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角聲哀咽

《清平樂·角聲哀咽》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上片前二句寫旅途的艱辛淒清,下片仍是前景後情,前二句寫眼前之景,後二句忽以追憶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全詞跌宕婉曲,轉折入深,這在小令中是極難得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平樂·角聲哀咽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清平樂
角聲哀咽,襆被馱殘月。過去華年如電掣,禁得番番離別
一鞭衝破黃埃,亂山影里徘徊。驀憶去年今日,十三陵下歸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四句三平韻。
②角聲:畫角之聲,畫角一個是古代一種管樂器,古時軍中多用它來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因此在古詩詞中,它也常作為邊地孤寂空曠的意象。
③襆(fú)被:用包袱捆上衣被。《晉書·魏舒傳》:“入為尚書郎。時欲沙汰郎官,非其才智者罷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無清論者鹹有愧色,談者稱之。此處則是取馬背上馱著行李之意,謂旅途之艱苦。
④電掣(chè):本意是閃電,這裡是說那些逝去的年華如閃電般飛快。
⑤“禁得”句:忍受著一次次的離別。禁得:忍受得住。番番:一次又一次。
⑥“鞭”句:謂一抹斜陽照在了滾滾黃塵上。
⑦十三陵:明代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

白話譯文

號角聲聲,音調淒哀,我收拾行裝,踏著殘月的清光,出門匹馬遠行。年華飛逝,彈指間青春不再,又怎禁得起年年與你離別。
催馬揚鞭,塵埃中穿過在亂山,徘徊尋路。驀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歸途經過十三陵。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月時所作,當時,納蘭正值二十二歲,已被康熙皇帝授予三等侍衛的官職。而這一年,距妻子盧氏去世已過去了兩個春秋。彼時,納蘭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卻對求之而不能長久的愛情流連嚮往,故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先景後情,寫得極是傷感。 “角聲哀咽,濮被馱殘月”,一個“角聲”將邊地的孤寂空曠展現出來。詞人天復一天地在哀角聲中、馬背行囊上度過。“過去華年如電掣,禁得番番離別”兩句慨嘆年華盡在番番的別離中飛逝,他謳歌愛情的歡樂與溫暖,但這些對他卻是那樣難得與可貴。時間本就留不住,內心敏感如納蘭,更容易覺得時光飛逝,更何況別離時多,相見時少。
下片開頭又是一句白描。“一鞭衝破黃埃,亂山影里徘徊”,納蘭眼前之景,正是黃昏日暮、黃塵陣陣,山影重重,行路匆匆。如此景況則更令人不勝悵惘。後二句忽以追憶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驀憶去年今日,十三陵下歸來”,納蘭去年曾去過十三陵,當時看到想到了什麼,這裡沒有說,但稍一推想其實是很明白的,一代帝王終成塵土,萬里河山換了姓氏,古今多少事,當時執著,可都抵不過時間。在這種惘然失落中,懷歸之意便倍加翻出。
一首《清平樂》短短几句,能夠跌宕婉曲,轉折入深,這在小令中是極難得的,也因此可見納蘭功力。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張秉戌《納蘭詞箋注》:“此篇抒發了行役的淒涼傷感、傷離之意,懷人之情滿紙可見。”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