯出的。兩位印度僧人在清涼台上的譯經工作,奠定了白馬寺作為中國第一譯經道場的地位。
一千九百年後的今天,在白馬寺山門之內,東西兩廂圍牆之下,蒼翠茂密的柏樹林中各有一座用弧形青石圍砌起來的圓冢。東邊圓冢的墓碑上刻著“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圓冢的墓碑上刻著“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啟道”、“開教”,這就是後人對兩位高僧的評價。
清涼台相會
毗盧閣是白馬寺的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毗盧閣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側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逐漸走向興盛。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影響。這些宗派中比較重要的有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等。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
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清涼台的東西兩側,分別新建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其中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佛教文化
從東漢到清代,有許多人先後加入到翻譯佛教典籍的隊伍中。漢譯佛教典籍的數量之大,品類之多,實為世所罕見。而這一切的一切,都開始於洛陽白馬寺。 三國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佛教界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這一年,印度和尚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僧祇戒心》一卷。根據這部佛經的內容,曇柯迦羅主張僧眾應遵佛制,守戒法,並請梵僧立羯磨法在白馬寺建壇傳戒,開中國傳戒先河。其後不久,安息和尚曇諦來到洛陽,譯出《曇無德羯磨》,並根據戒律的規定舉行傳戒儀式。
如今,這樣的傳戒大會,在白馬寺依然舉行。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6年,白馬寺先後五次傳授三壇千佛大戒。1993年的傳戒大會上,受戒者達到了創紀錄的1800餘人。據統計,這些受戒者來自全國各地和日本、美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中國人出家,有人說始於東漢末的嚴佛調(安世高弟子),但也有人說,嚴只是居士,並未出家。如果後一說是準確的話,那么最早出家的名人,應該是三國魏時的朱士行。朱不只是最早出家的,他還曾西行求法。朱士行研究般若,但中土經典有限,於是在魏末(公元260年),他前往西域尋求佛法。在西域,他得到《大品般若》數十萬言,於西晉初年命弟子送回洛陽,他後來一直沒有回來。
有了戒律的規定,出家人開始逐漸增多,據說到西晉時已有僧尼三四千人,當時僅洛陽、長安就有僧寺近200座。這個時期也有不少人西行求法,著名的有宋雲和惠生。他們到達西域許多地方,取來不少經論,並著書記錄西行的經過(《洛陽伽藍記》卷五專記此事)。
後來,經過中國化的佛教由我國東傳到高麗、百濟、新羅和日本。這些國家都有不少僧人來長安學習佛法。
翻看歷史的時候,抑或是翻看野史演義的時候,我們都不能不特別青睞唐代。唐朝時經濟文化都很發達,佛教也處於鼎盛時期。
唐代最著名的佛教人物莫過於玄奘。歷史上的玄奘,絕對不是電影電視裡那般懦弱和窩囊的樣子,他是個對佛教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玄奘於唐太宗貞觀三年出發,經西域到印度,往返17年,取回佛舍利150粒、經論657部、金檀佛像7軀。無論是在取經、譯經方面,還是在佛學成就方面,玄奘都高居同時代出家人的首位。
實際上,玄奘只是唐朝眾多西行求法者的一個。據《大唐求法高僧傳》記載,僅唐朝初年,西行求法的就有60人。
以白馬寺《四十二章經》為開端、以唐朝洛陽為代表的佛教譯經,成為博大精深的唐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唐朝文化的傳播,這些漢譯佛教經典遠及日本、朝鮮等地,為佛教文化在東亞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